《论语》中的“学”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1-19 04:03:49
西周时期,学校有“小学”和“大学”两种,儿童八岁入小学,十五岁上大学。小学主要学一些常用知识和基本行为规范;大学则是培养管理国家人才的地方,对象是“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礼记•王制》)等,我们一看就知道,那时的大学是贵族式的教育,一般的民众是没有资格接受大学教育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以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术散落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其结果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艺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样呢,私人办学也有生长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创办私学。《论语·述而篇》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是指文化知识;“行”、“忠”、“信”则是对道德品质的培育。开设的课程有“六艺”:“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典。三千弟子中,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以一己之力,成就七十二贤!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学”的本义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表示“进行教导”,读音为jiào。读作xué时,表示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互相讨论、模仿、注释、讲述、知识等含义。
“学”有模仿的意思,这太美妙了,这和“教”的意思太接近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是上面的人做示范,下面的人来模仿;“学”这里约等于模仿。儒家的“学”,是弟子跟着圣贤“学”,圣贤咋说,弟子就怎么做,这是儒家的“学”,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积累。
我们学习《论语》,就是模仿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跟着儒家学习,不是说学到了知识,要你参加知识竞赛,或者说到处给人说说,你对儒家的学问到底理解多少,不是这样的。
孔子是“述而不作”,“学”主要是向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古圣先贤学习,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典章制度等。孔子教育的目的是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后,就会影响或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这就是儒家提倡的推己及人,推己及天下人。后来,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大学》明确介绍了儒家的“大学之道”,那就是“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的修行讲究的是先是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达到修身目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标。由此可见,儒家的学者一定是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的。
在教学中,孔子坚持的是“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是“仁以为己任”,通过入世做官,积极为天下人服务。而“小人儒”是说他的志向不够远大,做人的境界不够高远,这些人懂一些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制度,他们以相礼、治丧和教育学生维持生计,仅此而已。在“樊迟请学稼”时,孔子批评樊迟是“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可学生是“学而优则仕”,并通过“仕”,服务社会,造福于民。而樊迟热衷耕稼之事,似乎眼界显得小了些。从后面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更希望樊迟做“君子儒”。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学以致用,这个“用”,就是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书本上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天下人做事,成就大美人生。
儒家讲经世致用,“学”了圣贤的教化,自己不消化、吸收。这如同一个人吃饱了,吃的食物你不消化,不仅对于身体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会损伤一个人的肠胃。一个人可能读了很多书,如《道德经》《四书五经》《华严经》等经典,甚至这些经典你都会背诵,但就是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等于说你是学了圣贤的智慧,就是做不到,这实际上等于没“学”,这书不就是白读了吗?怎样转知识为德行,这很关键。然而这转化不是容易得来的,它必须通过内心的觉悟,因此古人将“学”理解为“觉”,是很有深意的。
《孟子•万章章句上》记载:“……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上天降生百姓,是要使先知者开导后知者,使先觉者启发后觉者。我是上天生民中的先觉者。我要用道来开导民众。我不开导他们,又有谁来做这个工作呢?)战国时期大儒孟子的意思是,“后觉”效仿“先觉”而“习”道,弘道,这是真正的“学”。
《论语》中的“学”,主要包括“为人之学”、“为道之学”、“为政之学”等。
0
阅读:13
老何
问小编,你学了圣人著作,按圣人教导去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