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15)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9-24 02:18:39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水平)真的是(我)难以企及的!但现在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言偃(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四科之一——文学科的第一名,“孔门十哲”之一。
颛孙师(公元前503至?)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与子夏、子游齐名。公元1267年,被增补为“十哲”之一。公元1738年,子张又被列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门祭祀。
子游比子张大三岁,当时的身份是“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中的地位比子张高,子张当时的水平属于“七十二贤”之一。
“吾友张也”的“友”,本义表示朋友,也表示相好、友好。后又引申为互相合作,给予帮助或支持。古代,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叫“朋”,有共同人生志向的,叫“友”。
颛孙师的“字”是“张”,古代称一个人的“字”,表示对人的尊重。我们看这章句《论语》,就觉得子游很有礼貌的,他称呼子张的“字”,而不是仗着大三岁就直呼子张的“名”,真不愧是孔门中礼学大师级别的人物。
有学者把“张”,理解成一个姓张的人,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也”用在主语的后面,是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以理解成“呀”。
子游说:“吾友张也。”子游称子张是“吾友”,说的是他和子张有共同的人生志向,这太难得了!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子游、子张二人关系不错。
“为难能也”的“为”,本义是役使大象帮助劳动,引申为做、干,又引申指种植、建造、制作、充当、掌管、当作等,又虚化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比的意思。这里相当于“是”的意思。
“难”读nán时,意思是不容易,做起来费事;读nàn时,意思是灾祸、困苦。
“能”的本义指熊,后来能假借为才能、能力的意思,由能力、才能义引申为有才能、胜任、善长、能够、容许等义。用作动词,指具备某种能力。“能”还表示主观上能够,其后常跟动词,如能行、能达到。这里的“能”是“及”的意思。
“难能”是与他相比,难以达到的意思。
“为难能也”意思是;子游是说子张的水平,是别人,其中也包括子游本人是难以企及的!到底是哪一方面的才能,子游这里没有说明,是子张的志向,是子张的学术,还是子张相貌堂堂的外表……既然子游这里没有说明,我们也不好揣测。
在《论语》中,子张出场 20次,仅次于子路和子贡。子张喜欢向老师孔子问问题。如“学干禄”、“问善人之道”、“问明”、“问崇德辩惑”、“问政”、“问仁”、“问行”、“问相师之道”等,子张关心的都是孔门中的大问题,如仁、德、行、政等,他提倡“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不仅好学,而且学得也很好。他扩大了“士”的精神内涵。《论语•子张篇》记载他的话;“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还会做笔记,他把孔子的话记在腰带上。《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张书诸绅”这句话就是明证。
孔子死后,由于受到曾子、颜路等的排挤,子张被迫离开鲁国来到陈地,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孔子去世以后,儒家分为八派,而“子张之儒”排名第一!这样的高境界,会让不少人感到子张的水平,真地是难以企及的!
尽管子张的确是一个很难得的人,但子游对子张的定性却是:“然而未仁。”这该如何解释呢?我们接着分享。
“未”的基本义是没有;不。一般来说,“未”,否定的是过去,“不”,否定的是将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未仁”,是说子张过去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但不是说未来的子张不能到达“仁”的境界,这一点需要说明的。
“仁”是一个人已经走上了人生正路。为人处世都符合中庸之道。在交友上,子张主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立意高远,自我要求的话,还是很不错的。但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如此,似乎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无形中给人一种压迫感,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孔子很少以“仁”称许人的。一部《论语》中,也只有“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逸民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有何怨焉)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管仲。孔门三千弟子中,也就颜回做到了“其心三月不违仁”,意思是说,颜回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不做有违仁道的事情,“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是说,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论语·雍也篇》记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游的这句话“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游说;子张的水平已经很好了,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从现在修行的水平来看,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子游和老师孔子的口吻几乎一模一样,基本不以“仁”称许人。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对子张还是给与一定表扬的。“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处诉说的人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处诉说的人面前不炫耀,这是他具有仁德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缺点,人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每个人也都有优点,人最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子游看子张,他首先看到的是子张的所作所为已是很好了,接着说“为难能也。”说子张的水平真的是难以企及的!如此理解的话,才符合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论述。我们看子游这里是非常谦虚的,他毕竟是“孔门十哲”,文学科的第一名啊!他还说子张的修为厉害,说明他看到子张身上有很多的优点,自己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对照子张身上的缺点,自己一定要“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孔门的弟子就是这么的谦虚好学。
结合子游对子张“未仁”的评价,套用中华民族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一句话来解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子游的意思是说;子张小老弟,你的水平已经不错了,但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还需要努力修行啊,这样呢,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有些人把子游的这句话理解成他这是在攻讦子张。我私下认为;这样理解,是误解了子游这位先贤的初衷。
子游就是子张的一位诤友。诤友是指能够直率坦言的朋友。分享到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你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为了你的过失而直言不讳呢?
不管“仁”与“不仁”,生活还得继续。子张也许是受到了子游的教诲,他终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子张晚年病重时,把他的儿子申祥叫来,对他的儿子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实事求是的说,作为君子,子张还是够格的,但至死达到没达到“仁”的境界,我也不能做出评判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