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9)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9-07 01:33:18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在他人看来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觉得他恭敬、庄重;靠近他,感到有温度,很亲和;听他的言语,又觉得像磨刀石磨刀一样,(砥砺听者提高道德修养。)”
在先秦典籍中,“君子”多指“君主的孩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地位。后来,“君子”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内涵,指人格高尚的人。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将它作为做人的标准,说某某人是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有地位、有官位的人;二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论语•宪问篇》记载:“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原则,我都没有做到:仁人不忧,智者不惑,勇士无惧。”孔子所说的“君子”,是践行自然规律之道,一步步走向圣贤的人,君子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标准。
“变”的本义是弹琴时手指在不同琴弦间移动。《小尔雅》给出的解释是:“变,易也。”是变化,改变。基本意思是形容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
“君子有三变”,子夏在这里说君子在其他人看来似乎有三种变化。这是其他人感受到的,而不是说君子自己像变色龙一样在变,君子变了吗?没有的,君子还是那样,一点也没有变!这是关键的。
有学者认为;子夏这句话是说,一个君子站在一边,看另一个君子的感受。我觉得不如理解成;一个人接触君子,由远到近感受到的三种变化。君子的这三种变化,也可以理解成君子的三种表现,这三种表现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展现出来的,是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一方面的表现更明显一点,更突出一点罢了。
在一般人看来,君子是有一些变化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望之俨然。”
“望”的本义是远望。《玉篇》给出的解释是:“望,远视也。”
“俨然”有三种解释:一形容整齐;二形容特别像;三形容庄重严肃等。这里是恭敬、庄重的样子。
“望”是从远处看君子。
“俨然”是君子展示出来的体态,言行举止都符合“礼”的规定!
“望之俨然”是说一个人举止要庄重,这是从从仪容方面来说的。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最先获取的有关对方的信息,就是外在的仪容仪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第一印象。虽然我们知道,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内在的东西也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很重要。
生活中,一个人不讲究穿戴,甚至敞胸露怀的,一点礼貌也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你敢信任他吗?举止庄重,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自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如企业的老板,出席商业谈判等正式的场合,穿衣就要端庄、大方、得体,这样容易给人形成一种稳重可靠的印象,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到了私下场合,穿衣可以轻松自在些,这样才能和企业的员工打成一片。
子夏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提醒人们;一个人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君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远远望去,觉得很庄重;其实距离近了,也一样的庄重!远、近都是一样的状态,这就是君子!
有人把“望之俨然”理解成“望而生畏”的意思。试想;一个君子远远望去,让人害怕。你说,“横眉冷对”这样的“君子”,你还愿意接近吗?这样的“君子”,谁还愿意做呢?我们学习《论语•学而篇》明白;孔子是“温、良、恭、俭、让。”“温”是有温度,“良”是率真,“恭”是谦恭,对人很恭敬,不傲慢,“俭”是能约束自己;“让”是礼让、谦让。你说;看到孔子这样的人,你能不尊敬他吗?君子是文质彬彬的,他有一颗恭敬之心,表现在形态上是庄重的,给人的感觉是“望之俨然”。
第二是“即之也温。”
“即”的本义是走近去吃东西。《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即,就食也。”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之”,是子夏所谓的君子。
“即之”是靠近一个君子的意思。
君子是有仁心的人。“仁者,爱人。”他有一颗爱人之心。你亲近他、接触他时,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对社会有温度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仁义道德于天下,是一个对社会有温度,有情感的人,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篇》),展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君子有温度,很亲和,总以一种奉献的精神、与人为善的精神和人相处。对于君子的这一表现,子夏给出自己的理解是:“即之也温”,这证明子夏能体会到君子身上“温”这一优点。仔细分析,一个人能体会到“即之也温”的感受,证明这个人是有一定鉴别力的,至少他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现实中的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身上有没有“温”这一品性呢?一些人看某人做好事,甚至会说;这个人是“傻瓜”!只有傻瓜才会做这样的事儿,表现的是不屑一顾的状态,让人无语。
“温”,一般的理解是君子待人温和,这也不错的。如果说君子是你的同学,还可以理解;如果君子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本身位高权重的,说话稍微严厉一些,就会让人望而却步的。如果能平易近人,该多好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君子交往如沐春风的道理是一样的。
君子内有温良之德的修养,外在表现一定是表情温和,神态和蔼,形态和乐。与君子打交道,自然会有“即之也温”的感觉。
第三是:“听其言也厉。”
“听”的本义是用耳朵感受声音。《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听,聆也。”
“厉”的本义是质地粗硬的磨刀石,泛指磨刀石,这个意义后写作“砺”。“厉”用作动词时指磨刀使锋利,引申为抽象的勉励、激励,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励”。“厉”又引申为高扬、疾飞,再引申为猛烈、程度深。引申为刚硬、刚烈、威猛,又引申为严格、严厉。
战国大儒荀子在《劝学》记载:“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听其言也厉”的“厉”,应该理解成君子说的话,像“磨刀石”一样的,刀刃处不平的,它给磨平。引申出来,是说一个人有不符合“礼”的地方,君子说话的内容对他有纠正的意思。这么一说的话,“厉”不应该是语气上的,而应该是内容上的,所以引申为“鞭策”,意思是促使人不断进步,这样翻译更符合君子的日常情态。也有人把“厉”解释为严厉,也是一说。但没有解释成鞭策更惬意,我以为。
“听其言也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由于他是“无私”、“无欲”、“无我”的状态,言行举止都符合“礼”的规定,也就是合“道”的,所以人们听到君子的话后,能对照自己,发现很多不足的地方,进而改正错误,让自己逐渐优秀起来,这是子夏听到君子之言的感悟!
我们学习过《论语•述而篇》,《论语》编撰者记载孔子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是有温度与严正并存,有威仪却不凶猛,态度恭敬看起来很是安详。子夏这里说“君子”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望之俨然”说的是不可犯;“即之也温”说的是以亲近;“听其言厉”,是说君子的话是诤言。这里的君子,我们理解成孔子,感觉也是比较惬意的。
《大学》记载:“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如告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心真诚,能在其外表中看出来。
俗语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境界。君子有了这个“宗”,自然就会有“三变”的表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君子还是君子,是没啥变化的;变化的是其他人看到君子之后的感受。“望”者的感受是“俨然”;“即之”者的感受是“温”;“听其言”者的感受是“厉”。
君子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出现适当的状态,这是必然的。更值得尊重的是,君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人,它倡导的人生价值,是以关爱社会、推进文明为其理想追求;它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以遵德守法作为自身行为的取舍标准;它倡导的行为方式,是将自身道德完善与社会责任义务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现代人学习儒家君子文化的时代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