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6)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8-31 22:50:44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笃守自己的志向,内心有疑问诚恳地请教别人,从实际出发的深入思考,这样做了,他就走上了人生正路。”
成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都出自本章句《论语》。
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就是子夏这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儒家的“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做君子。儒家既讲“好学”。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也讲“博学”。如“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
“博学”在《论语》中出现四次。有两种意思:一是广泛学习。如荀子在《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二指学识渊博。
《论语•雍也篇》记载:“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儒家通过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博学”之后,还要懂得“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学习,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离经叛道了,这才是儒家的“博学”。
儒家讲的“好学”,虽然也指知识的积累,但重在践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好学”才有可能有“博学”,“博学”是“好学”的结晶,这一点,大家需要注意的。
“博学”是说在学习上要“博”,“博学”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一个人不仅博览群书,还博闻强记,最关键的是他还能在生活中“择其善者而从之”,践行自己“博学”的成果,也就是学以致用,在为人处世中力求做到“行己有耻”。
“笃志”有两种理解:一、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二指忠诚专一的志向。
也有学者把“志”理解为“识”,如“默而识之”的“识”,意思是记在心里。这样理解,就和上面的“博学”联系在了一起。但子夏完全可以不用“而”字,直接说“博学笃志”就可以了。这里的“而”字,起到连接“博学”和“笃志”的作用,表明这两种状态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而”可以理解为“并且”或“而且”,表达一种递进的关系。
“笃志”是坚守自己的志向,这比理解成博闻强记的意思,感觉更惬意。这不单单是讲搞学术了,而是讲这个人通过学习,立下的志向更加坚定了,什么状态啊?是“笃”,是长时间的坚定不移,这个才叫真正的笃志。
学习第一是立志,有志向才有学习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博学”了,坚守自己的志向了,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此来看,“博学”不是仅仅记住一些知识,而是为了“笃志”。一个人学做君子的志向坚定,这样呢,他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就会更强,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逐渐往完成志向方面做扎实努力,甚至完成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为了完成志向,孔子的一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贯穿孔子的一生,他这样做,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志向。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相应地,如果“博学”了,但没有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如秦桧。秦桧是宋朝的状元出身,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其在书法上的造诣非常之高。但是他没有将他的聪明才智运用在保家卫国上面,而是用在了当汉奸出卖国家利益上。秦桧在朝堂之上迫害忠良可谓是不遗余力,特别是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的行径,更是将其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仔细分析“博学而笃志”,“博”是广泛,“笃”是专一,两者相对。子夏这句话的关键,就是把“博学”与“笃志”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做学问”与“立大志”结合起来。对待“学”,一定要“博”,学问要广博,要博览群书;对待“志”,则要“笃”,要专一,是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
“切问而近思”的“切”,本义即用刀切断,有两物相接触、相摩擦的意思。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其中“切”是指用手摸着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症,含有接触的意思;接触或摩擦就要十分贴近,所以,“切”也含有“贴近”或“近”的意思。
“问”字的原形,外面是门,里面是口。有人敲门,问:“谁?”于是就有了“问”这个字。“问”的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
“切问”是自己遇到了问题,进行思考,思考之后还不明白,还解决不了,怎么办呢?那就是要“问”。这里的“问”不是一遇到问题,自己不思考,马上就问!这就不是子夏所谓的“切问”了。
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恳切地发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小时候玩耍,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但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具体是啥样啊?年轻时的孔子是没有见过的。所以,当有机会“入太庙”时,孔子是“每事问。”进太庙后,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孔子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这就是“切问”。
“近”的本义是小范围行走。在(王宫)附近转悠。《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近,附也。”常指距离短、现在以前不久的时间、亲密、差别小、浅显等意。
“思”的本义是深想、考虑,由此引申出怀念、悲伤、意念、创作的构想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思,容也。”
“近思”约等于“能近取譬。”意思是联系自己当前的精神、生活、工作实际,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重点是在学做君子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如何改正,从而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需要说明的是,“近思”不是胡思乱想:一是自己的思想要有中心;二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太玄、太高远。如我一个小民,整天想着像李嘉诚那样富甲天下,想着如何拥有恒大盛极一时的富庶,这就不是“近思”了,这是神经了。更何况这样的思考,也解决不了现实中遇到的困境或者困惑啊。
“切问”与“近思”相联系,“问”要“切”,切己之问,问的问题要有深度,要深刻!“思”要“近”,一个人别想得太远,就近的意思。
我们看子夏说话非常对称,文字的对称美,让人感觉到孔门文学科高材生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内心有疑问就要诚恳地请教别人,遇事从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切问”和“近思”,都是“学”应有的功夫,这样慢慢深入,自然就能明白学做君子的道理。
下面,子夏对自己的话做了一个总结:“仁在其中矣。”
“矣”,是“了”的意思。
一开始读这句话时,我也不是很顺溜的,主要原因是从学习方面来理解的。一个人先立下志向,进而广博地学习,在学习中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做好学问的。但这样的理解感觉不爽,这么做了,“仁”怎么就在这里边了?尤其是现在一些人,也“博学”了,但做的不仁道的事也是不少的。
其实,子夏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学习方法上来说,但从德行的修养方面也来诠释,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中庸》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是“博学(之)而笃志(之),切问(之)而近思(之)”的省略。这里的“之”,我们理解成学做君子,践行仁道,意思就明显了。
古人讲,知易行难。一个人懂得道理很容易,难的是付诸行动。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走上的人生正路。儒家推行仁道,先从孝悌之道入手。一个人你知道了儒家的“仁”,你得去做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长者,这就是培养仁德和做人的根本入手处。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是听他说的多么好听,而是看他做得怎么样?《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从某种意义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的人,离仁者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子夏的观点和孔子完全是一致的:学习的目的,是做君子,进而达到“仁”的境界。
一个人“学”的目标明确,那就是做一个君子,甚至仁者。他只有“博学”才能更加“笃志”,学习中、实践中遇到了问题,才能做到“切问”和“近思”,知行合一。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些你都得去做,你不做,自然就不在仁道之中。如此来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原因,而“仁”是结果。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因,自然就会有“仁在其中矣”的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