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尧曰篇》(1•5)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1-06 03:37:47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在上位者)所重视的四件事:民心、粮食、丧礼、祭祀。
(在上位者)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于政就会有功绩,公平就会使民众心悦诚服。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的问题,要以民众为中心,对民众负责,带领民众过上好日子。
早在唐尧、虞舜时,在上位者就深刻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虽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但确实是照着这个理念做的。
战国时期的大儒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是头等大事,必须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民众,才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来进行管理,做好服务于民的工作。可见,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因为有了国家才设立的。
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国家安定繁荣,不是看你的军事实力如何强大,不是看你的经济发展如何迅猛,关键是民心问题。唐代魏徵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心”,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得天下,让你的“船”浮起来,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比较欣赏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官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大计,无惧祸福生死!豫剧《七品芝麻官》中唐喜成有一句戏词,可以说道出了为官者应具有的情怀——“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古人把吃饭比作“天”,这太有意思了。一、粮食经过春耕、夏管、秋收、冬藏,得来不易,不但不能浪费,还要像敬“天”一样爱惜粮食;二呢,人活着就离不开“吃”,“吃”是生存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即天大的事。
据《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商朝的旧臣箕子向他建议,应重视“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等。“食”是粮食,治国理政的八个重要方面,解决好民众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
粮食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战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曾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食”,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建设,也就是解决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
也有学者把“民”和“食”放在一起理解,“民食”就是民众的饮食生活问题,这也是一说。
如果说“民”和“食”的问题解决了,也就是养民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如何教化民众的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藏富于民,核心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说:“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民众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地注重礼节、崇尚礼仪,如丧葬之礼等。
儒家尤其重视丧祭。《礼记·昏义》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是哀情最自然、最集中的表现,是对死者诚挚切近的缅怀。在丧葬上,孔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丧,与其易也,宁戚”、“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等。现在,一些丧礼,死者因其“无用”了,往往被忽视,一些丧祭之礼往往被简省,乃至忽略,让人觉得扼腕叹惜之。
“祭”的本义是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
“祭祀”包括对天地山川的祭祀和对祖先父母的祭祀,人在整个仪式过程都要保持全身心的严肃端庄,诚悫恭敬。儒家提倡通过祭祀之礼,用死者生前的事迹进行教化,培养后世对死去的人和远祖的慎重追怀,实际是培养人们反哺报恩的观念,让人们懂得感恩。社会上人人都知感恩了,民风自然淳厚。
儒家讲“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丧祭”之所以要被重视,就是提醒在上位者既要养民,更要教民,缺乏教育的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我们最后来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句话。
“宽”的本义是房屋宽敞的意思。这里是宽厚、宽容的意思。
“宽则得众”在《论语•阳货篇》也出现过,但《论语•阳货篇》主旨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本篇章的主旨是儒家的“道统”,所以理解起来也就有所不同了。
这里的“宽”,主要指的是施政的内容,为政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否则的话,就得不到民众的拥护。秦朝以严刑峻罚著称,严刑峻罚,是统治者为了推行民众不愿服从的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违背民众的意愿而推行的方针政策,无疑是对统治者有利而对民众不利。自然会遭到民众的反抗,最终秦朝也自食其果,仅15年就灭亡了。
在上位者执行宽松的政策,民众才愿意来居住、来归服。用现在的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个地方有了宽松的政策,投资者才愿意来这里投资兴业,招商引资工作就会好。
也有学者把“宽”理解为,作为在上位者要待人宽厚,因为宽厚才能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如果待人苛刻,人们就会离你而去。这也是一说。
“信则民任焉”讲的是对“上”,是在上位者说的。在上位者也就是为政者在施政过程中做到了诚信,尤其是制定的政策不是朝令夕改,对民众承诺的事情可以说是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说话算话,他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而《论语•阳货篇》记载的“信则人任焉。”强调的是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仁者,做人诚信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敏则有功”在《论语•阳货篇》也出现过。
“功”的本义是功绩,功业,功劳。
有句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个在上位者一定要树立敏政的思想,因为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否则拖拖拉拉的,机会稍纵即逝。军事战争中,这一点最为关键!
“敏则有功”强调的是在上位者的办事效率,只有勤敏,你才有可能建立功劳,施政就能取得一定的功效。古今中外,成大事的领导、将帅等,大多数都是身先士卒,没有说贪生怕死,懒惰,还能取得成功的。
“公则说”的“说”,同“悦”字,是心悦诚服,高兴的意思。
“公”的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公,平分也。”由平分引申出公共、共同等。这里的“公”是公平、公正的意思。
“公”的对象是天下人,在上位者自己没有私心,有一颗公心,对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凡事公正公平,施行政策公开公平,法令、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你说,这样的局面,天下人谁能不满意呢?一定会出现“近者说,远者来”的良好社会局面。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是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是说民心归附;“所重民、食、丧、祭”是讲为政的规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讲的是具体的工作方法。在上位者做到了这些,“治大国如烹小鲜也!”
这一章句《论语》,我宁愿相信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篇讲记,主题也许是《如何“治国平天下”》。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孔子是引经据典,如《尚书》中的《大禹谟》、《汤誓》、《太誓》等,通过阐述古代圣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等治理天下的成功经验,希望能给当时的在上位者和将来有可能为政的弟子提供有益的参考。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先王之道”,实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与后来儒家的“内圣外王”,也就是在“内圣”的基础上达到“外王”的说法是一致的。其中,“修身之道”是第一步,在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基础上,“推己及人”,才能“齐家”,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最让人感动的是;针对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这些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圣王,孔子没有任何的分别心,只要他们治国理政的方略值得学习,孔子就采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认真学习。这种学习的态度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年代里,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这种做法,既为儒家学说正了名;也理清了儒家学说发展的渊源,也就是儒家的“道统”说。“道统”,说白了就是强调理论学说的合理性、合法性。如此来看,“道统”应该不是历史存在的,而是来源于人为的建构!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古圣先贤之道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形成了代代心口相传的儒家文化,这一点是最了不起的。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