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尧曰篇》(3)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1-12 05:27:17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夫子说:“一个人不懂得命运,并能主持自己的命运,就没法成为君子;一个人不懂得礼,就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一个人不懂得圣人之言,就没有可能寻觅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成就圣贤的事业)。”
“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又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引申为管理,主持。
真正的“知”,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知道了,还能依照知道的道理进行实践,并长期坚持下去的意思,是“知行合一”的“知”。这里的“知”,可以理解为管理,主持。“知”很重要,知难行易,真正知道了,行起来不难。“知礼”、“知言”的“知”都是如此。
“命”的本义是指派;发号。由发号施令引申为指使,又引申为上对下给予一定的名称。古人认为;上天能够决定人的祸福生死,叫做天命。由天命引申出命运义。由命运义引申指生命、寿命。
一个人的“命”,如死生等这些事,谁也控制不了。“命”,我们是不能左右的。儒家的“知命”,并不是说一个人听天由命,任由命运的摆布。人虽然控制不了生死,但做人的原则是不能丢弃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无以为君子”的“以”,前后接动词,“知命”和“为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不懂得命运,就没法成为君子。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一个人只有“知命”了,才有可能成为君子。
君子与“知命”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知命”是指明白自己的命运,并接受它。一个人“知命”之后,还得坚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成为君子,“知命”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而君子是“知命”的。君子不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对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也深入了解,他们将自己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顺势而为,用心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当然了,如果不能实现,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君子是“知命”的。
也有学者将这里的“命”字,理解为政令,“知命”是指懂得政策法令,这样呢,就可以做官了。这里的“君子”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指官员。从字面上看,也是可以解释通的,但结合下文,就显得不那么惬意了。
“不知礼,无以立也”这句话从反面看,就是“礼以立。”
《礼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之道是天地之道在人世间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人道”。
在春秋时期,“礼”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礼制、礼仪、礼貌、礼乐等一切行为规范。
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主要是指典章制度上规定的内容;
礼仪指的是具体的礼节仪式;
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一个人知道了“礼”,还需要懂得礼的表现形式“仪”。如,尊师重教是“礼”,如何尊敬老师啊?你看到老师时,应主动向老师打招呼问候,早上见面问“老师早”,平时见面说“老师好”,分别时说“再见”,得到老师的帮助说“谢谢”,这就是有礼有仪,懂礼貌的表现。孝顺父母也是如此。
礼乐是指仪式过程中演奏的琴瑟钟鼓等音乐。
一定的场面,如祭祀、会盟、朝聘等活动,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才能更好地诠释这一活动背后“礼”的内涵。“礼”的本质是由心而作的恭敬,“敬”是“礼”的实质,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以正为本。“礼”,简单理解,就是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合“道”时,才称得上“礼”。
“学礼”、“知礼”是“立于礼”的前提条件。“知礼”的目的在于成“仁”。《论语•颜渊篇》记载:“克己复礼为仁。”《季氏篇》记载:“不学礼,无以立。”和这里所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是同样的意思,目的都在以“礼”自律,
“礼”是用来调理人际关系,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混出个人样来,必须得这样做。如果一个人“不知礼”,放纵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不便,会引起别人的厌恶和痛恨,一个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行不通,必然到处受挫,又如何立得住身呢?
“言”的本义是说,说话。
这里的“知言”,是通过“知”各种“言”,来辨明是非曲直、真伪善恶,不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进而达到“知人”的目的,这才是儒家的“知言”。
《论语》中经常提到一个词“先王之道”,古代的圣贤在治理天下时,积累的政治经验和思想文化,这些通过语言、文字表示出来,“先王之道”约等于“圣人之言”。可见“圣人之言”是古圣先贤顺“道”而为留下的言论。《论语•尧曰篇》记载,虞舜听懂了唐尧的“言”,也就是唐尧的话,根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原则,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夏禹。听了圣人的“言”,还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才是真正的“知”“圣人之言”。
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说话中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你都不知道先贤说了什么,怎么能成就圣贤的事业啊?《论语•先进篇》记载:“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孔子说;若不能循着古圣先贤的足迹而行,也是难以进入圣贤之室的啊。如果你想“践迹”,你就得先“知”“圣人之言”。既知“其言”,还要坚定地沿着圣贤的脚步往前走,才有可能到达圣贤的境界。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还有选择自己同道中人的意思。你想成就圣贤的事业,你就得选择自己的同道中人,怎么选择啊?首先你得通过他的话,从他对圣人之言的认可方面进行了解,了解这个人是不是你的同道中人,是同道中人了,大家一起努力,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步步变好!这么一分析,这句话和《论语•学而篇》记载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为政,还是从事教育事业,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
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有警醒的意思,我们这些末学对于古圣先贤留下的话不能够深入理解,那就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世。“知言”不是让我们如何去算计人,更多的是让我们了解人,学会如何与人们和平共处,和谐共事。
俗话说;是草就有根,是话就有因。尤其是当今社会,话有真话、假话、好话、坏话、空话、官场话、客套话、应酬话……面对名利的诱惑,一些人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进行欺诈,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他们的陷阱和圈套,轻则骗钱骗财,重则丢掉性命。
从字面上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一般的理解是;人和人打交道,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果不懂得分析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无法认识了解他。
还有一种理解,是把知理解成智慧的智,这句话就成了,没有智慧,不可能产生使人智慧的言论,这似乎有些牵强了。
有学者认为;这句话应是“子曰”,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写作“孔子曰”。无论是“子曰”还是“孔子曰”,都是孔子说的意思,我们又不是考古或者研究历史的,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
本章是《论语》的最后一章,从“治国平天下”到“为政”,最后落实到做人上,说到底就在于引导人学做君子。作为君子,要具有“知命”、“知礼”、“知言”的能力,这与《论语•学而篇》记载的“说(悦)、乐和不韫”,也就是三种快乐遥相呼应。只有知道了,你才能乐在其中。孔子为什么要这么看重这三点呢?因为自大的人不“知命”,狂妄的人不“知礼”,自我的人不“知言”。
《论语》开篇《学而篇》讲“学”,到最后《尧曰篇》讲“知”。《中庸》记载:“好学近乎知。”只有“好学”的因,才会有“知”的果!
“知命”、“知礼”和“知言”,三者并非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知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一辈子应该干啥,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心安;“知礼”是一个人要知道尊重规律,按照规则办事,才能立足于当下;“知言”是能明白“圣人之言”,明白是非曲直,从而结交同志,共赴未来。而“知命”、“知礼”、“知言”都是可以掌握的,都是可以操作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知人”是为“知命”、“知礼”服务的,这样才能正确地“举贤才”和纳言。
由此可见,儒家的“学”,不单单指某种知识系统的内容学习,而是“知命”、“知礼”、“知言”的学习。也只有在这三方面都能达到“知”的水平,你的这一生才是君子的一生。
无论是“知命”、“知礼”,还是“知言”,儒家价值体系的关注,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于“人”的关注。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讲做人、学做君子、学至圣人,“成为什么样人格的人”是儒家教育观的核心问题。孔子及孔子以后的儒家,都把教育的最高理想设定为使学习者成为圣贤。
分享到最后一章了,我们来梳理一下《论语》的脉络。《学而篇》16章句,讲的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学”是第一位的;《为政篇》24句,学习后,就要为天下苍生做事,这就是“为政”;《八佾篇》26句,礼崩乐坏的现状,作为一个为政者,心中要清晰这一点的。为政之要,推行礼乐是关键;《里仁篇》26句,着重介绍改变礼崩乐坏现状的具体措施,那就是行仁之方。要行仁,得有人才啊。《公冶长篇》28句,《雍也篇》30句,注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靠什么啊?靠教育,《述而篇》38句,着重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之道;《泰伯篇》21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教材篇;《子罕篇》30句,讲孔子之道是承尧舜之道;《乡党篇》26句是圣人孔子践行道的篇章,孔子怎么说的,他就是怎么做的。这就是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先进篇》26句,是孔子的弟子如何做的;《颜渊篇》24句,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是“仁”,重点介绍了为学之仁,为人之仁;《子路篇》30句重点讲为政之仁;《宪问篇》44句,重点讲一个人内在的“仁”(生命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展开的综合呈现;《卫灵公篇》42句,讲“人能弘道”,平常心就是“道”、真诚心是“道”,“道”在生活当中,在你世间待人处事接物上。你能心存仁心,这就是“道”.
《季氏篇》14句,主旨是“忧在内”;一个人行“道”关键在自己的心;《阳货篇》26句,主要是讲“性与习”的关系。从卫君灵公失礼到鲁臣季氏专政,从大夫之恶讲到家臣之乱,一切都是“习相远也”的结果;《微子篇》11句,想要推行“道”,需要有适合的环境才行;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会出现贤者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子张篇》25句,注重讲“孔子之道”的传承;《尧曰篇》3句,总结全书,阐明儒家的道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