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1)(“仁”的概念)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2-31 22:58:53
过去有一种误解,说春秋时期只有孔子一个人讲“仁”,其实不是这样的。“仁”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左传》《国语》等经典也有记载的。 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说:“爱人。” “仁”,从字型上看,是一个“人”字+一个“二”字。《论语·颜渊篇》记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中应当有“己”,如果没有了“己”,也就不是“仁”。 《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仁,亲也。” “仁”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之爱。 无论是“亲”,还是“爱”,“仁”都表示人与人相处时一种积极的情感。当我们对某人抱有“亲”或者“爱”的情感时,这人似乎和我们有缘,总会最大的程度出现在我们的生命感觉之中,我们和他具有一定的感通能力。否则的话,就是无缘,即使是对面也不相识。 “爱”是一种心理活动,究竟何为“爱”?怎样做才算得“爱”?这很难说清楚的。“爱”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关心、爱护他人。一个人能关心和爱护他人,这是好事,但内心有没有“爱”心,有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这是关键。“爱”他人,首先是自己得有“爱”心,“爱”没有标注善恶的。如,“爱”他人是好事,但过度的“爱”,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爱”他人,还需要施“爱”的人具备“爱”的能力,他人需要教育方面的帮助,施“爱”的人不具备,在这方面是有心无力的,他人的需要这个过程实现不了,光心存“爱”心,还是不能称为真正的“仁”。 《中庸》记载,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属于“人”的范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反过来说,人必须具备“仁”这种德行。“仁”与“人”如影随形,互相依存。一个人有“仁”,方能称得上是“人”,如果没有“仁”的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我们骂人就重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人”,对方不具备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品德,自然就不是人了。 《荀子·子道篇》记载,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颜回“知者自知,仁者自爱”的回答,从自身出发强调自知和自爱。自知是一种对自己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是智慧的根本;自爱则是在品德上的自我坚守,不随波逐流,以美德和节操来爱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去“爱”人,被人“爱”。这也是孔子对其评价最高的原因之一。 儒家的“爱”,是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一个不知自“爱”的人,即使“爱”人,也可能会出现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的尴尬。当然,作为“仁”者的人,不能以仅仅满足或停留在自“爱”,以自“爱”为中心上,而应不断扩展“爱”的境界,提升“爱”的层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爱”不是自恋,是自律、自尊、自强。一个人如果不知自“爱”,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能“爱”人呢?因此来说,自“爱”与“爱”人是相通的,没有自“爱”作为基础,“爱”人也是空的。 “为仁由己”不“由人”,在“人”与“己”关系上,“己”具有支配性或决定性意义的作用,“己”是行“仁”的主体,“人”是“爱”的对象。这么来讲,“己”是“爱”的施与者,“人”是“爱”的享受者。一个人能否施与“爱”,施与何种“爱”,施与多少“爱”,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爱”的能力。“爱”的施与,包含着对人的尊重。“爱”人一定是先“爱”自己,也“爱”身边人,更“爱”天下人。“爱”天下人,就要为天下人做出力所能及的服务,让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孔子所说的“爱”,已超越了人伦关系和世俗观念(社会上的尊卑、血统上的贵贱、血缘上的亲疏、财富上的贫富等),是一种没有分别的普世之爱。 一个“仁”者,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在自“爱”的基础上再讲“爱”人。《论语·学而篇》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孝经·圣治章》记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怎么能相信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爱,却能真心实意地爱他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什么仁爱之心呢? 拓展开来,“爱”人,也就是“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能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积极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其次是要给人以实际好处,救人急难,这就是“惠”,再者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惠及天下人。《礼记·礼运篇》记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亲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而是使老年人都有人尊敬奉养,成年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小孩子有人抚养,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有人供养。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就是,儒家的“爱”,是按照“爱有差等”的原则,最初的范围限定在“事亲”,然后推而广之,施之于社会成员,上至于君王,下至于黎民;不是“无差别”的爱,分享到这里,就越发明白孔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话了,真正的“仁”者,是善恶分明、敢爱敢恨的。 《论语•子路篇》记载:“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从《论语》中看,“仁”可以说是各种美德的总和。孔子说的“爱人”的“爱”,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发展动力,一个人可以通过行“仁”,来展现一切美好的人格和品质,使人性绽放灿烂的精神花朵。因此,儒家的“爱”,一定是善的。 一个人要行“仁”,从哪里下手啊?对父母“仁”,是“孝”;对兄弟“仁”,是“悌”;对朋友“仁”,是“信”;对上级“仁”,是“忠”……具备“仁”德的人,则是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仁”是孔门弟子修炼的最高境界。孔子赞扬颜回的境界是“其心三月不违仁”,说颜回的“心”已经修炼到“三月”属于“仁”的阶段了,颜回的“心”与“仁”应为一体,“心”若离“仁”,“仁”若离“心”,都不是儒家真正的“仁”。 仔细分析,儒家的“仁”,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仁”,而是要经历一个道德上、精神上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人格完善,具备了“爱”人的能力,又心甘情愿为天下人提供积极的服务,才能称之为“仁”的。
0 阅读:5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