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和“礼”的关系

沐浴墨香张一 2025-01-14 04:34:35
“仁”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之爱。一个“仁”者,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在自“爱”的基础上,再讲“爱”人,进而爱天下人。 “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按照“礼”的规定来为人处世,如果能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这才算是真正的“仁者”。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事神致福”,表示对神灵或祖先的敬畏和希望得到庇护。因为举行各种仪式时往往都有音乐,所以“礼”与“乐”往往相提并论的。 经夏朝、商朝两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乐”从属于“礼”的制度,“礼”讲究秩序,“乐”则讲究和谐,礼乐制度更为完善。 《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遵守礼制,可使国家长久,使社稷安定,让人们尊卑有别,上下有序,对后代是有益处的。 《礼记·曲礼上》记载:“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人有“礼”,动物没有。可见,“礼”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核心因素。 “礼”的本质是“敬”,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典章制度秩序;二是行为规范准则。具体到生活中,“礼”是一种约束,透过这种约束,人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良好的社会形象。“礼”不仅是行为的文饰,更应是人人恪守的原则。儒家将贯穿于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适当的人际关系,定位为“礼”,从而形成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等社会秩序的制度。 我们仔细看,就知道“礼”并不是专门为巩固统治而诞生的,它只是在特定的时期,被国家的统治者拿来利用而已,与“礼”相关的“乐”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礼”逐渐成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定。 春秋末期,社会是礼崩乐坏。很多人不愿意从内心里践行“礼”,甚至出现了“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的局面,“礼”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一些僵硬的教条,一个徒具外壳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不按“礼”为人处世的。如果一味地讲遵守“礼”,很容易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如何使“礼”的“名”“实”相副,使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礼”呢?孔子以“仁”释“礼”,把遵守“礼”作为一个人修身提升道德修养,进而成为“仁”者的途径之一。“礼”也从象征等级制度中的礼仪规范,也就是外在的规定,变为人们内在的自觉追求,“礼”成了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成了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这一思想,为“礼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精神内涵。 《论语》中最直接表现孔子“仁”“礼”关系的表述,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这一点需要注意的。 在孔子心中,管仲是一个“仁”者。管仲有“树塞门”“有反坫”是僭越礼制的表现,从个人修身来看,是美中不足。但他用一己之力,通过“九合诸侯”,使诸侯王之间少了纷争,天下民众能得到安定的机会,管仲这样做,是最大程度的“爱人”,符合“仁”者“爱人”的标准。一个人可以通过“克己复礼”,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天下人,成为一个“仁”者;也可以通过“为政”,像管仲那样“爱”天下人,为天下人谋福祉,这也是成就“仁”的途径。 这么分析的话,“礼”侧重于被动接受,一个人只有学习“礼”,知道“礼”,才能践行“礼”,经过“礼”的规范,可以实现“仁”。可见,由“礼”到“仁”,其间是有一个过程的。但如果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与立”。《论语·泰伯篇》记载:“恭而无礼而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这四点是人的美德,如果不用“礼”加以约束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劳”、“葸”、“乱”、“绞”的结果,甚至酿成大乱。 “仁者,人也。”“仁”是“人”的基本属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守“礼”的自觉,侧重于主动。值得赞叹的是,孔子并没有因为提倡“仁”,就忽略了“礼”的作用,相反,恰恰因为有了“仁”,人们才更需要在生活中主动践行“礼”,这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思想方面的依据。我们知道;世道会变,但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东西不会变,如亲情、友情、恻隐之情等等,与这些相适应的人类行为的基本规范,也就是内容体现行为规范的“礼”,也是不会变的。 《论语•八佾篇》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人也。”人,假如没有仁爱之心,再完美的礼仪,热闹的音乐,都是毫无意义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就是如此。如果没有了仁心,大家不愿意遵守了,那么作为代表典章制度的“礼”,就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下,孔子讲“仁”的目的,是有修复“礼乐”制度的作用,但我们不能说,“礼”起主导作用,而“仁”则起辅助作用。 从时间上来看,“礼”的制度产生的更早,是先于“仁”的;从行为上看;一个人能不能守“礼”,内心的“仁”是关键,一个人先有仁心,而后才能守“礼”。当一个人自觉自愿践行“礼”,而不是被动履行“礼”时,他就已进入了“仁”的境界。按照“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礼”又成了判别一个人“仁”还是“不仁”的标准之一。 综合来看,“礼”若缺乏内在的“仁”,徒具“形式”的“礼”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把“仁”与“礼”割裂开来,“仁者爱人”,怎么“爱”啊?在生活中似乎又难以落到实处。毕竟,能有管仲一匡天下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礼”与“仁”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支撑,结合《论语》来讲,孔子更注重对于“仁”的培植,以不断给“礼”注入新的精神、新的生命,引领“礼”能与时俱进的坚持下来,拓展开来。 现在,“礼”指文明礼貌,如与人沟通时使用敬语、注意自身形象、遵守公共秩序,等等。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大人无礼,叫做“没修养”;小儿无礼,叫做“没家教”。这么来看,“礼”与“仁”,到现在还在发生着作用,只是我们有些时候是“日用而不知”。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