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英:《西北岁月》里顾林的原型,建国后向党要官,被开除党籍

阆苑历史 2025-01-22 20:58:38

2024年热播剧《西北岁月》里的顾林,是一个让大家气得咬牙切齿而又无可奈何的革命者。很多人生气的同时以为他是剧中虚构的人物而聊以自慰。

不幸的是,顾林在历史上不但真有其人,而且此人来头还不小,资历堪比元帅!这么说吧,徐海东大将都曾是他的部下和搭档,他就是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戴季英。

即使没有建国后公开向党要官的那件丑事,戴季英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能文能武,其军事和政工能力都非常突出,在鄂西北根据地的创建中功劳巨大。

不过,戴季英在鄂豫皖苏区肃反、红25军肃反及陕北的肃反工作中,将运动扩大化,大搞刑讯逼供,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致使很多革命者为此无端丧失了生命。

虽然说肃反运动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戴季英等人。但戴季英在肃反运动中的极端表现还是让人气愤填膺,给人的印象非常不好。

戴季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906年,戴季英出生于湖北红安一个家财万贯的地主家庭,从小生活优渥,也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如果按照一般地主家庭的发展趋势来看,戴季英衣食无忧的生活至少能持续到解放后。但他的父亲戴寿云虽然是地主,却是思想进步人士,在大革命时期受到好友董必武的影响,开始积极支持革命事业。

戴季英在上学期间已经接触马列主义,满怀报国热情,在父亲的支持下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27年,戴季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黄安等地从事农运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黄安县委遭到国民党的清洗。但戴季英没有被吓到,他与郑位三等人重新组建了中共黄安县委。

同年11月,在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和湖北省委的领导下,戴季英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并出任七里区农民义勇军总指挥。

由于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当天并未到任,而起义军2万余人正是在七里区打响的第一枪,所以也有戴季英是黄麻起义总指挥的说法。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可否认的是,戴季英的确是黄麻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鄂豫皖根据地开创初期,戴季英作为黄安县委代理书记,为根据地的发展、第七军的壮大付出了大量精力,工作卓有成效。

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戴季英当选为省委委员。同年10月,红25军成立,戴季英出任74师政委。

1931年11月,张国焘、陈昌浩等人在鄂豫皖展开肃反运动,本意是肃清革命队伍中的内奸。戴季英非常支持,并成为运动中的关键领导。

但在肃反过程中,戴季英以“宁可错杀一百,也绝不放过一人”强硬粗暴的工作作风,很快将肃反运动扩大化,致使一批忠诚的革命同志遭受迫害,这其中就包括革命先烈方志敏。

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根据地在留守部队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红25军,戴季英出任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加大了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红25军的生存状况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及敌人的消息封锁,红25军与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逐一失去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戴季英建议留下部分兵力坚持在根据地斗争,主力向西北运动,以摆脱国民党的围剿。事实证明,戴季英的想法完全正确,红25军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开始决定长征,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

红25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戴季英先后担任军参谋长、中共陕甘晋省委常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

这期间,戴季英在红25军肃反和西北肃反运动中又犯了在鄂豫皖根据地的老毛病,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使用刑讯逼供等残忍手段,使大批革命同志遭受牢狱之灾甚至丧失生命。而戴季英本人为此也受到毛主席的点名批评。

抗日战争暴发后,戴季英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主动要求到前线工作,被中共中央派去新四军,担任第四支队副司令员。

高敬亭被错杀后,戴季英出任新的第四支队政委,在稳定军心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为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戴季英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大突围。突围成功后,戴季英奉命创建鄂西北根据地,担任鄂西北军区政委。

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戴季英信仰坚定,亲自抓部队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地方土改工作。在军事上,戴季英坚持游击战争和运动战相结合,给予了国民党军队沉重打击,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队伍,戴季英出色的表现也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

建国后,根据其历史表现,戴季英被当选为河南省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市委书记。但戴季英自认为资格老,贡献大,为此经常大发牢骚,不把河南省委的领导放在眼里,对省委的指示不服从、不贯彻、不执行,后来甚至发展到公然对抗。

不仅如此,戴季英还给毛主席写了亲笔信,信中抱怨自己1944年就出任了中共河南区党委书记,辛苦革命那么多年还被贬了职,认为这与自己对革命的贡献不匹配,公然向毛主席向党中央邀功要官。

河南省委已经多次向中央反映了戴季英的各种问题,而这封亲笔信让毛主席更加忍无可忍。在中央会议上,毛主席严厉指出:革命队伍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人。

1952年2月12日,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河南省委作出了开除戴季英党籍、公职的决定。

双开后的戴季英追悔莫及,只得返回老家耕田种地。就这样,戴季英不仅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高官厚禄,反而让自己活成了乡亲们鄙夷嘲笑的对象。

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为戴季英平了反,恢复了他的党籍和省级干部的待遇。1997年,戴季英病逝于河南郑州,享年92岁。

戴季英本身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同时又是一位可悲的历史人物。具有争议的是他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也给革命造成过巨大损失,有功亦有过。

可悲的是建国后他丧失信仰,未能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变得居功自傲,贪婪无厌,最终遭到开除革命队伍的惩罚,把自己活成了革命队伍的反面教材。

1 阅读:157
阆苑历史

阆苑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