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但凡有点成就的人,都要经历一场磨难,然后再尝到一朵鲜花的芬芳,这一点,就像是明代的第一位文官宋濂一样。
宋濂出生在金华,元武宗至大三年,字景濂,又名“潜”,是个有名的文学家。宋濂出生于这一年,自幼体弱多病。在祖母和母亲的悉心照顾下,他才能健康地长大。宋濂自幼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之能,一度被誉为“神童”。再者,宋濂刻下了苦功,经常捧着一本书,不肯松手。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知识渊博。
漫长的学习之路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酷爱阅读,却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有购买书籍的能力。他只得到有书籍的家庭去借,然后自己去抄。况且宋濂为人极为讲信用,他借出的书籍,都会按时还给他人,从不会超过时限。在极冷的时候,墨水变成冰块,把他的手指都冻住,但他依然在坚持。他常常会带着书,不远万里地去见老师,想要得到一位有学问的长者的指点。老一辈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很多人都想要拜入门下,所以每当有人被师父骂得狗血淋头,宋濂都会乖乖地站在一旁,等师父冷静下来之后,才会再次开口。当年他看书,也是在寒冬之中,面对着厚厚的积雪。走了那么长的路,他的双腿已经开始龟裂。当他抵达学校时,他的手脚已经完全发麻了,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僵直了。因为家中贫困,宋濂一日两餐,与他同居一室的读书人,大多锦衣华服,头上戴着珠光宝气的冠冕,白玉环悬于腰际,左悬长剑,右悬香包,看起来意气风发。宋濂则是一身寒酸的布衣,却不觉得低人一等,他并不嫉妒,因为他喜欢读书。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以宋濂的勤奋,一定会有机会的。
受君重用
宋濂早在元代后期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被元顺帝委任为大学士,然而,元代后期中国的文学却遭遇了一次寒冬。“汉法”在元初被正式采用。然而,由于元代疆域辽阔,各地域难以实现文化上的统一性,许多蒙古人又不愿遵守“汉法,”与各种汉族文化相伴而生,而儒学也逐渐被边缘化。在元朝后期,蒙古人增加了对汉人的赋税,这让汉人很是愤怒,很多农民叛变,战事四起。或许那时候,会出现许多英雄,但也会有许多中华文化,会有很多的灾难。而处于此阶段的宋濂,亦是如此。他曾经逃到深山中,当过一段时间的道人。在这个时代,知识是最匮乏的,但是宋濂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学习,他依旧保持着对书籍的热爱,也许在他的心中,书籍才是他这个时代唯一的依靠。一直到元代被灭,朱元璋自立为皇帝,这才是真正的结束。朱元璋见他有才能,很想把他挖过来,就把他从官职上拉下来。朱元璋于1919年1月,命令王显宗设立县衙,让宋濂讲授《五经》。之后,经李善长举荐,朱元璋将宋濂招进了应州,并于当年7月被派往江南诸州,担任学士,之后,他还参加了《诗经》的编纂工作,并进入了“礼贤馆中”。另外,朱元璋还下令宋濂撰修《元史》,直到洪武二年八月,才完成了《元史》的编纂工作,赐宋濂以大学士的身份出任大学士。
恢复的文化
在元代末期,战争不断,造成了大量的文化损失。宋濂将《大学衍义》引荐给朱元璋,于是,朱元璋就让宋濂给大臣们讲解这个道理。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广纳文士,并聘请宋濂为他的“良师”。委任其为翰林院编辑。毕竟他读书不是白费,他毕生所学在明代前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宋濂是明代文化领导的开创人,他一手创办了国子监,一手创办了明代的藏书楼。最主要的是,他为明代的科举定下了一套尽管备受批评,但却十分死板的科举制度。事实上,明代的科考并不像今天这样单纯,而是分为会试,乡试,会试,会试,殿试。这一套考试下来,有些人甚至要花上好几个月时间,有些人一辈子也未必能考上大学,甚至很多时候,都会有一对父子,这就是为什么老说十年苦修,有些人甚至不止十年苦修。但即使如此,大明科场仍为其招录了大量的英才,同时也为许多出身贫寒的孩子提供了机遇。对于那些出身贫寒的人而言,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考虑到明代许多官员的出身,这场科考仍然为许多贫民提供了进入官场的可能。明代由最初的文风萧条,到最后的兴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明史之父”,宋濂当之无愧。宋慎因卷入胡惟庸一事,致使宋濂一家惨遭灭顶之灾,幸得王母娘娘为其说情,才得以逃过一劫,流放至四川茂州。到了最后,宋濂病逝,不少大臣都来为他送行,可见宋濂在朝堂上的声名之盛,也让那些考中了进士的人对他感恩戴德。
如果不是宋濂刻苦学习,他何德何能,更别说做出如此大的建树了。他的勤奋赢得了上位者的信任,而他也不负众望。他总是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学识为当时作出特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