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汗水落在地。《悯农》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农夫们的艰辛,并告诫人们要珍视自己得来的食物。
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好官。
不过,就好像匡衡小时候挖墙脚,最后却成了一个贪官污吏一样,年轻时候以农民为生的李绅,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成了一个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
李绅曾作过两篇《悯农》,另一篇是""一粒粟,千粒金!世上已无良田,农夫仍在饥饿中。从《悯农》的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绅在当时是一位生活十分朴素的“清廉”官员。
李绅越往上高升,李绅就越飞黄腾达,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单纯,被一个贪官污吏给取代了,这个贪官污吏就是一个贪官污吏。这一现象,可以从刘禹锡在其同时代任职的官员所作的一些作品中得到印证。《陋室铭》是刘禹锡最著名的一首诗,而《赠李司空》则是其最著名的一首诗。
《赠李司空》是刘禹锡在担任苏州总督期间,应扬州节度使李绅之请,在此设宴款待。他看见李绅的宅子里有好几个,还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忍不住叹了口气:"你打扮成一个女子。平平淡淡,切尽苏州知府之心。这句话的大意是:李司空已经习惯了美食、美酒、美女、歌舞,他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而我刘禹锡,则是痛彻心扉,看不下去了。这三个句子中的三个字"司空见惯多管闲事"便是成语"平常"的来源。
在刘禹锡形容的"司空见惯"以外,李绅的生活也是极其奢华的。至于饮食方面…李绅一顿饭花掉的钱,动辄就是数百、数千贯。据说李绅最爱吃的就舌,每次吃饭都要用三百多只活子里的鸡舌更是堆积成了一座小山。
李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丝毫不顾及百姓疾苦,史载:"李绅以宰相镇天下,横行霸道",臣恶霸"潜行叠迹",平民"惶惶不可终日,过江而去"。同时,也只有李绅一个人,能让普通民众闻风丧胆,从江淮逃往此地。李绅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最终也为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所不齿。最终,李绅被判处“削去三品官职,世世代代不得任职”。
李绅身份的变化,与其“高升”有联系,但与其所处的环境也有联系。李绅入朝的时候,满朝文武,到处都是"牛李党争"。李绅自己也是"时势造英雄",在"牛李党争"中,他要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得利益,他要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李绅在这场斗争中,彻底失去了自我,李绅不再是过去的自己,对于底层的人们,也不再有什么感情。相反,他用暴虐的方式来压迫下面的官员和百姓,最后导致了民众对他的“畏惧,渡江”。
李绅与民众发生对立,除其自身观念的变化外,还与其时代监督制度的不健全有关。
那时候,李绅每顿吃三百多只鸡腿,这可是大新闻啊!如果这些刺史将这件事情禀告给朝廷,那么李绅的麻烦就大了,可是谁也不会这么做。
虽然刘禹锡对李绅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但身为苏州知府,他也有义务李绅。然而,当刘禹锡受邀出席李绅举办的晚宴,亲眼目睹李绅豪酒之奢华时,却是发出了一句“伤尽苏州总督之心”的感慨。并没有上疏。
刘禹锡没有直接将李绅给罢免,一方面是出于对李绅权力的忌惮,另外一方面,李绅也是一个善于笼络民心的人。宴会中,李绅见刘禹锡痴迷于一位名为杜韦歌手,当即十分慷慨地把杜韦娘赠予刘禹锡。拿到了这么多利益的刘禹锡,当然不会对李绅有什么意见,更何况,刘禹锡只是当年的一个小插曲,李绅有很多人都是看在李绅的面子上才这么做的。才会对李绅如此的客气。
最后,李绅被革职,他的后人也无法进入政坛,不过,这个结果只是在他死后,被朝廷追杀而已,并没有影响到李绅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