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好,寡妇的门口,总是会有很多的是非。
01
在明代北京,有一位名叫杨安的士兵。
杨安,在忠勇军团中,只是一个小队长,不过,他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最关键的是,杨安还有一位漂亮的妻子,她姓岳,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好。
只可惜,杨安没能享受到这份恩情,在他还没来得及享受的时候,就病逝了。
杨安刚死,就有一个人来找岳氏的麻烦,那是一名御林军的将领。
事实上,在杨安在世之前,他就对岳氏虎视眈眈,也有过图谋不轨的想法。
可是岳氏也不是个随意的女子,一番训斥之后,这个队长就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如今杨安一死,岳氏背后无人支持,岂不是要趁早动手?
不过,岳氏也是个硬汉,再次坚定地回绝了这个。
那军官大怒:“我堂堂御林军,居然还对付不了一个女人?”这还怎么活?不行,一定要让她知道厉害。
因此,那名军官便到了官府,指责杨安实际上是被这个岳氏所杀,因为这个岳氏与他的姑爷邱永有染。
当时杨安的病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糟糕,岳氏和她的丈夫邱永,请来了一个叫沈荣的神医,在隔壁郝氏的帮助下,将符箓化为灰烬,让杨安服下,这才导致了杨安的死亡。
官差们一听,心道:怎么了?杀亲?那就是杀无赦了!
顺天府立刻逮捕了岳氏、邱永、郝氏、沈荣,告诉我,你们是如何策划杀死杨安的?
这是什么意思?
四人自然都是一脸的委屈。
可这件事却是锦衣卫队长做的,当时锦衣卫队长在北京也是横行霸道,你觉得官方会相信吗?
你要是不说,我就揍你。
02
严刑拷问之下,他已经承认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走司法程序了。
死的死,放逐的放逐。
不过,顺天道只是裁决,并不能决定如何处置,所以这件事情还是要上交到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去重新审理。
三大衙门都认为没有问题,便会禀告圣上,让圣上来定夺。
这一点倒是挺有人情味的。
案情上报后,都察院的刑部认为,罪状已经足够,所以才会这么做,害人,扒皮,剁成肉酱。
可是,在大理寺的时候,他就被卡住了。
此时,大理寺里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薛愔了。
薛瑄的名气很大,被誉为“开明之道”的创始人,也是河东派的创始人,他的河东派和王阳明的阳明派,被誉为“两大流派”之一。
薛瑄可不仅仅是学识渊博,为人也是一身正气,他一个人就能够治理好整个湖广地区。
岳氏能找到这么一个仗义稳重的人,也是她的福气。
《薛瑄像》
03
薛瑄在接受了这件事情之后,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她认真地看了一遍卷宗,然后就看到了一个问题:
岳氏的口供与旁人的口供并不一致,而且还有许多细微之处与旁人所言不符之处。
薛瑄见多识广,立刻就反应过来:这是被人严刑逼供了。
大理府,那是什么地方?那就是要对刑部的裁决进行复审,任何“情意未明,言辞有误”的人,都可以拒绝复审。
刑部的人自然不乐意了:怎么了?就这点本事?简直就是在抽我们的耳光!我们认为这个案件已经结束,没有必要重新审理。
于是,两方你一言我一语,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这下监察使不乐意了:“薛瑄,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地方的人都同意了,大理寺卡在这里干嘛?这不是明摆着说我们的衙门比不上薛瑄呗?
都察院的王文再也按捺不住,冲到薛瑄面前,怒气冲冲地说道:“别再找茬了,我知道你是故意刁难我,让王公公颜面扫地。
王文这么说,自然是有原因的。
在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是谁?那个叫王振的大宦官!
当初薛瑄刚来大理寺当官,王振便有意招揽,还曾向他送礼道贺。
但是薛瑄却拒绝了,这让王振很是不爽,后来“三杨”中的杨士奇还对薛瑄说,王振不好惹,人家不会帮你,你应该亲自上门感谢一下,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薛瑄眼皮子一翻,心道:我这个位置,可是朝廷册封的,他以为他是谁啊?
04
但王文却与王振关系匪浅(事实上,与王振关系匪浅的人很多,甚至杨士奇对他都有些畏惧,这也无可厚非),薛瑄这样做,岂不是摆明了要找王公公的麻烦?
再说了,这件事情是他举报的,而他的统领马顺,就是王振的心腹。
对王文来说,这简直就是故意刁难王公公。
薛瑄可不管王文在想什么,也不管他会不会惹到什么人,无论王文如何地愤怒,他都没有同意。
我王振我都没放在眼里,你王文又有什么用?
不过,总不能让它一个人在下面待着,必须要有个交代。
薛瑄的一个手下张祝提议道:“老板,我们也不能再这样耗着了,我有个想法,要不要跟你说说?”
薛瑄一脸的疲惫:
你告诉我?
张祝说道:“宣德时期,有一次,大理寺刑部和刑部为了一个死缓的案子吵得不可开交,双方都不肯让步,后来上奏皇帝,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薛瑄一听,心想:也是,要不我把这件事情交给老大吧!
那个时候,朱祁镇才是真正的掌舵人,虽然朱祁镇对王振深信不疑,制造了一场悲剧,但朱祁镇并不蠢。
我要你做什么?如果你连这件事都查不出来,又何必劳烦我去做决定?这不就是要我当替罪羊吗?
做梦去吧!
“我是都察院的一位官员,请你如实禀报。”
这篇文章就说到这里,下次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