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伯温并驾齐驱的人物,就这样横死在了异乡,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夏了夏天 2023-08-18 14:23:14

1310年,也就是武宗统治的这一年,10月13日中午,气温已经很低了。浙江,金华,义乌,一个医生提着一个箱子,在邻街陈的家中,一个怀孕的女人跌倒在地,流血不停。在医生和接生员的协助下,那个女人生产了一个男孩。病人保住了性命,但还是发出了呜呜的声音,医生摇了摇头,对着病人的父亲道:“宋老板,对不起,我见过很多早产儿,但七个月就出生的,见到病人呼吸很虚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

他的爸爸叫做宋文昭,是本地的一位读书人,家里很穷。其夫人陈氏,去年诞下大儿子宋渊,那一年,她怀了老二,但是,才过了七个月,就出了意外,导致了她的早产。就目前的医疗水准而言,一个七个月大的婴儿,能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陈文昭给孩子取名“宋寿”,他希望孩子能长大成人,可以活得很久很久。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学者,被朱元璋招进了他的军队,被称为“建立的文官”。只不过这次,不再是宋寿,而是宋濂。

或许是因为他出生的时间太晚,宋濂从小体弱多病,只能躺在床上。好在有母亲照顾。他才能从孩童时期活下来。宋濂是一个多病之人,同时也是一个“神童”。宋濂六岁的时候,便开始了他的学校生活。老师就给他讲了一遍《蒙求》,这是唐代文人李翰写的一部少儿教科书,《蒙求》一篇和《千字文》差不多,每一篇都是四个字,每一句都是一个句子,每一个句子都是244个字。其他孩子上学时顶多能记住一到两行字,宋濂却是一发而不可收,一日之内就将整篇二千四百八十四个字背得滚瓜烂熟,老师更是大喊:“神童也!”

宋濂在学术上很用功,他既随老师研习儒家学说,又专攻各种学问。15岁那年,宋濂到一位地方高官家里去,那高官从书柜里拿出一卷书籍,只要他点出一篇文章,宋濂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以至于有人说:“世间之事,莫非无所不知”。宋濂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看得出来,他能混到现在这个地步,凭借着自己的天分和努力。随着宋濂的声望越来越高,大元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也曾经派人请宋濂入朝,但此时的大元已经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国家。宋濂并不愿意在大元为官,所以以各种借口推辞了。最终,元顺帝派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汉族大臣魏苏,亲自来邀请宋濂,并许诺让宋濂担任一位翰林编辑,而宋濂则选择了隐居,在这里专心读书,与世无争。

1359年,宋濂五十多岁,一日,一位重臣邀请宋濂,这位重臣野心勃勃,与宋濂畅所欲言,说出了“驱逐元虏”的宏愿,宋濂深受触动,这位重臣就是朱元璋,在南京被攻克之后,逐渐扩展到了浙东。

到了南京后,宋濂才知道,朱元璋不但请了自己来,还请了不少人。此外,像是“刘伯温”,“叶琛”,“章溢”这样的浙东名人,朱元璋更是邀请了许多人前来助阵。宋濂文采斐然,文采斐然,朱元璋还把宋濂封为“儒生”,使其在文学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史》上有这样的记载

这说明,刘伯温和宋濂同属朱元璋麾下,但刘伯温是一位军事天才,宋濂则是一位文学天才。这样宋濂才能继续对朱元璋说这些话。“王侯将相治国”的理念。而朱元璋更是将宋濂拜入了朱标门下。朱标,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也就是大明太子,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宋濂的重视。

宋濂在明朝初年担任翰林学士,宋濂主持编纂和编纂史籍等工作。不管怎么说,宋濂在建立明初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宋濂在皇储朱标身上的培养也是十分成功的。朱标为人忠厚,为国尽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太子。宋濂的才华和学问,令一众文臣叹为观止。朱元璋曾经盛赞宋濂为明朝“第一个文臣”。《明史》中有这么一段话:

当然,宋濂在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他的“才学”,从成就来看,宋濂在众多的文臣中,其声名远不及李善长。

洪武10年,宋濂68岁,由于长期患病,无法为国效劳。宋濂辞旧迎新,朱元璋带着朱标,大摆筵席,目送宋濂远去,场面十分感人。宋濂虽已归朝,但朱元璋仍然十分思念,时常遣人去探望。

三年之后,大明王朝出了“胡惟庸”大案,宋濂在老家不知内情,便被锦衣卫捉拿,送往京城。宋濂之孙宋慎与胡惟庸共犯,按照法律,宋濂当诛。幸好,朱标,马后,还有其他的大臣,都站出来替宋濂说了几句好话。于是,宋濂的罪名,就变成了流放。可惜,宋濂年纪大了,不到两年,就被人害死在了夔州,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死了。

宋濂虽然只有七个月大,但是他很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宋濂为朱元璋开国立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濂既有深厚的学问,可惜,造化弄人,宋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最后,他的子孙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战场上,令人唏嘘不已。

1 阅读:56
夏了夏天

夏了夏天

夏了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