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少贪官、宠臣,但能做到和珅这样的却也是少见,和珅乃是乾隆的宠臣,乾隆是谁?乾隆乃是清朝皇帝,他在位统治时期素有“康乾盛世”的美誉,可见乾隆是位有能力的皇帝。
和珅作为“康乾盛世”的大宠臣、大贪官,为官期间所搜刮的财富之多,可以抵得上九年国库收入,富有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在民间可谓是“人人喊打”,盼着这贪官早日下台,只可惜乾隆却一直对和珅宠信有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背后站着皇帝的宠臣,和阿桂对峙三十余年,却一直对其恭恭敬敬,不敢犯他秋毫,此是为何?
洞悉人心,和珅的崛起之路和珅这个人,人们只道他是因为阿谀奉承才得以平步青云,但其实他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精通满、汉、蒙、藏等四种语言,于财之一道上颇有天赋,这几点加起来,才让他有机会登临高位。
和珅家族并不显赫,父亲只是一般武将而已,所以他的起点并不算高,最初只是在宫里做三等侍卫,虽然品阶不高,但他善于抓住能接触到乾隆的机会,当乾隆因为盗窃事件说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在场侍卫无一反应,只有和珅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接茬道:“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也?”这样一来,乾隆就被他吸引住了目光,还将和珅叫到身边与之交谈。
和珅自小就明白科举的重要性,也明白知识的重要,在读书这块从不懈怠,于是在和乾隆的交谈中深得帝心,就这一次,直接破格提升成为了一等侍卫,而乾隆也因为和他的此次近距离交谈,对他有了几分考究,考量他是否属于可用之人。
在之后的日子里,和珅运用自己精通四门语言这一特长,为当时没带翻译官的乾隆,翻译了一封西藏送过来的文书,深得乾隆心意,而除此之外,和珅揣摩人心的本领可谓一绝。
当时著名的李侍尧一案,众人都在为贪官伏法欢呼,满朝上下都喊着要处死贪官,只有和珅看懂乾隆的心思,知道乾隆不想杀李侍尧,于是顶着满朝文武的压力,把人保了下来,虽然惹得满朝厌恶,却讨得了乾隆的欢心。
而这也正是乾隆喜欢他的重要原因,和珅这人虽然贪欲深重,但他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尤其善于替乾隆背黑锅,也乐于替乾隆背黑锅,最关键的是和珅贪来的银子,只要乾隆需要,他可是一点都不小气。
例如乾隆六次下江南的费用,以及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的费用,都没有挪用国库里的一分钱,每次都是和珅给他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而且哪个有钱人不爱美女, 不爱玩?何况是身为一国之主的皇帝。
和珅熟知有些东西乾隆不方便自己开口,于是和珅也甘愿背负骂名,为乾隆寻美觅奇,就这样,和珅只用了短短几年,在官之一道上可谓是亨通无阻,直接从一个小小侍卫之职,一跃成为乾隆皇帝宠信的一品大员。
而且乾隆对他的宠信程度之高,基本上把肥差要差都让和珅当过一遍,不止如此,乾隆居然想为和珅“捡”个军功,使其能够进入军机处。
为何说是“捡”个军功呢?当时凡是要进入军机处的人,身上必要有军功,乾隆虽然有心让和珅进入军机处,奈何和珅并无军功,恰逢甘肃苏四十三造反,乾隆趁机让和珅跟随阿桂一起去平叛,蹭个军功回来。
只是阿桂当时还在河南督办河务,所以只能后走一步,但前线已有老将海兰察一名,故而乾隆也并无担心,在京城坐等好消息,然而正是这次,和珅和阿桂,甚至是和众武将结下了梁子。
和珅和阿桂的梁子当时和珅以饮差大臣的身份去往前线,人还未到,陕、川等地的援军早早地抵达了甘肃,自发支援解除了兰州的围城之难,众叛军兵败如山倒,清军趁胜追击,把叛军打回了老窝。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清军刚胜,士气鼓舞,正是兵分五路将其一举歼灭的好时机,兵贵在神速,战场之上时机转瞬即逝,可偏偏这时,和珅带着人马姗姗来迟不说,还自作主张,制定了“兵分四路,共同进军”的新策略。
众将士本来就对他心生不满,何况和珅的策略还是错的,更加引起大家反对,可和珅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大家都看不起他这个钦差大臣,于是他以权压人,借着皇帝的威势来壮他自己的官威。
就这样,纵使人人不满,却还是按照和珅的安排做了,结果自然是惨败,其中图钦保部的大将军因此身亡,幸而海兰察并未听命于和珅,而是以陡峭的小路绕到敌军身边,给了敌军一个出其不意,得胜而归。
和珅见此,高挂免战牌,不敢再摆他那个钦差大臣的架子,直至几天后阿桂率兵赶来,得知此事后找到和珅进行询问,和珅害怕担责,居然说战败的原因是将士不听指挥,阿桂心中明镜一般,直接表示应该找出罪魁祸首,军法处置。
次日,阿桂当着和珅的面操练军队,众将士皆令行禁止,回头问和珅:“诸将殊不见其慢,当谁诛?”
事已至此,和珅顿感不妙,指挥权也不要了,当机立断地和众将士道了歉,并将整个平叛事件都交由阿桂处置,而阿桂也不负所望,大败叛军,凯旋而归,但此事损失一员大将,无数士兵是事实,阿桂联合了三十多个将领,联名上奏,恳请乾隆皇帝以后禁止和珅领军。
在此之前,和珅和阿桂两人的交集并不多,阿桂也只是和常人一般,不喜欢和珅这种奸佞宠臣罢了,而在此之后,两人算是直接撕破脸了,只是和珅并不敢在阿桂面前嚣张,倒是阿桂很不给他面子。
阿桂将军又被称做“铁将军”,全名叫做章佳·阿桂,严格意义上来说,阿桂将军算是和珅父辈那一代的,当和珅初入朝堂的时候,阿桂将军早就已经是位高权重了,所以和珅一开始也试图讨好阿桂。
但阿桂听闻他谄媚的名声,就已经严重不喜了,要不是两人不得不同朝为官,阿桂根本就不会和他见面,更不用说同和珅交好了,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清史稿》中关于阿桂对和珅的态度,有明确的记载:“乾隆末,和坤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和坤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
帝王之术:奇妙的对峙于甘肃领兵事件之后,两人算是彻底撕破脸了,和珅知道自己无法拉拢阿桂,便试图搞垮阿桂,终于在乾隆五十年找到了机会。
军机处一文官,名为海晟,正是阿桂的手下,这人好女色,府中招了各色美人,不止如此,这人胆大妄为蔑视朝廷律法,宠妾灭妻,他的妻子自然是看不惯,屡屡干涉,一天,他和自己的妻子再次发生了争吵。
而此次,海晟还一时失手就把人打死了,打死人后,他身为朝廷官员,知法犯法,为了掩盖自己杀人的事实,他居然将妻子伪造成自缢身亡的样子,想以此逃脱律法的制裁,可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事被妻子的贴身丫鬟全程目睹。
这丫鬟找到自家夫人的弟弟,两人为其状告衙门,但衙门却早已被海晟打点好,两人求告无门,只好寻求天子做主,就把这事捅到了乾隆那。
和珅听闻此事,赶紧拿着新鲜热乎的心案卷和证言面圣,刚好这时阿桂为海晟求情,和珅抓住机会,于话里话外都在指责阿桂官官相护,企图诱使乾隆重罚阿桂,然而乾隆根本不会因为阿桂下属的过错而重罚阿桂,而是象征性的训斥处罚。
经过这件事情,和珅也摸清了乾隆的心意,知道乾隆是宠信自己,但不足以动摇阿桂的地位,加上阿桂为官几十载,比和珅早了三十一年步入朝堂,为朝廷所做出的功绩不止一二,在朝中臣子心里也是威望颇高。
故而,若无一击毙命之绝杀,如和珅这般聪慧的人,是断不会再行险招的,反而一再地在乾隆耳边夸赞阿桂治军严明,在军队威望颇高,可乾隆却好似不担心阿桂起兵造反,此是为何?
其实乾隆早前也担心过,阿桂领军期间打赢过不少战役,在民间和军队里都备受拥戴,朝中也不断有人担忧阿桂的心思不纯,于是,在一次阿桂再度得胜还朝的时候,乾隆想出了一个办法测试阿桂的忠心。
阿桂得胜归朝,乾隆龙颜大悦之下大加赏赐,赏赐之后又拉着阿桂去参加庆功宴,到了宴上,众人其乐融融,乾隆叫人给阿桂端去一杯酒,并说道:“这是朕赏赐给你的毒酒,喝吧。”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不明白皇帝为何突然来了这一出,阿桂心里也百感交集,便以为乾隆受奸臣蛊惑,担忧自己功高震主,故意在庆功宴上赐下毒酒,但既然是赏赐的,那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阿桂只是沉思片刻,便认命了,仰头将酒一饮而尽,乾隆看到他这么懂事,心中也十分满意,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阿桂既然能明白这句话,那么考验忠心的这一关,便是过了。
也正是因为此事,乾隆对阿桂也信任了不少,再加上满人文武双全的不多,而阿桂正是少数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为朝廷打赢不少战役,实在是可堪大用之人,故而阿桂事实上一直都颇得乾隆重用。
而且阿桂虽然是妥妥的“官二代”,但他自小便勤学好问,敢于担责,在做人做事上又低调谨慎,虽然不如和珅那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但胜在他是干实事的“一把手”。
故而,乾隆虽然在情感上更喜欢和珅的谄媚,但乾隆毕竟不是十足的昏君,他还是明白阿桂的重要性的,所以一直有意让两者互相压制,这也就造成了两人对峙三十年,阿桂依然稳居朝堂,甚至让和珅不敢招惹的局面。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