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29年,南国社作为当时上海最为活跃且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邀请了一位新兴的女演员参与了社团公演,也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莎乐美》一剧。
而1908年出生于浙江山阴的俞珊,饰演的正是其中的犹太公主莎乐美,也就是这部剧中的女主角。俞珊精湛的演技和艳丽的容貌,让一向看惯了反串角色的观众眼前一亮。
在那个由男性演员组成的时代,一个貌若天仙的女演员的出现可谓是轰动一时,精湛的演技和其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了众多优秀男青年追求她的原因。
彼时的俞珊才华横溢,身边追求者众多,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也都纷纷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女子,并没有对这些文人墨客报以青眼,而是转身投入了一个比她大了十九岁的老男人怀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风华绝代的女艺术家俞珊的父亲俞大纯,曾是清朝的进士,后在翰林院中任职,且后来还曾出国留学,可见,俞珊的家庭也算是名门望族。
这样的书香世家,家中的规矩一般都很严明,俞珊的父母对她的要求就极为苛刻,甚至常会拿旧时代对女子的要求规束俞珊。
而俞家的人本就不满于她去学戏曲,认为这降低了自家的格调,更何况俞珊还多次与他人传出恋情绯闻,这让俞家人非常不满。
在那个时代,其实女性参与表演是极少的,尤其是像俞珊这般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子。彼时,正是中国话剧的发展阶段,恰又受到了日本新派剧的影响,于是就保存了女优和旦角并存的特点。
且当时旦角均由男子扮演,女子几乎看不到,且清末民初的时候由于重男轻女腐败思想的影响,中国政府是不容许女优,也就是女演员唱戏的,所以当时的戏班角儿都是由男子担任,著名的旦角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培养起来的。
不过虽然女子参演戏剧不被时代看好,但也不妨有大批的人前仆后继地追寻梦想,俞珊就是此中女子之一。
俞珊自身也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女子,少时曾就读于南开女中,后依靠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于20年代中期从南京金陵大学顺利毕业,精通英语且非常热爱戏剧,这样集才华和实力一身的女子,只能不叫人心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上苍给我们一双眼睛,不仅是让我们发现不同的事物,更是让我们发现这世间美丽的事物面对,面对美丽的女子,莫说男子,就连女子见了都是要倾心的,更何况是才貌双全的女子。
因此在1929年,当时著名的戏剧导演田汉来到俞珊就读的学校导演《湖上的悲剧》,俞珊恰好参与其中,被俞珊生动激情的表演所吸引,田汉主动找到了俞珊,想要邀请她加入南国社。
而俞珊因为喜爱喜剧,也就趁此机会加入了南国社参与公演,并于同年的7~8月演绎出了轰动整个上海的莎乐美一角。
在《莎乐美》一剧红火之后,田汉还为俞珊特意改写了一本《卡门》的戏剧,此戏剧的女主角依旧由俞珊担任,1930年6月《卡门》正式公演。
但《卡门》公演结束之后,俞珊的父亲俞大纯下了命令禁止她再登台演戏,认为下九流的“戏子”实在是有辱门楣。
大她十九岁的男人——赵太侔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俞珊虽然出生于规矩森严的书香世家,但因为接触到了新时代西方文化的思想,所以她也不同于旧时代大多女性的软糯性子。
在现代人看来,“大家闺秀”一词给人的感觉是温婉娴静,含蓄内敛,但接触新时代的俞珊有着开朗活泼,爱憎分明的泼辣性格,也因此她才敢撇开时代的偏见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喜剧,嫁给了大她十九岁的赵太侔。
这赵太侔是山东益都人,曾担任过青岛大学的教授和教务长职位,后来青岛大学改名为山东大学,原校长杨振声辞职退位,随后就由赵太侔接任了山东大学的校长。
后来由于世道改变山东大学停办,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山东大学才再次在青岛复校开学,。1946年春,赵太侔再任山东大学校长。
从赵太侔能够多次担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也可以看出,赵太侔此人的渊博学识,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却做出了多数人所不耻的事情——婚内出轨。
赵太侔在彼时也是有名的戏剧家,他与俞珊两个人也是因戏剧结识,面对台上激情四射深入戏中的俞珊,痴迷戏剧的赵太侔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美丽的俞珊。
同样从事的都是艺术行业,两人之间相互吸引。虽然俞珊对赵太侔也有好感,但是俞珊并没有答应赵太侔的追求,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
彼时的赵太侔是已婚人士,只不过和自己的原配妻子关系不太好,面对魅力四射的戏剧演员俞珊和家中性格不合的怨妇,赵太侔起了休妻离婚的念头。
可俞珊也有自己的原则,并不愿做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不过世事赶不上变化,俞珊的亲弟弟俞启威是一名地下党员,在一次学生游行运动中被逮捕,而俞珊为了救出自己的亲弟弟不得不得打起了身边追求者的主意。
而赵太侔得知了此事,主动找到了俞珊,表示愿意帮她救出俞启威,而他的要求就是希望俞珊能够接受自己的追求,他会与自己的原配妻子离婚,希望俞珊能够和自己结婚。为了自己的亲弟弟,俞珊勉强答应了赵太侔的要求,这就是俞珊会与赵太侔结合的重要原由。
且前面讲到俞珊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名门望族,而这样的家族一般是看不上戏子的,他们只观不演,更何况是在旧习俗还未完全淡去之前,他们对西方那种开放式的生活还未适应,认为那样抛头露面会有损家族颜面。
因此除了弟弟的原因,也因为俞父觉得戏子不够光彩,想与她脱离关系,索性她便顺势嫁给了赵太侔。
在确认俞珊会嫁给他之后,便与妻子离婚,转头娶了俞珊,他也是俞珊众多追求者中唯一能娶到俞珊的人。
嫁给赵太侔后,倒也过了一段安生日子,他们也算是相敬如宾。可好景不长,19岁的年龄差,终究是无法逆转的,纵使都是从事戏剧有关的,但生活不是戏剧,不可能以戏剧为食。
生活从来都是平平淡淡又满满的,与所爱之人携手共度余生,与可亲可敬之人相伴到老,夫唱妇随。
可是年龄的差距并不会因为他们从事相似的行业而有所改变,年龄不同,见识不同,对所处的时代的感触也不同更何况他们还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也让他们的生婚后生活变得没有那么幸运。
虽说爱情与年龄无关,但是俞珊和赵太侔的婚姻,本就因为报恩而起,其中的爱意几分,更是无从说起。
美丽的外表从来都是才情卓越女子的附赠品,她热爱戏剧,即便在和赵太侔结婚之后,对戏剧的热爱丝毫不减,在与赵太侔离婚之后,她就又投身进入了所热爱的戏曲行业。
若说俞珊与赵志侔的结合,全因爱情,势必不对,否则后来也不会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婚,儿女和20多年的羁绊都没能将她留住。
当然也不能说她对赵志侔全无感情,在新时代新革命的引领,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向往自由爱情,婚姻自主,许多人因百善孝为先而选择屈服,但大多数人的观念都是明确的,也坚持着自己对美好爱情自由的向往。
俞珊也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的新青年,不会仅仅因为外界的压力与报恩而嫁与一个自己不爱之人,虽然爱情不够浓烈,但却也是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绝代风华的美人也有香消玉陨的一天,诗书的底蕴才是傲视一切的资本,容颜弹指回去,容颜老去才识外现,年轻时候的风流韵事终随着时间慢慢消散。
俞珊早年的风流韵事不过也有很多人好奇,不是说俞珊的追求者众多吗?除了赵太侔难道就没其他人能够帮她了吗?
其实前面我们也有提到过,田汉、徐志摩、梁实秋和闻一多等诸多文化名人都对俞珊情有独钟,但是和赵太侔情况相似的并不在少数。
比如说徐志摩,要知道这徐志摩也是一个多情种,世人众所周知的是,他对林徽因的爱而不得,却不知他对同样风华绝代,才貌兼备的俞珊也是爱而不得。
他和赵太侔的包办婚姻不同,他和妻子陆小曼是新时代中的自由恋爱,两人的爱情最初也是轰轰烈烈,为此徐志摩还和原配离了婚。
徐志摩与于对俞珊的痴迷,是在和陆小曼的婚姻当中发生,他对俞珊的痴迷在陆小曼的面前也是不加掩饰的。
陆小曼作为徐志摩的妻子,即便自己有相貌,也有才华,但同样,对于既有相貌又有才华且高于自己的俞珊来说,她是不得不防备的存在。
况且,徐志摩将俞珊的画像挂于书房之内,还将其用过的舞衣高挂于墙上,整日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两人还经常一起出入徐志摩的书房,在里面一呆便是好久,这样的情况之下,再大度的妻子也无法忽视。
徐志摩是个诗人,对爱情的向往极为浪漫,于是他在恋上俞珊的时间内,做出了不少令圈内人耻笑的事情。
且由于俞珊参演的《卡门》剧目,需要于徐志摩经常接触,导致外界的绯闻愈传愈烈。徐志摩更是大胆的到其戏剧社的后台示爱,这下子陆小曼彻底忍不住了,两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了。好在后来徐志摩悬崖勒马,徐志摩慢慢地将俞珊淡出了自己的世界。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风流韵事不得不提,因为此人对俞珊和赵太侔的相识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人就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闻一多先生。
俞珊名扬远播,早就对俞珊有所耳闻的闻一多,更是在国立大学中一见便倾心,情难自禁,并以借书为由与俞珊相会。
而俞珊之所以会出现在国立青岛大学,是因为应下了梁秋实的邀请,他以职务之便给俞珊谋了一个轻松的“闲职”,当俞珊到达国立青岛大学时,也引出了不少的浪花,不少教授和学生为一睹其芳容险些踏破图书馆的门槛。
随后,闻一多一时脑热竟私下约了俞珊外出游玩,此事惹得梁秋实感到不快,于是他便修书一封寄给了闻一多乡下的妻子。
而曾经历过相似事件的徐志摩也来劝说闻一多,已有家室的人,不宜与其他女子有过多且密切的接触。好友的劝说让闻一多如梦初醒,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所需所求,便放弃了对俞珊的追求。
而这梁秋实之所以感到不快,寄信给闻一多的妻子,也是因为梁秋实他自己也迷恋俞珊。
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时梁秋实邀请俞珊当图书馆管理员,也是想着借此机会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俞珊也因其家中的原因,便应了梁实秋的邀约,前往青岛散心。
本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却不曾想到,最后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他和其他的人将赵太侔推上了校长之位,却也将自己所爱之女子推给了他人。
一座大学几乎为俞珊的容颜所折服,倾城的容颜,超高的艺术才华,走在人群中都是一步三回头的女子,即便是有妇之夫,也为其容颜倾倒。
美丽的女子总是不由得让人为之折服。面对美丽的风景,摄影师用摄像机将其拍下,画家用他手中的画笔将其描摹而下。对于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唯有将其印于脑中,时时想起时时观念,便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