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大清灭亡后,他在民国过得舒坦吗?

康康看历史 2023-02-19 04:15:13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古代,人们勤奋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科举也是穷人翻身的大好机会,即使是科举最后一名进士,也有做官的资格,要是有朝一日高中状元,更是光宗耀祖。

想要一步登天可不容易,古代的状元有且只有一个,全国考生中的佼佼者,当上状元的那一刻起,你就是文曲星下凡,今非昔比。直到1905年,清政府取消了科举制度。

取消后“状元”这个学历还能作数吗?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又过的如何?

刘春霖成为状元的内幕

刘春霖出生于1872年,是河北省肃宁县人,后来迁居天津。

父亲是保定府衙的一个小官差,母亲在一个知府家当奴婢。家中并不富裕,在六岁时,父母养不起他,把他送到乡下交由哥嫂领养,哥嫂一家待他不错,八岁的时候就送他去上学,小时候的他学习极有天赋,而且十分刻苦。

长大后父母把他接了回去,并且带他去了河北保定莲池书院读书,在书院受到了专业的教育,至此开启了他的科举之路。

1904年参加科举后成为了天津第一个金榜题名的状元。

其实当初殿试的阅卷人定的状元并不是刘春霖,而是朱汝珍,刘春霖排名第二。

按照惯例,考完试后,主考官将从273份考生试卷中选出10份,依次按排名叠放,呈送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翻开就看到了第一张朱汝珍的试卷,只见卷上文章词藻华丽,字迹流畅,可用的字体却是粗笔楷书,慈禧平时比较偏爱清新淡雅的字体。

再看到朱汝珍的名字,“朱”字同音“诛”字,“珍”字又让她想到了被自己害死的珍妃。

珍妃13岁就入宫成为珍嫔,之后也是光绪后妃中最宠爱的一位。慈禧不喜欢她,因为珍妃得宠,慈禧自己的亲侄女隆裕皇后就受到了冷落。

珍妃思想新潮,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暗中还帮助光绪帝夺权,这让慈禧更不愿珍妃在皇帝身边,处处针对珍妃,将其降为贵人,实施囚禁训诫杖刑。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只想带着光绪帝和亲侄女一起出逃,并以各种借口表示带着别人不方便,珍妃她年轻气盛有姿色,把她留着怕惹出祸端,做出有辱皇家之事,慈禧命人把她扔入了井中处死后,离开了北京,珍妃当时年仅24岁。

朱汝珍籍贯在广东,广东更是慈禧痛恨的地方,1851年,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1894年成立了兴中会高举革命旗帜的孙中山,1898年进行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都是广东人。

慈禧回想着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这张试卷也是越看越感到厌恶。

原来本是清代状元的朱汝珍,因为姓名与籍贯的缘故,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

第二张是刘春霖的卷子,他一手小楷写的十分好看,慈禧太后再看名字,认为他的名字有吉祥之兆,恰逢当年碰上了大旱,“春霖”两个字有春雨落下的意思,此时正想要一场春雨。

迷信的太后御笔一挥,刘春霖就在阴差阳错下,因为名字被定为状元,随后担任了清朝的翰林院修撰,等同于皇帝的秘书。

科举考试的消失

科举制度创建于唐朝,随后一直沿用,清朝承明朝的制度,考试变得更加严密,弊端也逐渐严重,到了后期,科举制变成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毒瘤,繁琐的程序已经不能满足清政府急需人才的现状。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清朝国土分裂坍塌,政府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改革之事迫在眉睫,袁世凯等人多次上书,表示大清已经没有10年的时间可以等了。终于,慈禧太后“痛定思痛”,施行新的政策,开始逐步废除科举,减少科举名额,并将科举的经费用于建设各地中小学校。

改革也意味着很多人会彻底失去入仕为官的机会,保守派强烈反对,可形势所迫,在1905年从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撤掉了国子监,设立学部主管全国教育行政。

至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宣告终结。

晚清政府动荡,当时社会流行出国留学,同年1905年,刘春霖被派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

末代状元的风骨

刘春霖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必定前途无量,他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可他出生在封建末年,皇帝没了,大清都亡了,他又该怎么完成自己的抱负呢?

1907年,刘春霖从日本留学归来,成了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高材生。回来后成为了资政院的议员,随后也是参与了许多爱国运动。

可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下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民国。

大清的灭亡,对刘春霖打击极大,闭关隐居了两年。

两年后,刘春霖相通了,在这个关乎家国存亡的时期,自己不能无所作为。

“状元郎”的名号在民国依然响亮。

当时袁世凯是大总统,邀请刘春霖当总统府内史,不过也是一个闲职,袁世凯只是需要个“状元郎”为自己充牌面。

任职期间,他还兼职农业试验场场长,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技术,开班专门培养农业和气象领域的人才。可当时的环境,农民并不好过,科技不见成效,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场工作无疑是彻底失败了。

在总统府这段时间,刘春霖亲眼目睹到了军阀割据的内部战争,腐败混乱的社会,外敌入侵国不安宁,每一件事情都冲击着刘春霖的三观。

刘春霖对国家兴衰颇感忧虑,可自己的能力不能改变现状,也让他感到身心俱疲。直到1928年,刘春霖辞去公职不再参政,隐居北京。

辞官后的刘春霖,以卖字为生,日子比在当官时顺心多了。

刘春霖诗书画的造诣都极高,擅长书法,尤其是他写的小楷,清秀刚劲,堪称一绝。

先后也在香港,广东出版了多部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灵飞经》等。

在书法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大楷学颜,小楷学刘”,颜是颜真卿,刘是刘春霖。可见后世对其书法的肯定。他生前所写的真迹,极具收藏价值,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有许多件他的作品,有的也时常显身于各大拍卖行。

那时开店门头上挂的匾额,客室挂的作品,都是要请文人来题写的,刘春霖是民国著名书法家,名声享誉华夏,花大价钱找他题字的人自然不少。

刘春霖名声大,找他的不止当地的人。

上海大亨杜月笙也曾找刘春霖“点主”。

当时杜月笙在上海发迹,后来衣锦还乡,准备兴建杜氏家祠。

“点主”又是什么呢?

所谓“点主”,就是给亡者的木牌上点墨。灵牌上写的是“某某之神主”,前面的字可以是普通文人题写,但“王”上的那一点,十分讲究,必须要德高望重之人来,需是文人,不能涉及“杀生”,不然则意为“不详”。

这画龙点睛的一笔,杜月笙请来了刘春霖题写,这随手的一笔,就价值30根金条。

民国时期,名门大户的丧仪之事,大多来找他“点主”,收入颇高,虽然有损骄傲,但在这乱世,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街上开了许多日本人投资的东洋商店。

来找刘春霖的日本商人一个接一个的到访,各个都带着好礼,出价极高。

其中有一个日本人——加藤,他在北平开了一家自行车车行。加藤早就听说过刘春霖字写得好,于是慕名而来,找刘春霖给自己的“富士车行”题一块匾额。刘春霖不愿给日本人题字,加藤多次请求,后来还提出一个字一个金条的价钱,可刘春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后来只要是日本人求字,他一概拒之门外。

刘春霖“油盐不进”的行为也让日本人恼怒。

自然也不能让刘春霖安稳生活在北平,他被日军抄家,赶到大街上,家里字画财物统统抢走。

刘春霖最终托多方关系,花光积蓄,搬回了老家河北省肃宁县。

刘春霖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守住了自己的文人气节,宁作华丐,不当汉奸,不忘初心,不做亡国奴。

回乡后的刘春霖开启了自己的爱国道路。

在乡下长大的他,知道农村孩子读书的不易,在县里的石宝村建了一座小学堂,学堂的房屋,桌椅和教具,都是由刘春霖个人出资购买的。学堂上的匾额提有“铸才炉”三字,边上还有石碑一座,上面写有《劝学篇》。这个石碑至今保留完好。

他在北京居住多年,期间一直在进行自己的教育事业。后来与旅居北京的河北知名人士一起筹建了一所中学——燕冀中学。

起初学校只招收同乡的河北籍学生。后来学校日益扩大,不再限制户籍,也成为了当时市里有名的私立学校之一。

1933年夏季。河北,河南,山东地带洪水泛滥,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

刘春霖与谷钟秀·齐振林等河北知名人士们组织成立了“河北移民协会”。协会主要工作就是救济灾区难民,组织领导无家可归的人们迁徙到城东南海子一带。当时的刘春霖已经是个62岁的年迈老者,可还是为了救灾行动,各方奔走,募集捐款,联系协助政府。

移民行动顺利开展,海里子移民日益增多,村庄逐渐扩大,人民辛勤劳作,把南海子这一块荒地变得生态宜居。

刘春霖于1944年在北京家中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他虽生活在乱世,可没有随波逐流埋没自己的才华,也没有因强权势力而失了本心,而是在尽自己所能为家国付出,是一位真正有骨气的末世豪杰。

0 阅读:14

康康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