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
作者:林本丹
引言脊柱退行性疾病以颈/腰椎间盘病变最常见,发病率高且逐年上升,呈现低龄化趋势。该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不同类型脊柱退行性病变可有疼痛、神经根水肿等共同表现,在该病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由骨科在线平台发起的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系列专题学术会——“引经据典,脉述新生”神经根水肿专题会议于近期举行。本文将围绕会议内容,从疾病病因、疾病管理、会议临床案例与静脉活性药物相关应用四方面,详细探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神经根水肿的机制及其管理方法,以供读者阅读。
痛点聚焦——背根神经节水肿与脊柱退行性疾病疼痛关联紧密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所致疼痛原因类似——神经根受到长期慢性压迫,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区域灌注不良和局部变形,进一步导致细胞缺血缺氧和神经炎症并发生炎性水肿,这便是神经根疼痛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受压的神经根和远端脊神经的表观扩散系数显著增加、术中取出的髓核组织含水量高,即神经根水肿和继发性变性(图1)1,2虽然压迫正常周围神经或神经根会导致麻木,但在背根神经节水肿发生后,即使是轻微的机械压力也可以产生疼痛,并常向外辐射3,4。与此同时,由于静脉和淋巴系统在解剖和功能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5,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刺激导致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后硬膜外腔及神经根粘连,引发局部静脉血流和淋巴的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3,6,7。
图1 LDH患者受累侧脊柱神经根水肿,术中切除的髓核组织富含水分与II型胶原蛋白
“管”理之道——脊柱退行性疾病神经根水肿的管理会中,多位专家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了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在处理脊柱退行性疾病所引发的神经根水肿时,治疗策略需聚焦于水肿缓解与炎症控制的双重目标上。非手术治疗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其核心在于消除局部的炎症、充血水肿和神经根刺激症状8,而消肿治疗被明确贯穿LDH非手术、手术及康复治疗全周期9。专家们特别聚焦于神经根管理的核心作用,指出使用静脉活性药物用于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缓解神经根水肿的临床效果优秀,并强调该类药物对于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意义。静脉活性药物在消肿和改善症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提示其可用于其改善急性期LDH患者因神经根水肿造成的疼痛症状和腰椎功能10。
“静”待佳音——静脉活性药物治疗机制全面解析以黄酮类为代表的静脉活性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神经根水肿的重要选择。黄酮类药物作为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推荐治疗药物,它通过作用于静脉、微循环和淋巴三大系统改善症状(图2)11,12。在机制层面,黄酮类药物能够减少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栓素B2((Tx)B2)的释放,进一步抑制白细胞对静脉壁的黏附,以显著缓解炎症和水肿(图3)13,14,从而显著缓解LDH急性期疼痛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症状15,16,全面改善神经根水肿。
图2 黄酮类药物作用于静脉、淋巴、微循环三大系统,改善炎性水肿机制更全面
图3 黄酮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弱白细胞吸附静脉壁以减轻水肿
黄酮类药物作为多成分协同作用的静脉活性药物,不仅契合背根神经节水肿治疗的需求,在治疗创伤及骨科术后水肿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17-19。
“案”中窥奥——神经根水肿专题学术会介绍本次会议中,专家同时分享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病例。
其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杭栋华教授分享了一例法国临床手术病例,该患者为患有退行性脊柱病变的48岁女性,历经3次手术治疗,并全程联合黄酮类药物以调控神经根水肿,目前疾病状况稳定,充分印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此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承旻教授分享了一例中国本土案例,患者为患有退行性脊柱病变合并骨质疏松的72岁男性,术后使用黄酮类药物减轻术区切口水肿和神经根水肿,治疗效果良好。
这些跨国界的成功案例,不仅验证了神经根水肿与脊柱退行性疾病症状缓解及预后之间的紧密关联,也凸显出静脉活性药物通过减轻水肿、促进组织修复,在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中做出关键贡献。
总结黄酮类药物作为能多途径改善神经根水肿的优质药物,在管理这些疾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消除炎症和神经根水肿、改善微循环,它能够显著缓解神经根水肿和其他相关症状,并在指南、共识和医生中获得推荐,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管理中的重要选择之一。
作者简介林本丹
汕头市中心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骨科主任医师,中山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脊柱外科学联盟副主席
汕头市医学会第一届骨科脊柱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1.Eguchi Y, et al. Neuroradiology. 2011;53(9):633-641
2.Li J, et al. Medicine (Baltimore). 2021 Jan 22;100(3):e24026.
3.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19(15):1133-1137.
4.Rydevik BL, et al. Spine (Phila Pa 1976). 1989 Jun;14(6):574-6.
5.静脉淋巴功能不全临床专家共识编写组, 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17(6):630-638.
6.曹启旺,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58-59.
7.臧威, 等. 医疗装备. 2004;17(3):31-32.
8.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抗衰老分会. 生命科学仪器. 2019; 17(06):20-31.
9.中国骨质疏松专家小组. 安徽医学. 2016,37(01):14-20.
10.李镜. 兰州大学. 2023.
1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26(5):519-533.
12.Garner RC, et al. J Pharm Sci. 2002;91(1):32-40.
13.Damon M, et al. Arzneimittelforschung. 1987 Oct;37(10):1149-53.
14.Bouskela E, et al. Satellite Symposium held during the virtual 21st European Venous Forum. 2021 June.
15.王宇飞,等. 华西医学. 2013,28(07):1069-1070.
16.黄广平,等. 中国药房. 2014,25(42):3990-3992.
17.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01):124-130.
18.静脉淋巴功能不全临床专家共识编写组, 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17(6):630-638.
19.周武,等. 中华创伤杂志. 2022;38(1):23-31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