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遥远的新疆兵团,一对从武汉来的夫妻教师开始了他们的教育生活。
丈夫苗老师担任语文老师,妻子蒋老师教音乐。
苗老师是个瘦高个儿,说话速度略快,总是喜欢速战速决。
上课的时候,他喜欢把粉笔的前半段在黑板上一摁,粉笔头总是会断下来,他会迅速地用另一只手接住。
这粉笔头不只是垃圾,而是他提醒学生听课的工具。
谁要是犯困或者做小动作,他就用粉笔头轻轻扔过去,提醒学生认真起来。
蒋老师相较之下,个子不高,总是带着一副眼镜,耐心教孩子们音乐。
她是第一批给兵团孩子们启蒙音乐简谱的老师,七个音符的长短变化,经她一句一句地唱,孩子们逐渐学会了音乐的基本知识。
她没有丈夫那样爱用“武力”来纠正学生,但她的课堂上依然秩序井然,孩子们逐步走进了音乐的世界。
老师课后的闲暇时光课后,苗老师不会马上回家。
他喜欢运动,尤其是羽毛球。
每当傍晚,连队里白炽灯亮起,苗老师总会找个对手在灯光下打羽毛球。
一次,我和他说说笑笑地打了好长时间,谈论着技巧和心得。
这时候,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朋友,而不是老师。
蒋老师则没有那么多时间放松。
她要赶回家做饭,照顾两个孩子。
大儿子才上一年级,小儿子刚学会走路,不得不时时看管。
蒋老师做事有点粗心大意,但她尽力平衡教学和家庭。
夫妻俩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抚养着孩子,生活虽忙碌却也有序。
意外事件与后续影响一次意外的发生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天,准备上课的钟声响起,苗老师和蒋老师却没出现在教室。
大家赶去查看情况,发现他们的家中烟雾弥漫,浓浓的煤烟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情况紧急,大家赶紧破门而入,将苗老师一家救了出来。
苗老师和蒋老师虽然受了影响,但在邻居的帮助下慢慢恢复过来。
小儿子却睡了一整天,之后几年,家人发现他虽然能跑会跳,但大脑似乎受到了一些损伤。
这种变化让本来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得复杂起来。
小儿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总显得有些迟缓,但幸运的是,他依然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苗老师和蒋老师继续在新疆教书,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两人才带着孩子回到了武汉。
师生情谊与岁月变迁回到武汉后,苗老师和蒋老师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他们的大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
而小儿子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状况有所改善。
现如今,苗老师夫妇已经年近八十,大儿子大约55岁了,小儿子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但祝愿他能够在医学的帮助下过上更好的生活。
回首往事,这对夫妻的教育生涯不仅充满了辛勤劳作,也饱含了对学生与家庭的深厚感情。
苗老师那用粉笔头提醒学生的小习惯,以及蒋老师耐心教音乐的场景,都深深留在了学生们的记忆中。
或许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我们对他们那段岁月最温暖的回忆。
苗老师和蒋老师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即使面临艰难与挫折,他们依然用心去教育和照顾学生与家庭。
他们的人生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在他们教过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故事里体验坚韧、奉献,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朴实无华的点滴,让人心生敬意。
正如那灯光下闪动的羽毛球,平凡却充盈着无尽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前行。
愿苗老师和蒋老师的故事,能带给每一个读者些许触动与启发,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