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北伐建功、晚年弄权,桓温其人应该如何评价?

荔枝聊过去 2023-12-09 15:17:01

东晋初年的某一天,一位权臣在卧榻之上沉思良久,突然猛地坐起,然后顿悟般说道:“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或许在常人看来,如果所作所为会导致遗臭万年,那还不如不为,但在此人看来,只要能够被后世记住,采取什么手段无所谓。此人就是年少成名后凭借北伐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后却因为晚年弄权招致骂名的桓温。

西晋永嘉六年(312),桓温生于谯国龙亢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一带,其父桓彝后来凭借平定王敦之乱的功绩被封为了宣城太守。根据《晋书》记载,桓温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名士温峤称赞为“真英物也”,正是为了感激温峤,桓彝才以其姓为桓温命名。

咸和三年(328),桓彝在平定苏峻之乱的过程中不幸遇害,年仅十五岁的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终于在十八岁那年手刃了杀父仇人,从此声名远播。由于“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桓温得以迎娶了晋明帝之女、晋成帝的姐姐南康长公主。建元元年(343),桓温以先锋身份跟随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并在立功后升任徐州刺史。

两年后庾翼病逝,桓温接替他出任荆州刺史,由此掌控了长江上游一带的东晋兵马。永和二年(346),桓温领兵向西讨伐割据川蜀的成汉政权,并于次年攻入成都,灭亡了成汉。凭借这一奇功,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时,手握兵权的桓温实质上已经割据一方,与东晋朝廷不过维持着脆弱的联系。

永和五年(349),后赵皇帝石虎病逝,北方陷入动乱,桓温见时机已到,便上书朝廷请求北伐,但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站在朝廷的角度看,桓温如果北伐建功,恐怕会彻底摆脱约束,而对于桓温而言,东晋朝廷对待北伐的消极态度令他大为光火。于是,永和七年(351),心怀不忿的桓温竟然直接率军顺流而下,东晋朝廷恐慌不已,连忙对其加以安抚。

自永和十年(354)起,没有朝廷束手束脚的桓温先后三次发动北伐,首次北伐时他一度攻入关中,引得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纷纷感叹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然而,由于粮草不足,桓温只得悻悻撤军。第二次北伐,桓温收复洛阳,在祭祀先皇陵寝后班师。第三次北伐,桓温征讨前燕,又因为粮草不济而撤军,还在撤退途中遭遇追击而损失惨重。

靠着三次北伐,桓温的威望不断提升,东晋朝廷也被迫封其为大司马、南郡公。然而,由于第三次北伐的惨败,桓温没能如愿获得加九锡的殊荣,为了树立威信,他于太和六年(371)强行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了司马昱为帝。紧接着,桓温又开始打压那些提出异议的大臣,靠着大肆清除异己掌控绝对话语权。

咸安二年(372),桓温拥立的司马昱病逝,遗诏由桓温辅政。然而,为了防止遭到加害,桓温坚决不肯入朝。次年,逐渐病重的桓温催促朝廷为自己行加九锡之礼,但由于当权的王、谢两家极力阻挠,直到同年七月桓温病逝,他都没能实现加九锡的愿望。桓温死后,其子桓玄一度代晋自立,但他建立的桓楚政权只存续了不到三年就宣告覆灭。

客观来说,桓温的三次北伐是东晋历史上少有的主动出击,如果朝廷能够大力支持,或许他还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战绩。另外,桓温掌权后还实施了一系列善政,如清查户口、限制特权、抑制朋党、提拔寒门士人等等。总而言之,桓温的一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总体上都是十分平淡的,但总有桓温这样的人不甘平凡,甚至宁愿遗臭万年,也不愿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虽然出身士族,但桓温称不上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他所拥有的权力、地位大多都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而来。掌权之后,他利用北伐巩固地位,又推行了大量值得认可的政策,这些都体现了他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尽管晚年因强行废立、排除异己的行为遭到批判,但桓温引发的“动乱”不如说反倒在某种程度上搅动了宛如一潭死水的东晋时局。事实证明,桓温确实做到了千古留名,至于是美名还是恶名,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会有迥异的看法。正如武则天于陵前立起的无字碑,桓温的功过是非也留待后人评说。

0 阅读:7

荔枝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