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3%,燃油车的反击能走多远?

引擎真探 2025-04-09 15:34:05

内燃机的命运,似乎总被描绘成一场悲壮的谢幕。然而,2025年的中国车市荣威DMH混动发动机以46.3%的热效率登顶全球量产机头榜首,上汽集团更放言50%不是终点。

这让人不禁疑惑——燃油车真要被淘汰了吗?或者说,这场效率革命是否让油车与电车之争有了新的剧本?

效率之争

热效率的突破,就像是一场能量榨取的极限游戏。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传统燃油车仅有30%真正用于驱动车轮,其余化作热量与噪音消散。而荣威DMH的46.3%,意味着每升汽油能多榨出小半的动能。

这背后是四高两低的精密设计,高压缩比、高冲径比、高EGR率和高燃烧效率,配合低摩擦与低泵气损失,硬生生将热效率推至新高度。但对比电动机仍以被97%的效率轻松所碾压。

所以内燃机的对手从来不是电动机,而是自己。电动机效率虽高,但电力来源的争议从未停歇——火力发电的碳排放、电池生产的资源消耗,让电车的零排放光环始终带着问号。

而混动技术的出现,恰似给油车戴上了一副智能眼镜,通过双电机控制,发动机85%的时间运行在高效区间,城市工况油耗低至2.49L/百公里,一箱油续航超上千公里。这像极了武侠小说中的以柔克刚,油车不再硬刚电机的效率,转而用混动系统化解能耗痛点。

谁才是全能战士?

电车拥趸常以城市通勤神器自居,但混动车的反击来得犀利,靠着“油电双修”悄然收割用户。动力总成终身质保、华为智驾系统的上车,更让燃油车摆脱了老古董的标签。

反观电车静谧性与加速性能上占据无与伦比的优势,但电池衰减、保值率跳水仍是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油车的成熟后市场、遍布城乡的加油站网络,则像一张安全网,托住了消费者的焦虑。这种确定性,在技术迭代飞快的当下,反而成了稀缺品。

车企间的热效率之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品牌话语权的角力场。比亚迪与吉利围绕0.04%的热效率差值隔空互怼,上汽则以46.3%的数值绝杀全场。

这场数字游戏背后,是混动技术路线的生死竞速,谁先突破50%热效率,谁就能在油电共存时代抢占制高点。

但真正的变革藏在细节里。荣威DMH将发动机控制软件完全自主化,动力响应快至0.26秒;大众引入可变截面涡轮、500bar超高压燃油喷射,让燃油车既省油又暴躁。这些技术突破,让油车不再是笨重的铁块,而是进化成精密的数据终端。

更有趣的是,当电车企业拼命堆电池时,油车阵营正用6屏联动、L3级智驾、终身质保,不断拓宽燃油车的体验边界。

纯电与混动的对决,没有谁会被抛弃,只有选择被重构。城市短途通勤,电车的低成本与静谧性无可替代。长途穿越、极寒环境?混动车加油即走的便利仍是刚需。

而油车的终极杀手锏,或许在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固态电池量产迟迟未落地、氢燃料成本高企时,热效率突破46.3%的混动系统,反而成了技术过渡期的最优解。

让市场愈发多元,受益着还是消费者。没有落后技术,只有不适配需求,这才是永远的真理。

0 阅读:35
引擎真探

引擎真探

驷马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