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这座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的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其下辖的金城江区、宜州区、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着独特的古称。

这些古称串联起了河池地区跌宕起伏的历史,成为打开当地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
河池市:古称庆远
河池市地域,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生活在这里的百越民族,以独特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原始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都为后来河池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河池市属桂林郡所辖。秦朝的统一,使河池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开始传入,如铁制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秦朝的郡县制也对河池地区的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河池市的大部分地域属郁林郡,天峨、南丹、环江三县属牂牁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郁林郡辖域内建立定周县,这是河池市最早的县级行政建置。定周县域包括今金城江、宜州、凤山、东兰4县(区)及都安、大化2个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地方。定周县的设立,标志着河池地区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完善,也促进了当地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国时期,河池市属吴国的郁林郡地。吴国在河池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当地与长江流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在这一时期,河池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
隋朝,河池市部分属郁林郡,部分属始安郡。隋朝统一全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河池地区的行政归属也发生了变化。隋朝在河池地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统一度量衡、修筑道路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朝,是河池市地级行政建置的开始。当时东部设有宜州、环州2个州,两州分别辖有若干县,今金城江、宜州、南丹、天峨、凤山、东兰、罗城、环江等县(区)的大部分地区都属此两州所辖;今巴马属田州所辖,今都安、大化属思恩州所辖。唐朝时期,河池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繁荣,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频繁。同时,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在河池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制度在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设庆远府,辖宜山县、天河县、河池县、思恩县、东兰州、南丹土州、那地土州、忻城县。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在河池县境设置庭州,河池县改名怀德县,县署在今河池街西一里地的外韦村;大观二年(1108年),怀德县设安远寨;大观四年(1110年),撤销庭州,怀德县复改河池县,隶属庆远府。宋朝时期,河池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集市和手工作坊。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培养了一批人才。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庆远府改为庆远路安抚司,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为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改为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元朝在河池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这一时期,河池地区的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
清代亦称庆远府,辖河池、东兰2个州,宜山、天河、思恩3个县,凤山、那地、南丹3个土州,忻城1个土县,永定长官司、永顺正长官司、永顺副长官司3个长官司。今天峨、凤山县部分地区属泗城州,今都安、大化两自治县属思恩府。清朝时期,河池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河池地区得到了推行,培养了一批人才。
民国时期,今河池市东部7个县属庆远行政督察区,凤山、巴马2县属百色行政督察区,都安、大化2个自治县属武鸣行政督察区。民国时期,河池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河池地区的民族工业开始兴起,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成立庆远专区,同年2月改称宜山专区,辖河池、宜山、罗城、天河、思恩、宜北、南丹、天峨、东兰9个县。1950年5月东兰县改归百色专区。1951年8月,都安县划归宜山专区管辖。1952年7月,罗城、天河2县合并为天罗县,不久改称罗城县。1951年8月,思恩、宜北2县合并为环江县。同年8月,柳州专区并入宜山专区,下辖宜山、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忻城、都安、柳江、柳城、石龙、来宾、融安、三江等14个县。1953年4月,都安县划归桂西僮族自治区直辖。1956年3月,宜山专区改称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1958年1月,宜山地区复称为宜山专区;同年7月,宜山专区改名为柳州专区。1965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柳州专区划出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丹、天峨6县,从百色专区划出东兰、凤山、巴马3县,从南宁专区划出都安瑶族自治县共10个山区县设立河池地区专员公署,专署机关驻河池县金城江镇。1987年12月增设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由都安、巴马2个自治县和南宁地区马山县的部分乡、镇组成,隶属河池地区。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成立地级河池市;同年11月1日,地级河池市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河池市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金城江区:古称金城镇,金城堡
金城江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当时属桂林郡。汉朝时,大部分地域属郁林郡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郁林郡地。晋代,属桂林郡龙刚县地。
隋朝,部分属郁林郡,部分属始安郡。唐朝时,属岭南道邕州都督府,境内设有羁縻智州、羁縻金城州等。羁縻智州管辖英罗(今红沙一带)、富力(今拔贡一带)、智本(今凌霄、肯研一带)、兰江(今大阳,肯廷一带)和平林(今板銮一带)5县,州治英罗县;羁縻金城州管辖金城(今老街,岜烈一带)、河池(今北香一带)和宝安(今龙马一带)3县,州治金城县。此时的金城江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
宋朝初年设置河池县,先归属宜州,后属羁縻金城州 。大观元年(1107年),河池县改名怀德县,大观四年(1110年),名字复改回河池县,隶属庆远府。宋咸淳元年(1265年),设庆远府,河池县属之。元朝时期,河池县属庆远路安抚司、庆远路总管府、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天顺年间,河池县改名庭州,不久后复改回河池县。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升为河池州,始设流官,州治河池街,所辖县改为里。清朝因袭明制,河池州属庆远府,属右江道,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民国元年(1912年),复为河池县,属广西柳江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3年,河池县迁治金城江镇 ,1983年改为河池市(县级)。2002年,河池地区改为地级河池市,原县级河池市改为金城江区。金城江区地名的由来,有说法是因其境内有金城江,江水清澈,两岸景色秀丽,故而得名。金城江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地的母亲河。
宜州区:古称宜山、庆远
宜州区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桂林郡。
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郁林郡定周县。三国时期,属吴国郁林郡。晋代,属桂林郡龙刚县。
隋朝,属始安郡。唐朝时,属岭南道桂州都督府,设有宜州,下辖龙水、崖山、东玺、天河等县。宜州在唐朝时期是岭南西道的重要军事和经济据点,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繁荣。
宋朝时,宜州属广南西路,宋咸淳元年(1265年),设庆远府,宜山县为府治所在地。元朝时期,庆远府改为庆远路安抚司、庆远路总管府、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宜山县均为治所。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洪武二年正月,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司治宜山县;洪武三年(1370年),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改称庆远府。清朝亦称庆远府,府治宜山县,属右江道,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庆远府,改宜山县为柳江道。1928年,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1950年,宜山县属宜山专区。1958年,宜山专区改为柳州专区,宜山县属柳州专区。1965年,宜山县属河池专区。1993年9月,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2016年11月,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宜州地名的由来,有说法是因其地处宜水之畔,土地肥沃,适宜居住和耕种,故而得名。宜州在历史上一直是河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
南丹县:古称南丹州
南丹县在秦朝时属桂林郡。汉朝时,属牂牁郡毋敛县。
三国时期,属蜀国益州牂牁郡毋敛县地。两晋时期,均隶属牂牁郡。
隋朝,属始安郡。唐朝时,属岭南道邕州都督府,境内设有羁縻南丹州。南丹州在唐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羁縻州,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南丹县及周边地区。
宋朝时,南丹土州属庆远府。元朝时期,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南丹土州属之;洪武二年正月,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南丹土州属之;洪武三年(1370年),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改称庆远府,南丹土州仍属之。清朝因袭明制,南丹土州属庆远府。
民国元年(1912年),南丹土州改为南丹县,属广西柳江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0年,南丹县属宜山专区。1958年,属柳州专区。1965年,属河池专区。南丹县地名的由来,有说法是因其境内有南丹山,山上盛产朱砂,颜色丹红,故而得名。南丹县历史上以矿业闻名,尤其是锡矿的开采和冶炼,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峨县:古称天鹅、天峨圩
天峨县在秦朝时属桂林郡。汉朝时,属牂牁郡。
三国时期,属蜀国益州牂牁郡毋敛县地。两晋时期,均隶属牂牁郡。
隋朝,部分属南宁州地,部分属牂牁郡地。唐朝时,属岭南道邕州都督府,部分地区属羁縻峨州。峨州在唐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羁縻州,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峨县及周边地区。
宋朝时,部分地区属泗城州。元朝时期,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时,部分地区属泗城州。清朝时,部分地区属泗城府凌云县地。
民国时期,天峨县先后属庆远行政督察区、百色行政督察区。1950年,天峨县属宜山专区。1958年,属柳州专区。1965年,属河池专区。天峨县地名的由来,有说法是因其境内有天峨山,山峰高耸入云,宛如一只翱翔的天鹅,故而得名。天峨县地处红水河畔,水力资源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凤山县:古称凤山土州
凤山县在秦朝时属桂林郡。汉朝时,大部分地域属郁林郡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郁林郡地。晋代,属桂林郡龙刚县地。
隋朝,部分属始安郡,部分属郁林郡。唐朝时,属岭南道邕州都督府,设有羁縻明州、羁縻峨州等。羁縻明州管辖万安、明阳、感化等县,州治万安县;羁縻峨州管辖峨石、山简等县,州治峨石县。
宋朝时,部分地区属泗城州。元朝时期,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时,部分地区属泗城州。清朝时,部分地区属泗城府和百色直隶厅辖地。
民国时期,凤山县属百色行政督察区。1950年,凤山县属百色专区。1965年,属河池专区。凤山县地名的由来,有说法是因其境内有凤凰山,山峰形似凤凰,故而得名。凤山县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东兰县:古称东兰州
东兰县在秦朝时属桂林郡。汉朝时,大部分地域属郁林郡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郁林郡地。晋代,属桂林郡龙刚县地。
隋朝,部分属郁林郡,部分属始安郡。唐朝时,属岭南道邕州都督府,设有羁縻兰州,下辖文单、乐光、乐艳等县,州治文单县。
宋朝时,东兰州属庆远府。元朝时期,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东兰州属之;洪武二年正月,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东兰州属之;洪武三年(1370年),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改称庆远府,东兰州仍属之。清朝因袭明制,东兰州属庆远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东兰州改为东兰县,属广西柳江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0年,东兰县属百色专区。1965年,属河池专区。东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秦朝时属桂林郡。汉朝时,属郁林郡潭中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桂林郡潭中县地。两晋时期,属桂林郡潭中县。
隋朝,分属黄水、临牂两县地,初隶东宁州,后改属融州。大业二年(606年),黄水、临牂两县废除,合并入义熙县,隶属始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