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及其下辖县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古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信息。以下是对昭通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介绍:

一、昭通市(古称“朱提”“乌蒙”)
1. 朱提
• 历史沿革:昭通古称“朱提”,这一名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5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当时,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经略西南夷,推广郡县制,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西汉王朝在今滇东北(主要属今昭通市区)设朱提县和堂狼县,是云南境内设县最早的地方。至此,昭通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据《昭通地区志》记载,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之后,昭通便成为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享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郡治治所,前后达760年之久。
• 文化意义:“朱提”不仅是昭通的古称,更是这片土地上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作为云南三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昭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2. 乌蒙
• 历史沿革:在南诏时期,昭通被称为“乌蒙部”。到了明代,这里则改为“乌蒙府”。据史书记载,“乌蒙”之名源自人名,后逐渐成为地名。
• 改名过程: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统治者为了彰显其功绩并试图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云贵总督鄂尔泰提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的观点,并在请示雍正皇帝将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的奏章中阐明:“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这一改名使得“乌蒙府”最终变为“昭通府”,从而奠定了昭通这一地名的历史基础。
二、下辖县区古称历史信息
1. 昭阳区(古称“恩安”)
• 历史沿革:清雍正五年(1731)乌蒙府改名昭通府后,设附郭恩安县,为昭通府治。民国2年(1913)裁厅、州,废府,改为昭通县。2001年撤销县级昭通市,改设为昭阳区。昭阳区这一名称源于昭通的雅称“昭阳八景”,取昭通的“昭”、朝阳的“阳”,意为朝霞绚丽、旭日初升、阳光照耀的地方。
• 文化特色:昭阳区作为昭通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着昭通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这里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昭通古城、大关河风景区等,是了解昭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2. 鲁甸县(古称“小乌蒙”“鲁甸厅”)
• 历史沿革:明代时,鲁甸被称为“小乌蒙”。清雍正九年(1731)设鲁甸厅,筑土城,隶昭通府。民国2年(1913)改厅为县。1958年11月并入昭通县,1962年10月恢复鲁甸县。
• 名称由来:“鲁甸”这一名称源于彝语,称诺迪,“诺”是彝族名号,“迪”是平地、水草坝子,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这一名称不仅反映了鲁甸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3. 巧家县(古称“堂狼县”“唐兴县”“巧家汛”“巧家抚彝府”)
• 历史沿革:西汉建元六年(前135)设堂狼县(又作堂琅、螳螂),隶犍为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属朱提郡。唐武德八年(625)设为唐兴县,属东川路。清雍正五年(1727)设巧家汛,嘉庆十六年(1811)设巧家抚彝府。道光四年(1824)改设为巧家厅,隶东川府。民国2年(1913)改设巧家县。
• 名称由来:“巧家”这一名称源于初开辟时一位夷人的名字。据民国九年(1920年)《云南巧家县调查县志资料》记载,这位夷人在附城一带拥有领土,并在他去世后,人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片土地。后来设县治时,也沿用了这一名称。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巧家”是由彝族首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演变而来。
4. 镇雄县(古称“大雄”“南广县”“协州”“芒部”“镇雄军民府”)
• 历史沿革:镇雄系古屈流大雄甸,本名大雄。西汉建元六年(前135)设南广县,隶益州犍为郡,是云南最早设置的县。唐武德六年(618)设协州,后设芒部卫、芒部府和芒部军民府。嘉靖五年(1526)四月,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芒部军民府更名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云南,属昭通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为直隶州。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
• 名称由来:取名“镇雄”,有扬朝廷威势及镇守大雄之双重含义。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镇雄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其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5. 彝良县(古称“临利县”“西安县”“易娘部”“益良州”“彝良州”)
• 历史沿革:东晋设临利县,隶朱提郡。唐代设为西安县,隶协州。宋代称易娘部,属叙州;南宋咸淳九年(1273)称益良州。元至元十六年(1383)隶四川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云南,次年(1728)设彝良州,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彝良县。
• 名称由来:“彝良”这一名称源于历史上所称的“易娘”“易良”“益良”“益梁”“夷良”等少数民族部落名的同音异写。以“彝良”为名,取良善之意,寓意着讲法度、知敬畏,丰衣足食、善良美好的地方。
6. 威信县(古称“威信长官司”)
• 历史沿革:明嘉靖五年(1526)设威信长官司,“威信”之名始于此。清雍正六年(1728)设威信州,属昭通府。民国2年(1913)改为威信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改为威信设治局,民国32年(1943)设立威信县。
• 名称由来:“威信”之名取“声威信誉”“宣威立信于民”之意。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威信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威望,也反映了其人民讲诚信、重信誉的良好品质。
7. 盐津县(古称“开边县”“盐井渡”)
• 历史沿革:隋开皇六年(586)设开边县。清雍正六年(1728)设盐井渡巡检司,属大关厅。民国4年(1915)设滩头县佐,隶大关县;民国6年(1917)设盐津县,以县治北有盐井渡产盐而得名。1958年10月并入大关县,1961年4月恢复县制。
• 名称由来:盐津县因县治北有盐井渡产盐而得名。后来人们为了雅化这一名称,便将其称为“盐津”。这一名称不仅反映了盐津县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也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8. 大关县(古称“胡津县”“大关厅”)
• 历史沿革:唐初设胡津县(大关、盐津、绥江),清雍正六年(1728)设大关厅,因境内有栅子关等险关重叠、关镇坚固而得名。民国2年(1913)改厅为县。
• 名称由来:“大关”这一名称源于其境内的险关重叠和关镇坚固的地理特征。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大关县的地理优势,也反映了其人民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