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及其下辖的县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拥有众多的古称,这些名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地域的变迁和行政建置的沿革。

以下是对崇左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介绍。
崇左市(古称包括太平府、崇善县、左县)
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3′16″~108°06′35″,北纬21°35′47″~23°21′26″。东接南宁市、防城港市,南连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邻越南,北靠百色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当时今崇左市辖地属象郡。
汉初,崇左地区仍属象郡,后分属郁林郡。隋时,再次并入郁林郡。唐代,崇左大部分地区属岭南西道,龙州、大新部分县地则属安南都护府。贞观年间,置笼州(治今扶绥县),后改为扶南郡,再复为笼州。宋代,崇左属邕州地,境内多设羁縻州、县。
元代,建置为行省制,崇左境内属太平路、思明路、镇安路、龙州万户府等。太平路治所在今崇左城区,这标志着崇左地区开始有了以“太平”为名的行政区划。明代,撤销行省制,设府、州、县三级制,崇左境域分属太平府、南宁府、思明府、思恩府等。太平府成为崇左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名称,一直沿用到清代。
清代,改司为省,省以下以府领州、县。崇左辖区内仍分属太平府、镇安府等。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再次发生变动,崇左地区属镇南道等。民国初年,改省、府、州(县)三级制为省、道、县,境内仍属镇南道等。至解放前夕,崇左境内已有多个县,其中部分县名与后来的行政区划有关。
解放后,在广西省人民政府领导下,今崇左境域和周边地区曾设有南宁、龙州、武鸣等行政专员公署(专区)。1951年,龙州专区更名为崇左专区,这标志着“崇左”这一名称开始作为专区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1952年,崇善县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崇左”之名由此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2003年,撤销南宁地区和崇左县,设立地级崇左市,原崇左县改称江州区。
江州区(古称崇善县)
江州区作为崇左市的市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的崇善县。崇善县属邕州,是崇左地区的重要县份之一。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太平路,治所在今崇左城区(即原崇善县治所)。明代,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崇善县仍为其属县。
民国时期,崇善县并入太平府,后随行政区划的变动而隶属于不同的道或专区。解放后,崇善县继续存在,直到1952年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2003年,崇左县改设为江州区,成为崇左市的市辖区。
扶绥县(古称扶南、同正、绥渌等县合并而来)
扶绥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置笼州(治今扶绥县)。宋代,笼州废置不常。元代,升羁縻思明州为思明路,后升羁縻太平州为太平路,今扶绥县境均属之。明代,太平路改为太平府,扶绥地区仍为其属县(但此时并未直接以“扶绥”为名)。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发生多次变动。1914年,新宁县改名扶南县。1952年,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扶南、同正、绥渌3县合并置扶绥县,以扶南、绥渌2县字首为县名,“扶绥”之名由此确立。此后,扶绥县一直作为崇左地区的重要县份存在至今。
宁明县(古称宁明州、镇南等合并而来)
宁明县的历史同样悠久。元代,今宁明县境属思明路。明代,属太平府。民国时期,宁明地区先属龙州厅,后改厅为县,宁明州亦改为宁明县。但此时宁明县的范围并不固定,曾多次与周边县份合并或分置。
1952年,思乐、镇南2县合并置宁明县,这是现代宁明县行政区划的雏形。此后,宁明县一直作为崇左地区的重要县份存在至今。其名称“宁明”也一直沿用未变,寓意着安宁与光明。
龙州县(古称龙州厅、龙津县等)
龙州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属象郡。汉代以后,龙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边防重镇。唐代,龙州属岭南西道。宋代,属邕州地。元代,升龙州为龙州万户府。明代,龙州万户府降为土州,属太平府。
民国时期,龙州厅改府,后改县。1942年,龙州县改名龙津县。1960年,龙津县复名龙州县。龙州县作为崇左地区的重要县份之一,其名称“龙州”一直沿用至今,寓意着龙翔之地、州治所在。
大新县(古称雷平、万承、养利等县合并而来)
大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属镇安路。明代,分属南宁府、思明府等。民国时期,雷平、万承、养利等县先后设立或更名。1952年,雷平、万承、养利3县合并置大新县,“大新”之名由此确立。大新寓意着大吉祥、新气象,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后,大新县一直作为崇左地区的重要县份存在至今。
天等县(古称镇都县更名而来)
天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属镇安路。明代以后,镇都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民国时期,镇都县先属龙州专区,后改属崇左专区。1957年,镇都县更名为天等县,“天等”之名寓意着天高地等、人民平等。此后,天等县一直作为崇左地区的重要县份存在至今。
凭祥市(古称凭祥土县、凭祥州等)
凭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以前,当时已有土著居民在此居住。唐代以后,凭祥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边防要塞。明代,置凭祥土县。清代,改土县为凭祥州。民国时期,凭祥州改县。1955年,增置并直辖凭祥镇(县级)。1956年,凭祥镇改市。凭祥市作为崇左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名称“凭祥”一直沿用至今,寓意着凭山依祥、吉祥之地。
综上所述,崇左市及其下辖的县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名称的更迭。这些古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地域的变迁和行政建置的沿革。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崇左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