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2-22 01:55:13

曲靖,这座位于云南省东部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滇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沿革悠久,下辖各县区的古称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曲靖市(古称曲靖路、南宁州)

曲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该地区被称为劳浸,是云南滇东北地区的一个部落名称。到了汉朝,曲靖地区被设置为味县,隶属于益州郡。三国时期,曲靖成为建宁郡的治所,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先后被设置为庲降都督、南夷校尉、宁州、南宁州总管府等治所。

在唐朝,曲靖地区的行政设置多次变更,南宁州都督府、郎州、石城郡等名称相继出现。宋代时,石城郡隶属于大理国。元代,曲靖地区的行政地位再次提升,设置为曲靖路总管府,这是曲靖地名正式出现的时期。曲靖路总管府的设立,标志着曲靖作为滇东北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明代,曲靖被设置为曲靖军民府,治所在南宁县(今麒麟区)。清代,曲靖曾为云南省治,云南总督驻曲靖。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道,治所先设于寻甸,后迁至南宁(今曲靖市麒麟区)。

曲靖的古称“曲靖路”和“南宁州”,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曲靖作为滇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

麒麟区(古称味县、南宁县)

麒麟区是曲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置味县,隶属于益州郡。三国至唐初,味县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代,味县改设为南宁县。民国2年(1913年),南宁县改为曲靖县。1958年,沾益、马龙两县并入曲靖县。1997年,撤销县级曲靖市,设立麒麟区和沾益县。麒麟区以其境东部的麒麟山命名,寓意祥瑞和吉祥。

麒麟区的古称“味县”和“南宁县”,不仅反映了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见证了曲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沾益区(古称宛温县、平彝县、沾益州)

沾益区历史悠久,汉代时设宛温县。唐初,置平彝县。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设沾益州,以“沾朝廷之益”命名。沾益州名意盖从宽处理,使露朝廷之益,另说意为沾连得益,寓意利益均沾,在维护共同利益下的相互妥协和结合。

民国2年(1913年),沾益州改设为沾益县。1958年,沾益县并入曲靖县。1965年,恢复沾益县建制。2016年,沾益县改为沾益区。

沾益区的古称“宛温县”、“平彝县”和“沾益州”,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沾益地区作为曲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

马龙区(古称铜濑县、同起县、马龙州)

马龙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置铜濑县,隶属于益州郡。蜀汉、西晋时属建宁郡。唐初,更名同起县,属南宁州。南宋末期,蒙古政权在此设马龙千户,为“马龙”名称之始。“马龙”系彝语“麻笼”的近音演化,“麻”为兵,“笼”为城,意为土司驻兵的城。

景炎元年(1276年),设马龙州,领通泉县,属曲靖路。明、清时代属曲靖府。民国2年(1913年),称马龙行政公署。民国18年(1929年),改设马龙县,隶曲靖专区。1958年,撤销马龙县,并入曲靖县。1961年,恢复马龙县建制。2018年,马龙县改为马龙区。

马龙区的古称“铜濑县”、“同起县”和“马龙州”,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马龙地区作为曲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马龙城东的金马山、玉马山等地理特征,也为马龙区的命名提供了灵感。

宣威市(古称存阝马阝县、泉麻县、宣威关)

宣威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置存阝马阝县,属犍为郡。晋时属建宁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称泉麻县,属南宁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入滇,取“宣播朝廷威德”之意,设宣威关,宣威之名始于此。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后,设宣威州,隶曲靖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宣威县。1954年,易名榕峰县。1958年,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改设为宣威市(县级)。

宣威市的古称“存阝马阝县”、“泉麻县”和“宣威关”,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宣威地区作为滇东北重要门户的历史地位。宣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云南最大的县级市之一。

富源县(古称谈稿县、罗山县、亦佐县、平彝县)

富源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设谈稿县。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设罗山县。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设亦佐县。明朝废罗山县,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平夷卫,亦佐县(南部)和平夷卫(北部)并存。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将亦佐县、平夷卫合并设立平彝县。因县名不利民族团结,且境内矿物资源丰富,1954年9月1日,改称富源县。

富源县的古称“谈稿县”、“罗山县”、“亦佐县”和“平彝县”,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富源地区作为滇东北重要矿产区的历史地位。富源县以其丰富的煤、铜等矿藏资源而闻名遐迩。

罗平县(古称漏卧县、罗雄州)

罗平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漏卧县,属牂牁郡。元代设罗雄州。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改土归流,平定叛乱后,改为罗平州,以志平叛之功。民国2年(1913年),改为罗平县。

罗平县的古称“漏卧县”和“罗雄州”,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罗平地区作为滇东北重要军事要地的历史地位。罗平县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滇东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师宗县(古称师宗部、师宗州)

师宗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大理国时期。当时,以据弄甸首领之名设师宗部,属开城郡。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为师宗州,隶广西路。明朝时,隶广西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师宗州为师宗县。

师宗县的古称“师宗部”和“师宗州”,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师宗地区作为滇东南重要部落和州治的历史地位。师宗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滇东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陆良县(古称同劳县、同乐县、陆凉州)

陆良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同劳县。蜀汉时期,爨氏入迁后,开创了“爨文化”。西晋时,改为同乐县。宋大理国时,为落温部。元代,取气候温和凉爽之意置陆凉州。明代设陆凉卫,从内地迁入大量汉族军民屯垦。清代仍称陆凉州。

民国2年(1913年),设县时,以“凉”的同音字“良”改为陆良县。陆良县的古称“同劳县”、“同乐县”和“陆凉州”,不仅反映了其历史沿革的变迁,也见证了陆良地区作为滇东北重要农业区和屯垦区的历史地位。陆良县以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遐迩。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