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成都调研,天气很热,楼市很凉,二手房门店疲软,繁华热闹的新房市场也停下了脚步。
这是好事。
有房一族可能不乐意了,这算哪门子好事?
其实4月份我调研成都的时候,就感到十分担忧。
因为2021-2022年,成都穿越周期、逆势上行,今年上半年又领涨全国,蒙眼狂奔,热度一度超越北上广深。
数据来源:好好选房
我一直主张楼市周期论。
乾坤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两仪是阴阳,阴阳为周期,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成都连续几年大涨,收入不涨,房价收入比冒进式拉升,有些非理性;而新房众星拱月,二手房库存如牛负重,这又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
如此积重,便会难返。
成都应该学一线城市,走走停停,台阶上涨,否则跟杭州、南京一样,一顿乱炒,卡在咽喉处,上也不是,下也困难。
这对于成都这种正在高速发育的城市,无疑是一场重击。
好消息是,经过几年逆势上行,成都房价尚处于合理价位,二手房均价在1.9万/平米左右,排名全国第14。
作为2000多万人口(即将排名全国第3)、2W多亿GDP(全国第6),全国第四大城市群龙头城市,横纵向比较,价格都不能说贵。
当我跟当地一个朋友聊这些的时候,他反问,成都金融城,4-5万的均价怎么不算贵?
比较思维。
什么是稀缺资源?就是不能让所有人都获得的资源。
你拿着买金牛和青羊的预算,买金融城,拿着买老破小的钱买改善,这不是房子贵,是你不够贵。
即使是用金融城横向比较其他强二线城市的塔尖资产,也是中规中矩的水平。
这跟近些年成都贯彻始终的限价政策有关,成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让普通人摇到限价房的城市。
也正是新房限价,一直掣肘二手房价格,从而达到一个温和慢涨的稳态,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一浪更比一浪高。
第二个特点,价格分化真的很大,房价梯度表现突出。
这意味着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最贵有9万/平米的豪宅,最便宜有不足万元的郊野。
南部富人区,中北部大批量1-2万的房子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主力承载。
从低到高,层层置换,跟早些年的北京有些相似。早些年北京的预期都在以中关村和望京为首的北部,而成都的预期都在以金融城、天府新区为首的南部。
但这也产生一个问题:
当南城的预期普遍形成,人们都认为这里的楼市可以赚钱时,平衡就会被打破,赢来的则是北部的持续走弱。
而且南部因为预期强化,房价一路上涨,过度膨胀便会形成泡沫。所以这次楼市静下来,反而是好事,让人们回归对价值的思考。
其实成都房价升值的大预期在南部,但具体也要分地段和产品,如果买不到好房子,整体房价涨幅预期还不如各大城区发展的新城高地。
老城区的鸡头并不比南部的凤尾差。成都买房,注定是一场技术型游戏,具体可以看我两个月前写的《成都,最真诚的建议》。
我一直都在讲,买房买在无人问津时,可以“议”价;卖房卖在人声鼎沸处,可以“溢”价。
成都楼市冷,才是买房的好时机,而且越冷越好。
限价新房继续摇,这个不用过多思考;
另一方面二手房会持续放量,业主预期冷却,会有一批不错的笋盘物业释放,买房人可以慢慢选,慢慢议,下半年买入时机OK。
优质地段,好的产品,跌比涨更有价值。
接下来,讲一讲楼市之外的思考,这部分我认为对大家很有价值。
02
这次来成都,跟一些人聊天,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非常爱,另一种极致恨。
为何恨?
很简单,赚不上钱,认为成都就爱吹壳子,城市宣传得很好,结果年轻人来了,卷到怀疑人生,收入太低,没有未来。
我跟当地的几个企业主聊了许多,赚钱的就那么几个赛道,市场基本是“十工九销”,即使孙猴子来了成都,也要接500个销售电话再走,平均工资4000左右。
这个话题,我不会用“全国哪里不卷?”这种情绪论据做分析,而是揭开成都的发展史,还原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蜀地是好地方,千里沃野,在当年农业为天的年代,自产自销自我循环,成都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然而,进入工业时代后,成都的地理环境,却成了最大的掣肘。
因为工业时代,大家玩的都是制造业,从原料、生产、售卖,都需要强大的货运物流基础。
然而成都地处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不通水路,与世隔绝,陆运成本是水运的10-30倍,这决定了成都工业成本非常高,资本不愿意投资,成都与工业失之交臂。
事实上,工业文明后,全球没有任何一个文明璀璨、经济繁荣的超级都市出现在位于内陆上千公里的地方,成都明白这个道理。
而且也明白,没有武汉、杭州、重庆那样的大港,也不可能被北上广深辐射到,只能靠自己。
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在10多年前已经想清楚了,“扬长避短”,既然山脉阻断流动,出不去,那就想办法,让人们进来,发展不需要物流的产业。
比如旅游文化,大熊猫、美食、美女、巴蜀文化……春熙路、太古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成都姑娘好看,成都夜生活好玩,一条旗袍都能霸榜热搜。
再比如游戏产业,积极引进一线大厂,补贴土地,降低税收,让游戏产业在这个活跃的年轻人文化中发酵,这也不需要物流。
还有高新技术,信息化产业和软件开发等等,这些只需要空中物流(互联网),不需要实体物流,高新区随之而起。
业内谈高新技术,除了北上广深,杭州以外,可能只剩下了成都和西安。
哪些不靠物流,哪些发扬壮大,其实靠这些产业,成都本可以悠闲一些,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城市,但事实上,成都野心从未停止过。
真正的机遇在于近十年。
成都走了两步路,第一步就是在中央转移支付的支持下,加大马力拉升城市骨架。
2000年,成都三环路都还没开通,蜀都大厦还是第一高楼,春熙路的麦当劳开业刚一年,中药材批发市场还在荷花池,没有地铁也没有滴滴,人们挤在巷子里吃耙子火锅。
转眼20多年过去,如今的老街区已经消失,城市扩展到6环外,规模扩大了4倍,人口增加了950多万……
这个速度,翻开全球都市进化史,都找不到第二个。
城镇化是打造城市文明最直接的手段,同时也能虹吸周边人口进城,实现人口基建双循环,加上人才引进政策,人口这些年膨胀到2000多万。
成都本是天府之城,自古以来安逸不好战,只要你不打我,这辈子我不会打别人。
结果,十年全国涌进近千万人口,职场上自己打了起来,狼多肉少,这才出现了“卷”的现象,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这时候仅靠之前的轻物流产业,已经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怎么办?
其实决策层也想到了,就是第二步路,all in 陆权时代,建设高端工业体系。
在最近几年的规划中,频频提到要在北部建设国际铁路大港区,通过铁路干线,联动中亚欧和东南亚;双流+天府,两大航空港,联动全国电子产业;再把宜宾打造成副中心城市,联动其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辐射长江流域。
为了对高端产业有更强的虹吸力,成都举全城之力,再造一座新城,天府新区。
起初对花园城市并不感冒的我,再游兴隆湖,看着周边住宅用地占比不足10%的兑现时,不由陷入深思。
曾看过无数稀缺景观资源,旁边是密密麻麻的住宅,只为土地财政的供养,而放弃住宅供应,全部为产业思量时,这就是城市的运气——
决策层拥有长远视野。
从与世隔绝到抓住高新时代机遇,从虹吸全国人口到陆权时代的工业运营思维,成都一直努力尝试成为超级大城。
一方面在于个人野心,另一方面在于宏观布局。可以说,成都成,则西部成,西部成,则国运成。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领导每年都去指导的原因,因为站在经济的顶层逻辑,成都是经济内循环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也是西部人群富起来的一次重大挑战。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喜欢成都吹,每次都被研究机构定义为新一线城市之首,网络世界到处是成都的身影,宜居、文明、文化、艺术等等所有城市排行都要争一下。
宣传产业全国第一。
但静下心,反过来想,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宣传,将这个内陆城市从贫困中脱离出来,也正是对全国摆龙门阵,才引来这么多的年轻人。
北上广深原始积累初期,也卷得不像话。
08年那会儿,北京的骗子公司一大堆,北漂住地下室家常便饭,于今成都只不过是复制了同样的路径,应该给它更多一点包容和等待。
毕竟我们永远无法讨厌一个想努力改变命运的人。
跟当地朋友聊天也是这样。
纵使一开始多么诟病成都的问题,但当问及对成都未来的看法时,他们都不假思索地说,非常看好。
正是对自己所在城市的高度认可,与眼神中流露出来对未来预期的肯定,才是这座城市的根本价值支撑。
下一站,山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