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看过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名为《幸得诸君慰平生》。
书的内容肯定很“真”,毕竟是作者将自己的身边事儿逐一笔录,但我其实没能读进去,“如此难得的悠哉,令人艳羡”,于我的生活太远,远到让我觉得不真实,我觉得“假”。
差不多同时,我还看过一本关于【外婆】的书,名为《命运》。
作为一本小说,书的内容肯定很“真真假假”,但我依旧没能读进去,我有尚在的100多岁的外婆,日子凄苦,这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比故事虚构的传奇且催泪多了!
2023年3月,似乎是早有预谋,不少出版公司借一位日本人的书又开始宣扬“女性主义”,这是一场资本的狂欢,一场虚构的精神高潮。
同样是日本女性,我认为鸭居羊子的创业传奇和她的《内衣觉醒记》——其中蕴含的精神,才是更值得女性与男性思考和学习的。
空谈无用的“主义”,并不会改变弱势者的命运。
当然,这个世界并不是你觉醒了,你努力了,就会【立即】变得更好。
这个世界有太多可以立即清除的肮脏,但因为各种不可明说的理由而存在——所谓,荒唐的“存在即是合理的”。
是的,我要举例的是up主【云社_】的某期吐槽文案被抖音、快手上一个叫【北京X伙·羽铮】“精心致敬”了。
依照抖音(或快手)所宣扬的理念——“尊重原创、保护知识产权”,这种赤裸裸的【抄袭】,应该是永久封号的。
然而,人家(确切的说是团队),活得好好的。
(写这篇时看了下,人家在事件发生后照样美滋滋地发视频,“无事发生、悠然自得”,流量和金钱依旧可以收到手软——我真心觉得与之合作的金主甲方是傻逼。)
平台会缺优质创作者吗?当然不会。
至于平台那么积极的“保护”,那背后应该是有另一重故事了。
你爱玩抖音吗?你爱耍快手吗?
有些人抄袭,有些人洗稿,有些人保护抄袭,有些人纵容洗稿,有些人剽或者嫖,有些人卖或者买,完美的供需平衡让诸位的肉体与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我们其实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只是每个人的井口不一样大。
当易小荷通过这本《盐镇》给世人展现12位命运里的“小镇姑娘”时,我并没有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如果阅读时有这种“震撼感”,那么,你或许应该感谢自己的生活里并未亲历、听闻类似的苦难。
所以,阅读《盐镇》而内心波澜起伏的人,你们是幸运的;
而阅读《盐镇》少有触动的人(如我),其实是不幸的——因为人生中的艰难总是相似,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
《盐镇》的第一个故事,正是本书封面上的主角——陈炳芝,这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也是12个故事中年龄最大的女性。
她曾有一家“猫儿店”(四川语境下的),依靠这种灰色产业,陈炳芝拉扯大了自己好几个的孩子。
与之“呼应”的,是《盐镇》的第12个故事,最后一个故事的主角叫【黄欣怡】——听这个起名应该能感觉到很“青春”,这位2005年出生的姑娘,很早就带着一群“姐妹淘”做“幺妹”。
换句话说,这个姑娘“入行”时还未成年。
如果易小荷是用【12】这个数字来隐喻“一年的轮回”,那么,陈炳芝与黄欣怡这一头一尾的安排,也是隐喻了一种“命运的轮回”,想想看,本书年纪最大与年纪最小的女性,也人生中的重要时光,都是围绕另一些命运悲惨的女性从事“见不得光的产业”。
《盐镇》中的12位女性,是易小荷采访了当地近100位居民后“筛选”出的,这些人的年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细细品味,又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即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苛责与压力,让贫穷、暴力、背叛、孤独等几乎一切负面词语成为生活的主基调,并让她们的人生轨迹歪歪扭扭、充满辛酸。
客观环境上,这些女性身处小镇,似乎与世隔绝,但在精神和认识层面,也是与世隔绝。
老一辈女性可能因时代所限,不识字没文化;新一代女性,虽然年纪轻轻的她们可以接触到花花世界,但物欲会让这些缺少父母正确引导的她们,不自觉地堕落。
更为重要的是,命运轮回里的“小镇姑娘”,不仅是书中的12位,也不是样本中的近100位,而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无数女性。
有一些人,可能通过各种手机app可以多接触一些外在世界——虽然大多数屏幕里的世界在我眼中不过是虚构的胡扯的,但还有一些人,由于亲朋好友的眼界、教育质量等各种问题,始终跳不出“贫穷与无知”的恶性循环。
这里,我忍不住想提外婆。
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新春大剧:我不得不吹的戏精家族,太棒辣!】去嘲讽那些自己鄙视的亲戚。
与《盐镇》中的女性相似,她们命运的悲惨有很大原因都来自【没文化】。
我外婆百岁高龄,不识字,因为不识字,自然没文化。
于是,在分房产方面让几个儿子很不愉快,得了好处的人拿了钱后,逐渐对亲妈不管不顾。
更有四儿子的媳妇以“为母亲100岁高寿办生日宴”的名义,从外婆那里“骗”走了4万“棺材钱”——所谓的生日宴,是在农村办了8桌,在市区一个还算高档的店铺办了2桌。
花销到近4万,我他妈是不信的。
当然,无耻不仅如此。
这位四儿子与自己的媳妇,利用老人家的身份证,给自己办了南京市的老年人公交卡,这样他们坐车就可以免费啦!
还明目张胆地”医保卡套现“ ,从外婆的医保账户中套现可能多达2.6万元!
不仅如此,南京市政府每个月发给80岁以上老人的敬老金,也被他们私吞了,十几年来,私吞的养老金总额约为一万三。
他们的女儿、女婿,也算是奇葩,自己过生日、儿子过生日,一定要让外婆前来“贺寿”,实际上就要老人“出份子”——300-500元总是有的。
很遗憾,劝老人是没用的。
因为在她的认知里,“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养老金)钱是我的,我想怎么用是我的事!”——事实上,她有时连10元和100元都分不清。
2022年2月6日,外婆在家里不慎“扭了下腰,摔倒在地上”,这帮逼听说后,都假装不知道这事儿,不闻不问。
还好老人家命硬,在床上躺了好长时间,还算恢复了。
故事很细碎,有兴趣的可以看【新春大剧:我不得不吹的戏精家族,太棒辣!】全文。
仔细想想,我的外婆,与《盐镇》中的陈炳芝,同为高龄老人,一个生活在小镇,一个生活在城市,命运与境遇似乎并无太多不同。
再次强调,她们的亲朋好友,尤其是她们的父母(这这本书的语境下强调妈妈更为合适)几乎无法给她们任何指导,无法指导她们如何成长、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选择男人。
她们只是依照一种既定的惯性长大,然后活着,最后幽幽地消亡。
作为读者,我认为《盐镇》的价值,在于它让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另一群人眼前。
对于有些“小布尔乔亚”,这种充斥着“负能量”的文字远不及短视频中的“繁花锦绣”烂漫多姿。
然而,彩色与黑白,都是“仙市古镇”的色调。不仅是仙市,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之前我多少吐槽过当代文学的“衰落”,非虚构文学的意义,在于用它的真实,提醒我们不应该对世界过于冷漠,这个社会从上向下看和从下向上看,会有不一样的“我们”,人有多样性,生活也有它的多样性。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没坐过飞机而嘲讽对方一样——事实上,我乘坐飞机的次数也才10次左右,每次搭乘,我依旧多少手足无措。
身处大城市的人,沾染“高端”久了,难免生出一种傲慢,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实际正是内心自卑的体现。
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年头做文创比做书来钱?做特装书比作通版书赚钱?
因为这个年代,喜欢读书的人很少,但不喜欢读书又想显得有文化的人有很多。
与之类似,大城市的有些人近几年特别喜欢歌剧、话剧、音乐剧这类,就拿我身边实际接触过的人为例,他们(年轻男女居多)其实根本不懂这类艺术,只是喜欢炫耀自己想看或者看过,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当你有意询问他们对剧作的想法,他们的表述会立马露馅。
回过头说《盐镇》。
书中的女性是“受害者”的身份被记录被讲述的,我们需要面对这样的现实——无论读者阅读之后有多少慨叹,对于改变她们(“受害者”、这些命运轮回里的“小镇姑娘”)作用并不大。
这不仅适用于《盐镇》,也适用于其他展现世界残酷的非虚构文字作品。
甚至,对于有些读者而言,看过,也仅是看过,而已。
“命运”如此浅薄,合上书,改变可以改变的自己,并从身边小事做起,影响身边可触及到的世界,才是真的【实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