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内容更散,属于好几年的笔记拼凑起来的。
总体而言,历代君主在位时都有这些目标:驭民、治官、统兵、敛财、教化。对了,还有生儿子。
前两点算是一体的,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这牵扯到古代郡县制的设计,帝国越庞大,皇权对细枝末节的掌握力就越弱。
以汉朝为例,实际上,两汉时期中央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县一下没有任何行政单位的。但是,大家不要以为县衙的实际权力很大,从县衙到百姓家(每一户)这个范围,是地方乡贤、宗族、长者、退休老干部等在发挥重要作用。
之前我们聊虞翻时也提到了这方面,即经年累月的地方豪强一旦逢乱世,拥有的话语权很大,孙家能在江东站稳脚跟,一方面是孙家有点背景,另一方面是孙家有兵,虽然地方豪强可以养壮丁,但真正干起仗来与职业军人还是有点差别的。
中央权力很难进一步下沉,从来都是一件让帝王头疼的事。如果帝王懒政,即使曾经开创盛世,也会出现“各地烽火待起,真实的世界已然鼎沸,奏疏里的世界却处处太平”的情况,典型的就是“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
地方做大的尺度有时很难把握,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变成藩镇。为了抑制“村骗乡、乡骗县,一路骗到XX院”的趋势,中央必须各种想办法对地方监督管控。
开国之初的帝王与功臣通常会采用不公开的盟约,像汉高祖建国之初的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就是这么个典型。我看过的一些书提到,汉初的立国制度,有点像部落拥戴酋长,小酋长向大酋长效忠,以此形成盟约——谁违背了盟约,就不能享有国家。
当然,这个格局很不稳定,帝王与功臣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加深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大名之间签订盟约,仍基本采用了“谁违背了盟约,就不能享有国家”这一誓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由于帝王的权力下探会受到阻碍,那么,体制外的监察就十分必要,这就是古代特务制度的由来。
中央和地方都知道,当官员的权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而为了权力的稳固,地方官员往往会形成互保——清朝第一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就是离我们近一些的大事件。
马伯庸的小说里曾总结出古代做地方官的三大要点——做官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我记不得是哪本书里提过——
权力场中的人,就像置身于磁力场的铁块,不管你有多不甘心、多么疼痛,终究逃避不了被磁化的命运。权力是一种人们有意不提及的总结,而且是排他性的一伸教,除了权力之外,不再有别的神。它从来不要求信徒虔诚,事实上,没有信徒不是100%的忠诚。它允许信徒随时离去,但没有信徒愿意行使这样的自由。
特务制度由来已久,像三国时期,东吴的“校事官”、曹魏的“刺奸官”都专注于情报收集工作。那么,蜀汉有没有特务政治呢?由于蜀汉“国不置史”,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可以猜猜看。
中国古代特别强调“教化”,用今天的说法就是“道德教育”,而掌握道德解释权的就是中央的那些文人。
都城的很多建筑盖的又高又大,就是希望利用一种壮阔来塑造威严,像紫禁城中的三大殿。这里的笔记不多,提三个古老的概念——
明堂,这是上古帝王宣扬正教的所在。之后,我们常见的就是朝堂,上奏论事的地方;
辟雍,是上古帝王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后,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子监;
灵台,是上古的天文台,是天子直接与上天交流的地方。之后,像什么天坛、地坛、日月坛都是与之有关。
至于三省六部,也有有古代概念的衍生,即“三事六府”,其中,端正德行、利于使用、注重民生叫做三事,“金木水火土谷”为六府。
由于古代属于农耕文明,基层百姓的生活很不好,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曾用“朝升暮合”形容生活的艰难。
这里有个偏门的知识,古代的计量单位,如勺、合(作计量单位时,读“葛”音)、升、斗、石,都是十进制,而《淮南子·缪称训》中的“以升量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难以推测深奥的道理。
下面的笔记更加杂乱,我就挑重点的整理了。
古代特别强调秩序和标准,所谓秩序,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有条件地限制阶层变动,以保持稳定。
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一种说法是,“不尊重长辈、目无尊长”为不孝;而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则是更为直白地提出了恶劣风气的开创者应该断子绝孙——因为孔子的很多想法是给帝王的,如果下级官员欺下瞒上还没有处罚,势必会影响中央政权。
我们也许满满就会理解,爱戴只能让人聚拢,而恐怖才能让人服从。
于是,法家就提出君王一定要采用严刑峻法,用刑罚来威吓庶民,被律法狠狠地修理过,他们才会知道什么叫君王的恩典,用地位来诱惑他们,被阶层难以提升的忧虑折磨过,他们才会懂得获得的官爵有多么荣耀。
支持法家的人说,这种观念上塑造的优劣,会让人主观上有三六九等的区分,而这种金字塔的结构也让人有了奋斗向上的目标。同时,需要塑造一个假象,即社会不富裕,但社会是平等的。庶民通过科举安心念书就可以改变自我,如此,就能防止民众团结起来对抗权力。
在古代的思想培育过程中,人性有两个特点被极大放大,一是普遍同情弱者,二是施恩图报。尤其是第2点,我们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施恩越大,回报越多,这种人性的弱点简直是被有心人无数次利用的突破口。
这种有心人往往具备三个特点,即牛马作风 、土匪心肠、妓女态度。这种人在乱世和平世都能看得到,所谓牛马作风,就是积极开拓抢地盘;土匪心肠,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妓女态度,兼收并蓄来者不拒。
此外,我还想到一点,就是需要谨慎评价【古人】,尤其是一种盲目崇拜。
有多少人是在真正了解自己所列举的那些人的“本来面目”后才对其生出崇敬之心的呢?我们不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是通过人物传记、评论、媒体塑造的形象等“二手资料”(加工后的资料),对自己实际上不怎么了解的人物进行评价的。
也许,对事不对人才是一种好态度吧!
最后,聊一点相对轻快的内容吧。
东汉末年,董卓坐镇洛阳城南的皇家园林叫“毕圭苑”,而刘备出生的村子叫楼桑里。
大航海时代的那些海盗经常会用眼罩遮住一只眼睛,那并不是眼瞎,而是为了适应甲板下的黑暗,船舱基本是没有照明的,因为这样,海盗就不会出现短暂的失明,他们只需要揭开眼罩,就能迅速适应黑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