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国宝有人出价20万,差点割成10块,名字还有争议

自说文史 2018-12-03 10:32:23

中学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许多文物,其中有一件是司母戊鼎,是华夏青铜器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因其至大至美,被誉为“中华青铜器之最”。

司母戊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连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夔龙、饕餮纹、鸟雀纹及牛头纹等,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当年,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发现了这件宝贝,后来叫人来挖,连挖三天,司母戊鼎才重见天日。

不过,早在1937年,安阳就被日本人占领,此事传出去后,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得知,立刻来看,看完他决定带回日本,不过东西太大,一个人完不成,所以他先回去了。

吴希增及兄弟二人觉得,小日本要是真要,自己会落得人财两空,说不定连小命也得搭上。二人一合计,决定卖给古董商人肖寅卿。

肖寅卿出价20万,惊呆了吴氏兄弟。要知道,那可是1939年啊,放到今天起码也得一两千万了。但问题是,司母戊鼎将近一吨,该怎么运输,才能不让日本人发现呢?大家商量后,打算把鼎锯开,分解成10块,分批运输。

但由于他们用的木工锯质量不好,效率也差,所以失败了。既然不能分割,那就一直保护着吧。

日军曾几次来搜查,都被吴培文巧妙躲过,他甚至把大鼎埋在马棚中,并在周围泼上粪水来掩饰埋藏地。但日军并不死心,仍旧盯着吴培文。吴培文无奈,花钱买了个青铜大鼎赝品,假装被日军发现搜去,这才保住了司母戊鼎。

一个农民,就这样保护了司母戊鼎6年。后来,司母戊鼎展览时,吴培文还因此发现和保护大鼎,而被授予一项特权——允许摸司母戊鼎。

后来,日军投降,司母戊鼎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蒋介石逃往台湾时,也想带走,但由于太重只得放弃。

60年代时,台湾有位专家认为,司母戊鼎中的“司”字,在甲骨文中实际是“后”,因为甲骨文讲究对称,而“后”实际是夏商时期君主的尊称。

到2011年时,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但近年来有不少认为,“司”“后”是不同的意思,原本郭沫若定名的“司母戊鼎”是有道理的,不能改成“后母戊鼎”。

过几年,“后母戊鼎”会改回原来的“司母戊鼎”吗?

0 阅读:2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