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苏振华被逼离婚带6个孩子,毛主席:你放势找,找个合适的

史在没有弦 2024-11-10 01:46: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59年,苏振华从苏联艰难的谈判归来,无意中却发现家中的婚姻危机无法挽回。当年他与孟玮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结下连理,共同走过新中国的筚路蓝缕,近二十年的婚姻,因为孟玮突然提出的离婚要求而终结。是什么原因使这对曾经并肩作战的伴侣最终决裂?毛主席为何在得知此事后,特意用湖南话对苏振华说了那番话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54年,苏振华被重新派遣,担负起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重要职务。此职位要求他全心投入到海军建设的各项任务中,这样的全身心投入使他与妻子孟玮的关系日渐紧张。

孟玮在这段时间内对苏振华的不满逐渐增长,最终她决定提出离婚。最初苏振华以为这只是妻子一时的情绪发作,并未真正重视她的决定。为了缓和与妻子的关系,苏振华曾尝试通过派司机接送孟玮下班来讨她欢心,但孟玮不喜欢这种受人瞩目的感觉,坚持要乘坐电车回家。无奈之下苏振华便带着六个孩子去车站迎接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关心与爱护。

孟玮对这些努力置若罔闻,她甚至对孩子们也漠不关心,这使苏振华非常心痛。1957年孟玮最终向苏振华坦白了自己的感受,声称她当初嫁给他是考虑不足,她不爱他,并声称与多年前的初恋男友重逢,对方一直在等待她。

苏振华对此感到难以置信,他低声恳求孟玮考虑到多年的夫妻情谊及孩子们的感受,不要轻言离婚。但孟玮对此毫不动摇,她坚决地搬到了单位宿舍,并起草了离婚报告。

实际上孟玮提到的男友并不存在,这是她为了让苏振华放手而编造的谎言。苏振华不知情,还试图通过朋友和亲戚来劝解,希望修复这段关系。1958年,工作使苏振华前往苏联。回国后得知,在他不在期间孩子们曾病倒,孟玮却未曾探望。这让苏振华彻底绝望,决定签署了放置已久的离婚报告。

离婚后,苏振华面临着独自照顾六个孩子的艰巨任务。他的日常是连轴转的忙碌,一手抱孩子,一手牵孩子,努力在海军建设和家庭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在1959年国庆节,苏振华和他的六个孩子一起前往天安门城楼,参加盛大的焰火晚会。

国庆的气氛热烈,人群熙熙攘攘,苏振华却显得有些特别:他一手紧握小儿子,另一只手牵着小女儿的小手,另外两个稍大的孩子忙着在人群中穿梭,玩得不亦乐乎,而两个最大的已经远远地跑开,探索着自己的小世界。

这一幕吸引了刘少奇的注意,他看到苏振华围绕在一群孩子中间,忍不住微笑着开了个玩笑:“老苏啊,看你一个人操持这么多,真是又当爹又当妈,太辛苦了!”旁边的王光美看见苏振华明显疲惫的模样,心生同情,连忙接过他怀中的小儿子,关切地说:“老苏你这样一个人撑着大家庭实在不易,得找个方式来缓解这压力。

苏振华无奈地笑了笑,淡淡地回应:“没办法,家中无人帮忙,我只能一肩挑起两重担。”事后这一情形被传到毛耳中,他特地安慰苏振华:“老苏,既然离婚了,就要敞开心扉再找一个合适的,天下何处无芳草,总有一款适合你。

虽然毛主席的话听起来充满智慧,但苏振华心里清楚,他身边的条件限制了许多可能,六个孩子中最小的还未学走路,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让他几无寻觅伴侣的余地,他年近五旬带着六个孩子,这样的条件,普通女性怕是难以接受。

他将这份烦恼吐露给了毛,毛主席表示会帮他寻找合适的人选。苏振华在毛主席的鼓励下,开始考虑再次走入婚姻的殿堂。他身边的亲友们纷纷展开了为他物色合适伴侣的行动。在这期间,海军副政委方强向他推荐了一个文工团的年轻舞蹈演员陆迪伦。陆迪伦,当时25岁的她已经是文工团中的佼佼者,对于即将见到的这位高层领导,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在方强的协调下,两人安排了初次见面,他们相互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随着接触的增多,苏振华与陆迪伦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最终他们决定共结连理。然而,这段关系的曝光随即引发了外界广泛的争议和非议,批评声浪中夹杂着年龄差距的质疑与其他种种猜测。苏振华年近半百,而陆迪伦才芳龄二十五,许多人质疑这场婚姻的真实性和动机。

尽管外界的声音喧嚣尖锐,但两人都已为此做好了准备,坚定地面对一切指责与猜疑。他们的坚持终于在1960年的春天得到了果实,那年的一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期间,他们在贺龙等多位同志的见证下,举行了一个简单却温馨的婚礼。

婚后虽然偶尔会遭到一些子女的微词,但苏振华和陆迪伦始终没有对此表示过不满或抱怨,他们用一贯的爱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逐渐化解了家中的紧张气氛。陆迪伦特别体现了她对家庭的承诺,尽管家里的条件不富裕,她经常亲手缝制床单和衣物,用碎布拼接而成,精打细算地维持家中的日常。

陆迪伦的节俭与包容,逐渐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到了1961年,她为家庭带来了两个新生命,尽管家中的其他孩子最初担心陆迪伦可能会偏心,但她用她一贯公平的态度和行动消除了这些疑虑,证明了自己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平等的。

其实苏振华的一生曾有过三次婚姻,不过第一段婚姻是包办婚姻,苏振华成长于湖南的一个贫苦农家,身为家中第七个孩子,自然而然地被亲呼为“七生”。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有着众多的孩子,普遍的贫困使得饥饿成为苏振华童年的常态,上学对他来说更是一种奢望。

年少的苏振华早早地参与家务,放牛、割草、砍柴,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肩上承担了更多的农田劳作。时间悄然流逝,转眼苏振华已十岁,不幸接连降临,祖母与父亲相继离世,留下他和他的母亲李定贞相依为命。

到了14岁,苏振华得知他的大哥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这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革命意志。那时候他的家乡四周已经是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他决心加入,首先是地方的儿童团,随后升入少年先锋队,并迅速成为队伍的小队长。

当得知彭德怀率领的平江起义取得了胜利,苏振华怀揣着壮志决意要加入红军。面对这个懵懂少年,彭德怀本能地关心他的身高,笑着劝他“过两年再来”。但苏振华的决心不容置疑,他开始参与当地的农民运动,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直至1929年,他终于被红军接纳。

他的母亲李定贞对于儿子的决定虽然心存忧虑,但她深知苏振华的个性,知道他不会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在苏振华即将踏上征途之前,李定贞急于为儿子安排婚事,她通过亲戚的介绍,挑选了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名叫娇妹子。

由于苏振华迫切的入伍计划,婚礼匆忙举行,简单而不失传统,只有红鞭炮和几桌宴席象征喜庆,新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了传统的拜天地仪式。圆房之后苏振华便匆匆赴征,留下新娘娇妹子含泪目送其远去。

娇妹子是个守旧而顺从的女子,苏振华出征后,她一边照顾老母亲,一边承担起家中的重担。彭德怀对这位新兵也寄予厚望,询问他的名字时,听到“苏七生”觉得不够响亮,便为他改名“苏振华”,这名字也象征了他新的人生目标。

苏振华在彭德怀麾下迅速成长,参与多次军事行动,逐渐远离家乡和家人。同时,娇妹子已为他诞下一子苏桂璋,但时局动荡,她一直处于对苏振华安全的担忧之中。过度的忧虑使她健康每况愈下,最终因难产离世,留下婴儿由苏振华的母亲抚养。

1930年6月,苏振华携带着三十名热血少年加入红军的行列。彭德怀在听闻他苦涩的童年故事后,沉思良久,随即为他赋予了“苏振华”这一新名,寓意着他将振兴华夏的决心。

苏振华在红军中的表现迅速获得认可,他的军事才能在反“围剿”战役中得到充分展示。到1934年4月,他已经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的政治委员,并在高虎垴的激战中指挥若定,使得部队能够在重重包围中突围而出,此役后他的名声大噪。在战场上苏振华屡次冲锋陷阵,胸前的勋章和颈部的子弹伤痕,都成了他英勇的见证。

到了1938年,战火纷飞之际,许多青年踏上延安之路,渴望加入抗日的洪流。由于校舍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将苏振华所在的第一大队迁至瓦窑堡独立开展教育工作。作为大队长的苏振华不仅需要教导这些青年成为坚定的战士,还要带领他们开荒种地,确保部队的粮食自给。在苏振华的带领下,第一大队表现出色,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孟玮是那批新生中的一员。她17岁那年,带着对革命的憧憬加入了抗日军政大学。苏振华的深刻关怀和支持使得孟玮深感钦佩,这位首长的平易近人让她心生敬意。在他们的互动中,孟玮常请教苏振华长征的故事,两人在交流中逐渐萌生情愫。抗大的教育长罗瑞卿察觉到了这股新生的情感,在他的撮合下,苏振华与孟玮迅速结成连理,婚礼上云集了众多战友和学员的祝福。

随着抗日战争的继续深入,苏振华的军事职责日益繁重,但他总是尽力抽空辅导孟玮学习,两人的夫妻关系因共同的理想和挑战而愈发深厚。抗战胜利后苏振华进一步担任了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政委,与司令员杨勇共同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为解放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苏振华和孟玮的故事,上文小史已经给大家讲了,这段长达20年的感情,至此也画上了句号。不过好在后来遇到了陆迪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苏振华因往日的军事职务而被送往农场接受改造。在这段艰难岁月中,陆迪伦选择与丈夫共同面对困境,拒绝了所有劝她离婚的建议,坚定地站在苏振华身边。

1972年,文革稍显缓和,苏振华终于得以重返家中。经过这场风波,苏家人更加团结,孩子们彻底消除了对陆迪伦的任何疑虑,感情大为改善。然而,长期的劳累与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苏振华的健康,他在1979年因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陆迪伦尽管年纪尚轻,却已面临丧夫之痛。但她并不孤单,因为苏家的孩子们都深深爱着这位曾经的后母。在她晚年患病时,孙辈们频繁探望,她的日子充满了家庭的温暖。

苏振华去世后,家庭的财产处理成了一项敏感任务。陆迪伦处理得当,她将所有财产公平地分配给了苏家的九个孩子和苏振华一直资助的兄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纷争。

陆迪伦晚年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孝心,她常感慨自己享受了苏振华应得的幸福。2012年,陆迪伦与世长辞,她的离去让苏家所有人都深感悲痛,但也庆幸她能有一个这样和谐的家庭。

参考资料:

乔崖.我给苏振华同志当秘书.《秘书工作》.2011年第11期

苏承业.父亲苏振华的三次婚姻.《文史参考》.2012年第9期

0 阅读:0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