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军队比日军到底差在哪里

箪瓢斋 2020-04-15 20:36:42

在甲午战争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清朝军队一溃千里的场面。海战就不用说了,我们只说陆战。在陆战方面,清军从汉城一路败退到了沈阳附近,基本上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清军和日军相比到底差在哪里呢?

有人说,清军太腐败了,从上到下都贪生怕死,没人敢拼命杀敌,所以才会连吃败仗。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甲午战争前期,确实出现了不少诸如叶志超、卫汝贵、丰升阿之类不战而逃的胆小鬼。不过,清军中还是有敢战的部队的。

特别是战火移至中国境内后,清廷拼命地从全国各地调遣精锐部队,能打仗的部队几乎都派上去了。和日军对垒的部队基本都是敢拼敢打的。像宋庆的毅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依克唐阿的东北练军、长顺的吉林马队,都很能打。特别是后期上阵的老湘军,非常勇敢,即使是日军也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佩。

然而,这么多敢于战斗的部队凑到一块儿,人数上占据优势,武器装备也比日军只好不差,可是打起仗来依然是一胜难求。到最后,清廷还是不得不落得个割地赔款的下场。

那么战败的原因出在哪里呢?清军和日军的差距在哪里呢?仔细探究一下,我们会发现,战败的原因来自于清军自身,是清军的整个体制都有问题,所以才会败得那样惨。

淮军士兵的照片

首先,清军从上到下,就没有人明白什么叫现代化的战争,人员的素质严重落后。

无论湘军还是淮军,指挥作战的将领都是当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老班底,他们没有人通晓现代军事,没人上过现代的军校。将领们普遍都是从作战勇敢的士兵中选拔出来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连现代化的地图都没有人能看懂,更没有人知道什么步炮协同、火力配备之类高深的东西。

在士兵方面,虽然有洋人教习进行训练。但是,洋人只是负责教会清军如何使用洋枪洋炮,再多一些到战术层面的东西,清军根本就不学。他们还是相信自己以前打太平军时的那些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说,清军完全就是一支拿着现代化武器的中世纪军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的将领都是经过现代化军事教育熏陶的。他们都是现代军校毕业,通晓现代战争的一切知识。日本的士兵接受的也是现代化的训练。整个日本陆军都完全模仿德国陆军,一丝不苟地把德国陆军的精华全面移植了过来。

这样一来,清军与日军在人员素质上的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清军在编制到组织方面也和日军具有代差。

清军的编制依然是传统的绿营制度。在绿营,平时最大的编制就是营。每营500士兵,由管带负责指挥,再往上就没有实际的编制了。绿营的高级军官平时并不直接指挥部队,到了打仗时,如果需要带一万人出征,那上面就给你拨二十个营;如果需要带两万人出征,就拨四十个营。打完仗再把部队交出去,还是分散成500人的一个营。

清廷之所以规定这样的军队编制,是为了防止有人拥兵自重、哗变造反。因为平时最大的编制就是一个营,手下只有500人的管带显然是不敢造反的;到了战时,各个营临时凑到一块儿,大家互相不熟悉、不托底,也不敢跟随着高级将领造反。

湘军和淮军虽然带有私属性质,与绿营不同,但是也依然继承了勇营制度,平时的编制最大也是一个营。

这种侧重于防内而非御外的军队编制显然与现代化军队格格不入,在指挥上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相比于日军完全现代化的军队编制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清军没有现代化的司令部,更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作战参谋,他们只有一些幕僚。幕僚们都是一些落第的秀才,并不通晓军事,大多只能做点抄抄写写的工作,和日军训练有素的作战参谋比,完全就是两回事。

没有合格的司令部,使得清军在作战中显得颟顸笨拙,反应迟缓。最突出的就是在情报方面:日军异国作战,却耳聪目明,对战场形势了如指掌,总能掌握战役主动权;而清军在本国作战,却如同瞎子聋子一般,根本搞不清楚日军的动向,处处被动挨打。

再次,清军在作战理念和战略思想方面也比日军落后了一个时代。

从前期的李鸿章到后期指挥作战的刘坤一、吴大澂,他们都是曾国藩的信徒。曾国藩打仗一贯强调要以慢制快、以静制动,主张“结硬寨,打呆仗”。然而,曾国藩这套东西是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总结出来的,在和日军这样一支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军队作战时,依然照搬照抄曾国藩的打法,那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势必吃到大亏。

在甲午战争中,前期的清军几乎从不主动出击,只是坐等日军上门进攻,结果将战场的主动权拱手相让。然而,当日军真的打到眼前的时候,清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又不管用了。因为清军根本挖不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水平的战壕工事,按照对付太平军标准设置的“硬寨”,在现代化的炮火面前不堪一击。同时,日军的战术素养又远在清军之上,双方在一起“打呆仗”,发呆的只能是清军,日军则是灵活机动、处处占据上风。这样一来,每次“呆仗”的结果就只能是以清军的大败告终。

在甲午战争后期,由于日军已经逼近了沈阳,所以清军被迫发起反击,接连对海城展开进攻。然而,由于清军从上到下都没有现代战术素养,即使发起进攻,也无法夺取战场主动,甚至连日军小小的战术伎俩都对付不了。例如,日军从战争开始,就一直使用“尖兵”战术,即每逢作战,先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诱使清军开火,暴露火力点位置,随后再用本方炮火将清军火力点消灭。这种打法,日军从汉城一直用到海城,清军却每次都乖乖上当,一直都没有找到对付的办法。

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清军和日军相差了几乎一个时代。清军就是一支拿着现代化武器的中世纪军队,而日军才是真正的现代军队。清军的接连惨败是必然的、无法逃脱的命运。而清军和日军在战场上不同的表现,归根结底还是是由各自国家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来决定的。清军败给日军的本质,就是抱残守缺、浅尝辄止的洋务运动败给了大刀阔斧、全面改革的明治维新。

1 阅读:212
箪瓢斋

箪瓢斋

一个在文学、历史、体育方面略有感悟的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