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打算出兵征服楚国,他召集将领们开会研究,该派出多少军队才合适。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力少了打不下来,需要六十万大军才可以。
然而,另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壮派将领李信却认为王老将军过于老成持重了,如果由他带兵,只需要二十万人就够了。
秦王嬴政当然希望人少点才好,毕竟打仗是要花钱的,能省点是点啊。因此,他十分赞许李信的意见,决定派李信带二十万人马出兵攻打楚国。
李信高高兴兴地带着二十万大军杀奔楚国,不想却碰上了楚国名将项燕统率的精锐部队,经过激战,秦军大败,李信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向秦王嬴政交差。
秦王嬴政大惊,立即把李信撤职查办,随后恭请老将王翦出山,让他带领六十万人马再次攻打楚国。这一次,有了足够的兵力,秦国终于把楚国征服了。
此战之后,李信就失去了独当一面指挥军队的资格,只配给王翦的儿子王贲当副手,跟着他去灭了北燕和齐国。其实李信当年也曾经辉煌过,当年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派李信率大军攻燕,从北京一直杀到辽宁,最终要了太子丹的小命。
正是因为李信的过去,所以秦王嬴政才会让他带兵去打楚国,可惜,一战失利,让李信在历史上只留下个轻敌浮躁的恶名,曾经的辉煌却没人记得了。
从此,李信的家族就好像被巫师下了诅咒,一代又一代的李家人总是被噩运所笼罩。
李信的后代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汉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广。
我们知道,小说《水浒传》里有一位梁山好汉花荣,他的绰号就是“小李广”。小李广都那样厉害,真正的李广那肯定是更不得了了。
按照史书的记载,李广身材魁伟,双臂奇长,被人称为“猿臂”,放在今天,就是篮球中锋的体格。而在那个时代,李广却成了射箭冠军,有着如同神助一般的箭法,百发百中,无人可及。
匈奴人一向都以骑射见长,但是他们却都对李广的箭术由衷地佩服,称赞他为“飞将军”。
李广成长在一个军人世家之中,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参军打仗。公元前166年,汉文帝执政时,李广就和兄弟李蔡一起参加了反击匈奴入侵的战斗,并且立下了战功,被封为“武骑常侍”。汉文帝曾经称赞他说道:“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皇帝那个时候,当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又因军功被封为骑郎将,骑郎将属于皇帝的禁卫军将领,是经常出没在皇帝身边的人,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就在这时,李广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沟坎。汉景帝三年,七王之乱爆发。李广被封为骁骑都尉,跟随名将周亚夫出兵平叛。他在战斗中,曾经勇夺叛军军旗,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在获胜之后,接受了梁王刘武赐给他的金印,还拿回长安城中炫耀,这样一来,就犯了政治上的大忌。
梁王刘武虽然当时也和汉景帝站在同一条战壕里,但他却是汉景帝时刻提防的人物。李广稀里糊涂地接受了梁王的馈赠,这表明他在政治问题上十分的幼稚,完全不成熟。在汉景帝看来李广这就是个站队的问题,李广接受梁王的礼物说明他和梁王亲近,如此一来,景帝当然就不会再对李广有所青睐了。
因此,汉景帝不但没有晋升李广的爵位,反而把他打发到了西北边境去防御匈奴,等于是把他给放逐了。
到了汉武帝时代,李广总算是又迎来了机会。汉武帝定下了全面反击的宏大战略计划,这样一来,李广就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然而,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捉弄了这位名将,让他屡屡与胜利擦肩而过,使得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晋升的良机。
公元前129年,李广自雁门关出击匈奴,由于兵力不足,结果落入重围。虽经反复冲杀,最终还是因为负伤被匈奴所擒。匈奴人用两匹马并在一起,做成一个担架,让李广躺在上面。走了十几里路之后,李广趁匈奴人不备,突然飞身跃起,跳到马背上,推倒了敌兵,用弓做马鞭,纵马逃回汉地。
虽然他这种好莱坞大片一般的惊险镜头很令人震撼,但是却感动不了汉武帝,汉武帝依然以李广战败为由,把他贬为庶民。
数年后,李广再次被启用,继续带兵作战。公元前120年,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出击匈奴。李广奉命率领数千人马与之配合作战。李广的部队深入匈奴境内数百里,到达了指定的与张骞的会合地点,但是张骞的部队却没有来,赶来的只有匈奴左贤王的四万大军。
李广的人马被匈奴大军四面包围,他却毫不惊慌,与儿子李敢一起率众与敌军血战。李广用他那著名的、射程可达数百步远的大黄弩接连向匈奴射去利箭,一辆射杀了好几名匈奴将领。匈奴人被他的气势所慑服,被迫收兵撤退。
到了第二天,张骞的部队才赶到指定地点,但是由于李广所部伤亡惨重,已经无法完成预定的作战目标了。因此,李广这次又算是打了个败仗,依然没有军功。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奉命出击匈奴。李广作为部将,奉卫青之命率领一支人马从右翼前进。结果由于迷路,没有能够及时与卫青的主力部队会合。按照规定,他又要受到军法的审判了。李广悲伤地说道:“我自幼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如今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哪里还能去受那些刀笔小吏的折辱?”于是,他拔出佩剑自刎身亡。
从此,李广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成为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感慨吟咏的对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就曾经写道:“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和李敢。李广死时,前两个儿子都已去世,只有李敢依然健在。
李敢也是一员猛将,在父亲死后的第二年,跟随卫青、霍去病再次出征匈奴,获得大胜,并且立下了军功。汉武帝封李敢为郎中令、关内侯。李敢终于获得了老父亲一生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的侯爵。
然而,李敢始终对父亲李广受到的屈辱耿耿于怀。他认定是卫青跟自己的父亲过不去,所以就和卫青发生了冲突,甚至出手打了卫青。
卫青性情宽厚,对此事并没有深究。但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轻气盛,咽不下这口气。一次,他与李敢等人陪伴汉武帝去甘泉宫射猎,趁着大家不注意的当口,霍去病悄悄张弓搭箭,从背后射死了李敢,然后对众人谎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汉武帝此时正是对霍去病倍加宠信的时候,所以也就顺坡下驴地认定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如此一来,李广家族又增添了一桩新的悲剧。
李敢死后,李家的第三代逐渐成长起来。李当户的儿子李陵,李敢的儿子李禹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尤其是李陵,他像爷爷李广一样精于骑射,勇敢善战。曾经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二千里,进行侦察,最远到达了居延海。回朝后,他被汉武帝封为骑都尉。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酒泉,与匈奴决战。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领数千人马,从侧翼进军,分散匈奴的兵力。
然而,进军不久,李陵就与匈奴的主力部队遭遇。李陵指挥部队与匈奴血战,接连取得胜利,杀死匈奴大批人马,令匈奴单于都大为震惊。
匈奴方面派出八万大军打算吃掉李陵的部队。但是李陵率领所部人马灵活机动地与敌军周旋,并且伺机主动出击,消灭匈奴数千人。
匈奴对李陵无可奈何,打算罢兵而去,就在此时,李陵部下的一名叫做管敢的侦察兵投降了匈奴,并且向匈奴单于告密说:“李陵没有后援,而且箭也很快就要射光了。”
匈奴单于得知这个消息大为惊喜,率领人马重新包围了李陵。李陵的部队很快就射光了所有的羽箭,无力再战,只好分路突围。
在突围作战中,李陵的副将韩延年阵亡,李陵走投无路,只得向匈奴投降。
李陵败降的消息震动了整个长安城。一年后,又传来了李陵为匈奴练兵的谣言。汉武帝信以为真,将李陵全家下狱。李陵的母亲、妻子被处斩于街头,堂弟李禹在狱中死去。噩耗传到了草原,李陵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万念俱灰。他接受了匈奴右校王的称号,还娶了单于之女为妻,从此,真正地成为了匈奴的一员。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主政的大将军霍光曾经派人说服李陵回国,并且表示既往不咎。然而,李陵已经不敢再相信汉家朝廷了,他谢绝了霍光的好意,甘愿老死匈奴,永别故乡。
从此,大汉王朝的一个军人家族就彻底消失了。然而,每当人们读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同时也会联想到他和他那家族的悲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