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留意一下清朝晚期的军事史,有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清朝晚期的历次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将领往往都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头子。高龄老将出场的比例特别高,几乎是阵阵都难离这些老黄忠了。
一般说来,军队统帅的年龄都比较大,毕竟有个资历的问题摆在那儿。可是,清朝的这些老将也未免太老了一点。在清朝晚期,六十岁的老将算是少壮派,七十岁属于正当年,八十岁依然上阵的现象也不少见。更重要的是,老将们往往担任的是一线指挥员,承担的是本该由中年人来干的工作。
为什么清朝的军队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大清国实在是没人可用了!
而没人可用的原因又是因为清朝的军队太腐败了!
清朝的正规军叫做经制兵,由八旗军和绿营两部分组成。八旗都是满人,绿营都是汉人。
八旗兵由于享有优渥的条件,入关后就很快腐化堕落,到了十九世纪的嘉庆道光年间,已经完全不能打仗了。八旗军也从一支军队蜕变成了一个社会福利组织,或者干脆说是残疾人保障中心更合适一点。因为八旗的老少爷们实在是太像一群残废了。
从康熙晚期开始,清廷就主要依靠绿营兵来打仗了,但是绿营兵同样也在日益腐败。
绿营兵最大的问题就是吃空饷。比如一支纸面上应该有一千人的部队,实际上能有五百人就算很不错了,但是发军饷的时候还是按照一千人来发。这样一来,多出来的那些军饷就落入了带兵军官的腰包。军官们就靠这个来发财。
到了十九世纪嘉庆道光年间,吃空饷已经是绿营的普遍现象了。几乎没有哪支部队不吃空饷,有的部队实际人数甚至只有纸面数字的两三成。每逢要打仗的时候,户部还得额外拨付更多的饷银,以便让军官们招募新兵来充数。
同时,绿营和八旗一样,平时几乎从不进行军事训练。绿营士兵们更多的时候都是给军官们做义务劳动,如同军官的私属奴仆一般。
这样的军队要是能有战斗力,那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绿营兵中能打仗的部队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而这极少数能打仗的部队带兵的将领又往往都是老将。这是因为能打仗的部队屈指可数,而能统率这样部队的将领自然就弥足珍贵,清廷对于这样的将领会格外重视,轻易不会让他告老还乡。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清朝晚期每逢战事总是要派老将出马的有趣场面。
后来,虽然湘军、淮军的出现缓解了清朝无将可用的窘境,但是湘军、淮军本身也很快陷入了腐败的渊薮难以自拔。因此,湘淮军自己也很快就出现了只有老将才靠得住的尴尬局面。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清朝的老将典型,以便大家了解一下清朝晚期军事领域的荒唐景象。
出尽洋相的老将——杨芳杨芳,贵州松桃人。生于1770年,殁于1846年。他原本是清朝绿营中的普通一兵,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特别是在镇压乾隆末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中表现出色,所以步步高升,最后在1806年荣升总兵军衔。
杨芳画像
此后,杨芳便“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先后担任广东总兵、陕西西安总兵,甘肃提督,直隶提督,湖南提督,固原提督……
之所以工作调动得这么频繁,完全都是因为打仗的缘故。
1813年,杨芳奉命到河南平定天理教李文成起义,获云骑都尉世职。
1814年,杨芳奉命到陕西剿灭平三才起义军。
1827年,杨芳奉命到新疆参与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战争,获封三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赏戴双眼花翎。
1830年,浩罕国出兵侵扰喀什,杨芳奉命出征,逼退敌兵。
1833年,杨芳改任四川提督,奉命剿灭清溪等地少数民族起义。
1836年,湖南发生兵变,杨芳改任湖南提督,奉命平定。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杨芳奉命参战,带兵随奕山到广州与英军作战……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老将杨芳简直就成了大清国的消防队长,哪个省出现了起义、叛乱,杨芳就到哪个省去当省军区司令,负责镇压平定。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忙得他不亦乐乎。一直忙到七十岁了,还是不能退休,还得继续为了大清的江山来发挥余热。
杨芳一生中最大的亮点要算他在道光七年参加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了。这一年,杨芳与伊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一道奉旨出兵新疆,剿灭张格尔叛匪。杨芳所部三战三捷,很快收复了喀什、和阗等地。张格尔望风遁逃。为了歼灭张格尔,杨芳设计对外宣扬退兵,张格尔果然中计带领五百人马返回。行至半途,张格尔觉察到形势不妙,迅速调转马头逃走。杨芳率领部下紧追不舍。经过一昼夜的追击,终于追上了张格尔,将其兵马全歼,并且将张格尔本人生擒。
平定张格尔叛乱一役,杨芳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居功至伟,值得后世的人们敬仰。然而,十余年后的鸦片战争,杨芳却出了大洋相,让他成为了后人的笑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已经七十岁的老将杨芳自然而然又被派到了前线。当时,朝中的勋贵奕山被任命为靖逆将军,任最高指挥;而杨芳则是奉命参赞军务,相当于副司令。由于此时他已经被公认为大清国第一战将,所以朝中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即便是奕山,也完全依赖于杨芳,杨芳才是实际上的统帅。
然而,到了广州之后,杨芳却被眼前这个闻所未闻的强敌给惊呆了。他从来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敌人,更没有见过这么可怕的武器。尤其是海面上那些英军的蒸汽船更是让他困惑不已。他实在无法理解,这些无帆无桨且又喷烟吐火的怪船怎么会在海面上往来如飞呢?
思来想去,杨芳终于恍然大悟:此必夷人之妖术也!于是,他按照话本小说上讲述的方法,命人到广州城内搜集马桶。然后又让人搞来了黑狗血、女人的月经带等所谓“秽物”放进桶内。最后把马桶放到海面上,顺水漂向英国军舰。
杨芳认为,这样就可以破了英军的“妖术”,让清兵转败为胜了。可惜一点效果都没有,英军还是浩浩荡荡地杀奔广州而来。
杨芳没有办法,只好又定下了一条夜袭英军的计策,希望能趁着夜色,减弱英军火力的优势。然而,这条计策也失败了,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连连败退。最后,还是奕山不得不掏出银子,买通了英军不进攻广州。
杨芳的失利对清廷震动很大。“第一名将”的败北,让道光帝开始认识到英军有多么强大,后来,他答应割地赔款,不能不说与杨芳的败仗有一定的关系。
杨芳的收山之作就这样不光彩的结束了。他的“马桶战术”也从此成为笑柄,同时也更让人感慨:一个封闭的社会,与先进文明的差距是何等之大!也要弥补这种差距,又是何等之艰难。
太平天国的死敌——向荣向荣是四川人,生于1792年,也是凭借军功一步步被擢升起来的绿营将领。在杨芳死后,大清国消防队长的桂冠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脑袋上。他也像杨芳一样,先后担任正定总兵、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东奔西走地到处去扑灭一处处燎原的烈火。1850年的湖南李沅发起义就是他帅兵剿灭的。
影视剧中的向荣形象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坐在北京的咸丰帝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迫不及待地打出了自己的王炸,把六十岁的老将向荣调任广西提督。希望这位大清第一名将能够尽快平定广西的乱象,让自己的江山安稳下来。
然而,出乎咸丰帝和向荣自己预料的是,太平军的战斗力竟然远在向荣所部之上!向荣在太平军面前竟然连吃败仗,尤其是永安突围战一役,向荣的部队几乎被全歼,清军有四名总兵官被太平军当场击毙!向荣也不得不哀叹:“生长兵间数十年,未尝见此贼;自办此贼,大小亦数十战,未尝有此败。”
清军吃了如此大的败仗,但是咸丰帝的手下却再也找不出比向荣更优秀的指挥官了,没办法只好把向荣革职留任,让他戴罪立功。
此后向荣又跟着太平军一路缠斗,在湖南长沙再次遭到重创,他本人也差点丢了性命。
再接下来,太平军乘胜前进,清军大队人马竟然没有人敢于追击。只有向荣所部表现最为“出色”,因为他始终若即若离地还是跟在太平军的后面的。
就这样,他一路尾行,直到把太平军送进了南京城。这时,他才把军队驻扎在城外的孝陵卫,设立了江南大营,他自己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营的统帅。
然而,江南大营成立后,完全是无所作为,甚至根本就构不成对南京城的威胁。太平军置江南、江北两个大营于不顾,主力部队又是西征,又是北伐,在南京城进进出出,来去自如。向荣和他的江南大营彻底变成了一个高级观众,白白浪费了清廷数以千万计的饷银。
对于向荣的表现,咸丰帝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他真的是很想把向荣撤职,甚至干脆就地正法,但是环视满朝,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代替向荣的人。向荣打得再糟糕,他毕竟还是离着南京城最近的,其余的将领还远远不如他呢。湘军此时虽然打得很好,但是咸丰帝对他们心存疑虑,不敢放手使用。
因此,咸丰帝只能是在上谕中接二连三地痛责向荣,要求他尽快行动,攻克南京。咸丰的话说得越来越重,简直都是雷霆之怒了,比如他说道:“该大臣顿兵城下,为日已久……”“藉词搪塞,何无耻之甚乎?”“向荣抵军营以来……从未见一真实胜仗……不知悛改,殊堪痛恨!”后来,向荣要求从江北大营调一千骑兵来支援自己。咸丰帝勃然大怒,在朱批中写道:“汝自广西追贼至江南,徒费多兵,未见有寸尺之功,尚有何面目拨江北之兵?断不准行!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咸丰已经气得是破口大骂了。
然而,向荣也摸准了咸丰的脉搏,知道他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所以他不仅在奏折中为自己申辩,有时甚至还敢反唇相讥。比如他说:“兵勇日分而日单,镇将日调而日少。”“处处赴援,疲于奔命。”“此饥饱劳逸之势,不待智者而后知。”意思是说:我这里的形势,傻子也能看出根本没戏,你怎么还要催着我进攻呢?完全是在嘲讽咸丰帝了。
君臣二人通过奏折和上谕没完没了掐架的时候,大祸已经开始临头了。1856年5月,东王杨秀清制定了彻底消灭江北、江南两大营的战役部署。太平军闻风而动,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两路大军迅速集结。首先,太平军秦日纲所部横扫江北大营,去掉了向荣的奥援,还迫使江南大营分散了兵力。紧接着,翼王、燕王两路大军左右包抄,东王杨秀清从南京城内也派兵出击,三路人马对江南大营形成了合围之势。
在太平军的猛烈进攻下,江南大营很快土崩瓦解,向荣率残部逃入丹阳城中,羞愤至极,卧病不起,没有几天的功夫就传出了他的死讯。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自杀的,反正这位清军老将最终是为满清王朝做了殉葬品。他死后留下了一本《向荣奏稿》,如今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学者们的必读书。
抗法英雄老将——冯子材冯子材生于1818年,广西钦州人。他的家境贫寒,生活困苦。1850年参加了广西天地会的起义,后来,他接受了清廷的招安,摇身一变成了清军的一员。正好此时,向荣带兵来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冯子材就参加了向荣的部队,开始了他漫长的军旅生涯。
冯子材照片
作为江南大营的一员,冯子材经历了两次惨遭太平军痛击的教训。他的两位老上级向荣和张国梁也在太平军两次打破江南大营的战斗中先后丧命,而冯子材终于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担任了总兵的职务,并且奉命镇守镇江城,在这里一直熬到了太平天国失败。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廷论功行赏,冯子材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回到老家当军区司令去了。
在这个职位上,冯子材熬白了头发,最后在1882年64岁的时候,终于正式退休,回家养老。
可是,第二年中法战争就爆发了。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很清楚清军那点真实本领,所以特意派人去恭请冯子材再度出山,首先办理团练。冯子材便以家乡子弟为班底,训练出了一支新军——萃军。后来,成为了自己的基本部队。
1885年,中法战争进入到了高潮阶段。法军节节进攻,逼近了中国国门,而清军则是接连失利,形势危急。在这关键时刻,清廷任命冯子材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负责保卫镇南关。
冯子材立即带领自己的萃军赶赴镇南关前线。此时,镇南关周围的清军兵力虽然不少,但是有湘军,有淮军,也有广西当地的绿营。各军互不统属,彼此配合很差。幸亏冯子材德高望重,这才让各路人马凝聚到了一起,相互协同作战。
冯子材认真观察了镇南关附近的地形,决定在关前隘设置防御阵地,筑起长墙,挖掘长壕,在此迎击法军的进攻。
1885年3月23日,法军开始进攻镇南关。冯子材亲率萃军居中抵御,淮军居右,湘军居左,广西提督苏元春指挥的广西绿营居后接应。经过了一日的激战,法军终于冲到了清军的长墙面前。在这决定生死的时刻,六十七岁的老将冯子材脚穿草鞋,手执长矛,带领着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跳出长墙,向着敌军扑去。在他的激励下,各路将士都奋勇争先,与法军展开肉搏。法军大败,伤亡惨重,后退二十余里。这便是有名的镇南关大捷。也是近代中外战争史上中国取得的唯一一场胜利。
镇南关之战
镇南关大捷后,冯子材乘胜前进,又相继收复了文渊、谅山等地,迫使法国内阁倒台。后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和约,战争结束。法军退出了所有的中国领土,冯子材等将士的忠勇血战终于换来了宝贵的成果。
此战后,冯子材获封太子少保,三等轻车都尉。同时,他的军事生涯又不得不继续下去,先后担任云南提督、贵州提督。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清廷都想到了这位耄耋老将,都曾经征调他参战,只是由于路途遥远,冯子材和他的部队没有来得及参加。
1903年,八十五岁的老将冯子材去世。他堪称清末老将中最闪亮的一颗将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值得后世的人们永远对他表示敬仰。
耄耋上阵的老将——宋庆1900年,当八国联军扑向北京城时,清廷曾经打算征调八十二岁的老将冯子材来保卫北京,但是当时没有铁路,冯子材很难及时赶到。不过,在当时却有另一位八十岁的老将上阵去迎击八国联军了,他便是毅军统帅宋庆。
宋庆照片
宋庆只比冯子材小两岁,生于1820年。他是山东蓬莱人,出身也很贫寒。和其他的几位老将一样,宋庆也是青年从军,依靠着战功,一步步地晋升,最后成为了高级将领。
宋庆属于淮军体系。由于他曾经获得“毅勇巴图鲁”称号,所以他的部队被称作“毅军”。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宋庆先后担任河南、四川提督,后来又驻防旅顺,一大把年纪了,始终都没有办法退休。
甲午战争爆发后,宋庆部下的毅军首先由马玉昆率领一部赶往朝鲜增援,参加了平壤战役。战斗中,马玉昆所部顶住了日军的进攻,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但是清军“总统”叶志超贪生怕死,弃城而走,因此,清军彻底崩溃,狼狈逃回国内。
面对惨败,清廷革除了叶志超的职务,改派宋庆担任北洋军务帮办,实际指挥前线作战。
宋庆抵达了鸭绿江前线后,面对着漫长的防线,完全不知该从那里加强戒备。同时,手下的各军也并不完全听他的,他除了自己的毅军之外,也很难调动其他部队。
1894年10月底,日本第一军在山县有朋的指挥下发起进攻。清军乱作一团,除去宋庆的毅军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敢于迎敌之外,其余各部清军纷纷溃败,宋庆和聂士成也难以支撑,只好率部退走。日军接连占领了丹东、凤凰城等地。
几乎与此同时,由大山岩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又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兵锋直逼旅顺大连。那里又是宋庆负责防卫的地方。清廷以及李鸿章都急电宋庆赶去救援。宋庆率领所部拼命赶往旅顺,但是金州、大连皆不战而降,只有旅顺还在坚守。宋庆率军向金州进攻,结果失利,旅顺也被日军攻克。宋庆只得仓皇败退。
在他救援旅顺的同时,日军又攻克了海城。宋庆疲于奔命,始终难求一胜。
由于淮军节节失利,所以朝廷改派湘军迎敌。刘坤一取代了李鸿章做总司令,吴大澂也取代了宋庆做前敌指挥。不过,宋庆的毅军依然留在前线继续与日军战斗。
吴大澂到达前线后,接连组织了五次对海城的反击战。宋庆的毅军参加几乎每次的战斗。尤其是第四次海城战役中的太平山之战,宋庆率领所部人马与日军第一旅团长、日后被奉为日本“军神”的乃木希典展开了殊死搏杀,双方激战竟日,都伤亡惨重。日军伤亡上千人,清军的损失则更大。七十五岁的老将宋庆在战场上往来奔驰,战马被击毙,把他的腰都摔伤了(乃木希典的战马同样也被击毙了)。
然而,虽然宋庆老当益壮,泯不畏死,他手下的官兵也都英勇敢战。但是,宋庆和他的部下并不懂得什么叫现代化战争,也没有受到过真正的现代军事训练。宋庆本人连地图都看不懂,更不懂得什么步炮协同之类现代战术了。
也不仅仅是宋庆所部,整个清军都是如此。他们虽然手里拿着现代化的武器,但是人却停留在中世纪,根本就不能和真正现代化的日军相抗衡。
因此,太平山之战最终还是以宋庆的失败而告终,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宋庆的部队实际上没有取得过任何一场战斗的胜利,就是整个清军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胜利可言。
甲午战争后,宋庆还是没有退休,改为驻守山海关。
1900年,八国联军开始进攻中国,八十岁的老将宋庆这一次又被派上了前线,奉命保卫天津。
这一次,宋庆面临的对手更加强大,他更加不是对手了。7月9日,联军开始进攻八里台,守卫在那里的武卫前军聂士成部几乎全军覆没,聂士成力战而死。联军逼近天津城墙。7月17日,联军开始向宋庆所部发起进攻。宋庆无法抵挡,只好与裕禄、马玉昆等人落荒而走。天津城很快就被攻陷。
此战后,宋庆依然在军中带兵。1902年,八十三岁的老将宋庆在军营中病逝,彻底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
在宋庆死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开始崛起,满清王朝终于拥有了一批新鲜血液,不再依靠那些白发老将了。然而,这些后起之秀却最后终结了满清王朝,这是历史制造出来的一个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