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诈骗现象日益猖獗,其水深程度或许远超我们的想象。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那些看似简单直白的诈骗手段,比如去听个讲座就能领个鸡蛋,随后各路所谓的大师、专家便开始忽悠骗钱,如此明显的骗术,为何会有众多中老年人前赴后继地往里跳呢?还有号称专业老师指导,承诺一年能给予百分之三四十投资返点的骗局,这般离谱的说法怎么也有人深信不疑呢?其实,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原因。
生理因素:判断力弱化的客观依据心理学家曾进行过相关研究,将看起来面善的人和贼眉鼠眼的人放在一起,同时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去观察判断。结果显示,年轻人能够较为轻松地辨别出应该相信谁,而老年人在这方面的判断能力则明显较差。通过对老年人脑导反应的测试可以发现,老年人的脑导激活程度明显比年轻人更弱,这就从生理层面为老年人判断力较差提供了依据。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会逐渐衰退,大脑也不例外。这种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在面对复杂的信息和情况时,难以像年轻人那样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当骗子们巧舌如簧,抛出各种看似诱人的谎言和承诺时,老年人由于自身判断力的弱化,更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心理需求:易被利用的情感诉求除了生理因素外,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以表情包为例,我们父母那辈常用的表情包基本都是围绕着"送你一朵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等内容,充满了正能量。而且据抖音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刷短视频时,给好友点赞的频率要远高于年轻人。
这是因为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对于情绪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倾向于亲近那些能够提供亲密关系感觉的人,并且会下意识地屏蔽掉负能量。许多针对老年人的骗子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特点,一开口便是“爸”、“妈”地叫着,这种亲切的套路极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放松对骗子的警惕,最终上当受骗。
社交缺失:判断力受影响的外在因素老年人判断力差,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他们在社交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根据《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报告》中的数据,现有的独居老人占比已经达到了65.5%,即便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其独居比例也仍然高达48%。
长期与外界隔绝,使得老年人的大脑缺乏足够的刺激,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他们缺少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无法及时获取外界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和复杂情况时,就更容易陷入迷茫和轻信的状态。当骗子主动找上门来,给予他们一些看似关心和陪伴的举动时,老年人往往会因为这份难得的“温暖”而失去应有的防备。
虽然老年人在面对诈骗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改变现状。早在2000年,伦敦大学的认知神经学研究者马奎尔博士就在论文中指出,即使到了成年,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也会增加,近年来这一观点也不断被证实,健康老年人能和年轻人产生一样多的新的脑细胞。而且如果能够坚持每天锻炼,他们甚至会比年轻人更加干练。
所以,面对中老年诈骗这一严峻问题,我们与其一味地责怪担心老年人容易被骗,不如多抽出时间来和他们说说话,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在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等到错过了关心亲人的时机,等到他们真的遭受诈骗损失而后悔不已。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提升他们的防诈骗意识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不再成为诈骗分子的盘中餐。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从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社交状况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减少针对中老年人的诈骗现象,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
【文本来源@三一博士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