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前,皇太极的策略管理

怀霖济物 2022-12-01 15:12:16

一代英雄努尔哈赤最后在山海关东北约100公里的宁远(今兴城),踫到一个奇才,踢到了大铁板,这个奇才,就是外号叫做袁蛮子的袁崇焕,袁崇焕,是金庸著名的武侠小说碧血剑幕后的真正主角,金庸在碧血剑的后记,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这篇文章对于袁崇焕与崇祯皇帝之间的恩怨矛盾,有深刻的描述。

袁崇焕是八股文科举的进士,但是他性格坚毅、多谋善战,是勇猛无敌的满洲八旗军的最大克星,袁崇焕似乎也是满清唯一的克星,袁崇焕算是书生带兵,他肯定是读过孙子兵法的,他的策略管理是什么呢?

我认为,袁崇焕的策略管理很简单,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谓的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在1626年,努尔哈赤大军围攻宁远,袁蛮子早有准备,一方面是宁远城城墙与城垛的建构高大坚固,一方面是准备好了著名的红衣大炮做轰击。结果是努尔哈赤攻城受伤,八旗子弟大挫而退,半年之后,一代豪杰努尔哈赤病重而死,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逝世之后,由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进攻宁远、锦州,依旧是踢到铁板,是明朝所谓的宁锦大捷,因应袁崇焕的坚固难破的宁锦防线,皇太极该如何调整他的策略管理呢?

皇太极很灵活的采取了以下的一些策略管理:

1、皇太极不断派人与明朝议和,一方面利用议和的过程,来制造明朝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争取时间、储备力量、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发动战争。

2、皇太极重用汉族的知识分子,如范文程、高士俊等,一方面是吸取以汉治汉的智慧,一方面可以借此收揽汉族人的人心。

3、致力于经营蒙古的关系。对于蒙古各部族,采取恩威并用、既征又抚的策略,如果是依附来归的如科尔沁部,就赐予厚礼、授之以官爵、统管其民,如果是依附明朝的,如察哈尔林丹汗,则以武力征服。

4、尊崇喇嘛教,西藏达赖喇嘛也曾派遣使者到盛京沈阳,皇太极更是盛情接待,皇太极希望通过对达赖喇嘛使者的礼遇,能够加强他与蒙古西藏的友好关系。

5、皇太极征伐朝鲜,逐步逼使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向他称臣。

整体来说,皇太极的策略性思考,还是延续了他父亲努尔哈赤的说法:欲伐大木,岂能骤折?必以斤斧伐之,渐至细微,然后能折,好像是下围棋一样,皇太极所围下的地盘是越来越大,明朝的地盘是越来越萎缩。

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取道蒙古,绕过袁崇焕的宁远山海关防线,他以蒙古骑兵为先导,从喜峰口入关,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与祖大寿从山海关急忙驰援,在北京广渠门外大战,击退了来犯的清军,之后,皇太极由北京撤兵,但是用了反间计,使得崇祯杀了袁崇焕,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金庸在他的【袁崇焕评传】中作了分析,金庸认为是袁崇焕与崇祯皇帝之间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两人性格冲突的问题,性格决定了命运,袁崇焕的性格,遇到了崇祯这样的皇帝,最终必然会被诛杀,崇祯皇帝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决定了他成为亡国皇帝的命运。

皇太极虽然这次绕道蒙古进攻北京城没有成功,其实收获很大,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排除了满清入关的一大障碍,之后袁崇焕的副手祖大寿毕竟还是投降了满清,祖大寿有个很有名的外甥,叫做吴三桂,在后来的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祖大寿多多少少也起了些劝降的作用。

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四十九个领主在盛京沈阳召开大会,尊奉皇太极为可汗,整个漠北、漠南诸部都臣服于皇太极的后金。东起鸭绿江、西至贺兰山的塞外江山,都属于后金的版图,到这个时候,皇太极才建立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建立者、开国的皇帝,所以准确的说,这个努尔哈赤、皇太极所领导的八旗军政集团,在1636年之前,只能称为后金,到了1636年大清建国之后,才能称之为满清,当然,八旗的编制也扩大了,除了原来的满洲八旗,后来也有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在入关前,满清军队的规模也有了十多万人。

皇太极统一蒙古漠南漠北各部,不仅消除了满清来自于蒙古的威胁,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也进而成为满清进攻明朝的一股重要力量。

1 阅读:10
怀霖济物

怀霖济物

怀霖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