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来欣赏杜甫的处处悲辛

怀霖济物 2022-12-02 16:23:46

杜甫是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居住,谋求发展,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北京南郊红螺寺誓师起兵叛变,天下大乱,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长安陷落,唐玄宗流亡四川,次年,杜甫冒险逃出了长安。之后的三年多,杜甫一直在战乱中流离飘荡。

到了759年底,杜甫携家入蜀,第二年,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间茅屋居住,才算是安顿了下来,这间溪畔的茅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也是今天四川成都,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

其实,真正重要的是,杜甫在长安困居十年,眼看到社会的腐败与不公,留下了很多关怀社会的诗篇,杜甫在战乱中三年多,眼见到百姓所受的苦难折磨,留下了很多描写战乱中悲悯人间的诗篇。

清朝诗人赵翼有两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杜甫在这困顿与离乱的十三年间,所写出的作品,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坛中,无可取代的地位。

杜甫在长安困居的时候,很不得意,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似乎在当时的长安,是很严重的M型社会,社会资源,都集中在少数豪门巨室的手中,为了要谋得一碗饭吃,普通小老百姓就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辛辛苦苦奔走钻营,受尽无限委屈。

杜甫大概是经常连肚子都吃不饱,有一次,杜甫大病三个月,他的一位穷朋友王倚请他吃饭,杜甫非常感动,写下了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的诗句,显然,我们的大诗人杜甫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偶尔吃个饱饭,与好朋友没事可以相聚。

大约在天宝九年,杜甫写下了【兵车行】,讲的是朝廷征兵,民间苦不堪言,【兵车行】诗比较长,但是一开始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悲叹的画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杜甫写下了【丽人行】,讲的是贵妃家人的奢华,与杨国忠的气焰高张:

翠微盍叶垂鬓唇,珠压腰衱稳称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宰相嗔。

杜甫的【兵车行】与【丽人行】,一个说的是百姓的悲苦,一个说的是权贵的奢华,这个世道,权贵与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的两极化,社会已经暗藏动荡危机。

天宝十四年,杜甫到奉先探视家小,杜甫一回到家门,就听到号哭的声音,原来自己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了,杜甫身为父亲,心情的愧疚与悲愤,可想而知,杜甫再回想到自己在回家途中,路过华清宫,鼓乐喧天,刀枪林立,两相对比,杜甫怀着极端哀伤与愤怒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极端的心酸与悲痛,因为所谓的路有冻死骨,包含了自己因营养不良而死去的稚子。

杜甫的诗,呼应了整个的时事,就是在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同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可以放在一起欣赏,因为这两个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同诗句,所形容的情景,都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点,都是在天宝14年的冬天。

换句话说,皇室与权贵是霓裳羽衣曲,朱门酒肉臭,老百姓是路有冻死骨,叛变的军队是渔阳鼙鼓动地来,腐朽的大唐王朝,有三个面向:一个是绚丽歌舞,一个是雷霆战鼓,一个是百姓悲歌。

杜甫的诗,描述的是天下的民怨,伴随而来的,就是惊天动地的急急战鼓,民怨伴随着战鼓,战鼓打出了更多的民怨,在战争中,受到最大伤害的,依旧是原先就已经苦不堪言的百姓。

0 阅读:15
怀霖济物

怀霖济物

怀霖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