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888年春,英军指挥官格雷汉姆率领2000余名士兵向隆吐出发。
3月14日,全部英军集中于帕东,然后分为两个纵队:一支是隆吐纵队,由格雷汉姆本人亲自指挥;另一纵队由米奇尔中校率领。
前者主攻隆吐山,后者派200人赴帕琼,50人把守新定山口至拉加,其余兵力留守帕东,以防藏军抄断后路。
1、隆吐山战役3月20日清晨7时,在格雷汉姆指挥下,隆吐纵队400人由两门大炮配合,向隆吐山下藏军阵地外围大栅栏前进。
当天下午,英军发起进攻,打响了英国第一次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
面对武装先进的英国入侵者,藏军守备部队使用埋伏和挖设陷阱的方法,以土枪、刀矛和投石器等落后原始的武器奋力反击敌人。他们英勇战斗,给敌人重大打击,但藏军也有十多名官兵光荣捐躯。格雷汉姆命令凯斯上校率领德比西里团部分人和两门炮向前运动,并于3月21日拂晓抵达隆吐山下的噶内。
3月21日中午,格雷汉姆和其余的侵路军到达后,开始用大炮向隆吐山上的藏军的防御设施猛烈攻击。藏军在敌人强大火力的威胁下,坚守阵地,奋力抗击来犯的敌人。
在火药用尽的情况下,藏军仍然顽强地和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在英军猛烈的炮火轰击下,藏军阵地工事全部被摧毁,损失惨重,情况危急。此时噶厦派来前线总指挥噶伦拉鲁·伊喜洛布汪曲赶到,继续指挥战斗,顽强地守御阵地。
由于敌我众寡悬殊,藏军力不能支。藏军三团如本西瓦、五团甲本欧珠次仁率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打死打伤英军官兵120余人,欧珠次仁等抗英英雄 18 人壮烈牺牲。
3月24日,隆吐、纳塘失守,藏军转移到捻纳附近的卓玛依等地。
2、西藏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隆吐、纳塘失守后,噶伦拉鲁·伊喜洛布旺曲向噶厦汇报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噶厦召开会议,一致决定抗英到底,决不妥协,委派代本平绕·旺堆多吉和卓尼强巴丹增带领四名僧俗官员分赴工布江达、朱龙、则岗、雪卡四县征兵1200名;从山南乃东、穷结、贡嘎、洛扎、达玛、拉康、生极等地征兵 1600 名并任命代本、汝本、定本若干人,同时增设后勤机构,负责继续征兵事宜。
派拉丁色(在第二次抗英战争中任代本)和卓尼索朗江村赴塔工一带征兵;派僧官单增顿珠和拉龙苏杰到康区征兵。下令芒康、左贡、贡觉、察雅等县行政官员及各领地代理人协同办理,务期完成征兵任务并选拔合格下级军官。
在此之前,从后藏征调的士兵已经陆续到达亚东、帕里。轰轰烈烈的抗英运动在全藏各地展开,一时人心激动、群情愤慨。
据“卡达地区之僧俗百姓为自卫本地区订立之甘结”中载,除视力听力有阻碍和难于行走的三种人外,“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丁,要在政府、护法神前立誓,对所有人克服行贿、近视、偏向”。
民间做歌咒骂英帝,歌曰:“口蜜腹剑黄毛佬,远涉重洋霸‘天竺’;行动诡谲似毒蛇,妄想侵吞我‘雪域’”。
英国侵略军在占领了隆吐山之后,继续向前推进至纳塘。
噶厦下令征调前后藏及康区各地民兵前往增援,由吞米拉丁色和孜卓尼索南坚赞二人率领工布民兵900人,第一批援军于藏历二月十六日开赴前线。接着又派彭康色和孜卓尼强巴丹增二人率康区民兵千余人开赴前线。
之后又续调波密、硕板多、科曲等地民兵数千人,前往增援。每一批军队在经过拉萨开往前线之时,十三世DALAI喇嘛都亲自给每一名士兵摸顶,并给士兵们赠护身物——色拉寺麦扎仓六千六百白伞盖轮,举行安神仪式。
3、争夺隆吐山至 8 月份,在前线集结的藏族军民达一万多人,与英国集中在锡金的侵略军形成对峙局面。
隆吐山的守卫,本由孜本多尔济仁增指挥,隆吐山失守后,十三世DALAI喇嘛又委派噶伦拉鲁为哲孟雄马噶基巧(兵营总管),负责前线总指挥;又派孜本擦绒为帕里马噶基巧,负责后方运输等事宜支援前方作战;后又增派噶伦然巴为帕里马噶基巧,同三大寺各扎仓的负责喇嘛一起前往,加强帕里前线的藏军部署和指挥。
十三世DALAI喇嘛下令三大寺,积极组织僧兵,准备一旦必要时开赴前线。藏历四月二十一日,十三世DALAI喇嘛还接见了将前往洛扎、塔布地方招募增援部队的雪仲巴和如德钦。
同时,十三世DALAI喇嘛又令人在布达拉宫秘密念经放咒,诅咒英军失败。又请乃穷神汉降神问卜,乃穷说:“事先不知做此事,既已做了干到底”。
这样,十三世DALAI喇嘛和噶厦抗英的决心更坚定了。
西藏人民在隆吐山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影响并鼓舞了锡金、不丹的爱国力量重整旗鼓,展开抗英斗争,迫使英国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前往镇压。这更增强了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声势和反抗侵略者的意志。
1888 年6月,藏军 3000 人向隆吐山反攻,希望收复失地,但再次失利。10 月,藏军第三次组织反攻,这次藏军趁英军夜晚驻扎在距纳塘2.4公里的地方,于一夜之间筑起了一道长三里、高三四尺的屏障。第二天拂晓,被英兵发觉,“惊诧为鬼工”,英人于是便“举队前进”,向汇集在此的数千名藏兵“开炮轰击,藏人终至大败涂地”,纳塘就此落人敌手,拉鲁·伊喜洛布汪曲率兵退至捻纳以内春丕等地,藏军和平民伤亡惨重。
4、清廷的妥协退让英军在占领隆吐、纳塘后,一边继续向边境推进,一边玩弄外交手段,唆使锡金的颇当喇嘛和康萨卓尼作为中间人写信给噶厦调和。
信中说:
“此次披楞(指英国)所以逞兵犯境,是因屡议通商,唐古特总无切实回信,今伊兄弟意欲从中说合等情。他既有来言,我们必当有去语。是以当令噶厦妥拟信稿,速交帕克里营官,转复颇当喇嘛兄弟,以为缓兵之计。”
显然,英国想避开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同西藏地方打交道,并以通商为借口欺骗西藏地方,掩盖其侵略目的。同时,尼泊尔国王也受英国驱使致信噶厦,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在北京,英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表示:“印督饬励其兵,但使藏番不越界出战,彼兵不过隆吐,以后一切照旧”。
但事实上,英军却在占领隆吐和纳塘后,继续前进,占领了对邦,对藏兵所筑的围墙,一律拆毁,并在则利拉山挖掘工事,进行强行占领。
面对英军的阴谋,噶厦仍然坚持抗战,没有丝毫妥协屈服。
他们认为,颇当喇嘛受英人的驱使,他的调停不可靠,对于他的信可以置之不理。
至于西藏的抗英斗争,他们认为:
“该外番不但不肯照言行事,刻期撤兵,小的藏番等又焉敢假遵谕旨将民土失于贼手,万难束手坐视,不得不进兵抄剿”。
所以,西藏地方政府仍派兵据守在边界上,准备寻机反攻。
在清政府得知藏兵与英军开仗,隆吐山失守后,即下令免除文硕的职务,任命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赴西藏执行不许开仗,即刻撤兵的命令。升泰在途中,即已决定“亲赴两敌之中先解战争,再勘界址”,并奏请“(总理衙门)转电印督,或亲来前敌,彼此面议,或由印廷派大员,会商妥办”。
7月5日,升泰到达西藏。他无视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反对侵略者的情绪日益高涨,认为除了由各代本率领的额定藏军 3000 人及工布兵数百人可用之外,其余藏军都是乌合之众。他看出西藏上层中第穆呼图克图及一些噶伦因战事接连受挫,倾向妥协的情绪已日益加剧,再加上卓木一带的居民也因差役加重,出现逃亡的现象。
因此他认为,西藏的边界在雅拉、支木两山,日纳宗并不在藏地。升泰责成藏军撤至帕克里,并把各地征集来的民兵,包括三大寺的僧兵,加以遣散。升泰的做法打击了藏军士气,扰乱了藏军原有的部署。
5、屈辱的和谈10月23日,在西藏军民第三次反攻失败后,清政府给升泰发来指示要他竭力开导藏人,绥靖边疆,并要他前往边界与英国议和。
升泰根据这一指示,前往同DALAI喇嘛、噶厦磋商。西藏方面因 10 月战事失利,损失惨重,也想借此机会重整旗鼓,寻机再与英军交战。故经过僧俗大会协商后,同意了升泰的调解。
十三世DALAI赖喇嘛派代理噶伦堪仲大喇嘛益喜彭穹等僧俗代表,陪同升泰前往。
11 月,升泰一行到达仁进岗地方,当时藏军还有一万多人驻扎于此,升泰便下令其撤退,藏军以驻藏大臣尚未与洋人和谈,事情未定为由,没有尽数后退,只是将军队退守驻扎在数十里外的灵马塘地方,严阵以待。
此时,面对西藏人民的反抗怒潮,又深恐俄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干涉,再加上统治后方锡金等地人民掀起的反侵略斗争,英国不得不转而与清朝政府举行谈判,商订和约。
12月 12 日,英方代表保尔与升泰在锡金境内的纳塘地方会谈。至此,英国发动的第一次侵藏战争暂告一段落。
由于清廷奉行妥协退让的方针,不仅对西藏地方的抗英斗争不予支持,反而给予破坏和打击,这也是抗英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从战略战术上来看,藏军也有失误之处。
1888年的隆吐山之战,是西藏人民抵御外侵,捍卫祖国领土而被迫进行的一次正义战争,也是19世纪末叶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然这次抗英斗争失败了,但它显示了西藏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这场保家卫国,反对英国武装侵略的正义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永载史册。
6、《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中英会议藏印续约》有多屈辱?第一次侵藏战争是在英军前线节节胜利,清政府妥协、求和的情况下停火的,这就使英国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处处刁难和要挟中方议和代表。
在谈判之前,升泰深恐藏军驻扎在灵马塘一带之事,被英方知道而作为再次进攻的借口,便继续催令藏军后撤。
他向噶厦担保说:“印兵(指英军)复来,应唯驻藏大臣是问”,要求噶厦将藏兵遣散。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后,升泰又向英方提出撤兵的要求,却遭到英方的断然拒绝。
英方告诉他: “必得如愿而偿,乃肯议撤。”
显然,英国是奉行武力讹诈政策,迫使中国一方在谈判中让步。
在谈判中,保尔与升泰等人就锡金、分界和通商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英方提出草约七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关于锡金问题,承认英国对锡金的统治权,藏人不干涉锡金的内政;
(二)关于边界问题,中英双方派员划定藏印边界;
(三)关于通商问题,英国臣民可以在西藏自由贸易,关税另行议定。
关于锡金的地位:
英方提出锡金与英国订约已有 27 年,理应由英国政府“保护”。升泰也认为,锡金和不丹虽同属西藏的藩属,但由于受英国侵略时,西藏地方不知妥筹善后,以致自失藩属,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尽管在1888年10月间,英国侵略军在侵入春丕时将锡金王土多南杰哄骗回噶伦堡囚禁之后,他的母亲率族人到升泰面前请求不要将他们“划出圣朝版图之外”,他们甚至情愿弃地,迁入西藏居住。
但升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将他们送入敌手。在锡金问题上清政府只指望通过交涉,保全一点面子,于是升泰摆出中国西藏地方与锡金之间的关系在锡金每年向噶厦和驻藏大臣呈送礼物和贺禀上“照旧”,但就是这点要求,也被英方以“锡金部长系英国藩部之王,与别国官长递禀进贡,实与该王名位不符”, 而加以拒绝,这样,锡金与西藏传统的亲密关系就被割断了。
关于通商问题:英方代表起初要求在拉萨通商,以达到在西藏自由贸易的目的,但遭到西藏噶厦的坚决反对。于是英方又提出在江孜通商,后又改为帕里,升泰根据西藏噶厦的意见,坚持在边界以外通商,双方争执不下,未能定议。
这时候,把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大权的英国人赫德插手西藏问题的谈判,帮助英国迫使清廷签订条约。
经赫德推荐,清政府任命其弟赫政为升泰的译员和代表。赫政于1889年2月抵大吉岭,先与英印政府取得联系,密商之后,再入藏向驻藏大臣报到。
3月间,赫德密令赫政向升泰陈述利害:
“英国愿加强中国在西藏的地位,如中国反对,英国必将抛开中国直接与西藏交涉,难免又惹起军事行动,对西藏固不利,对中国也很难堪。”
这一切很明显是对清政府的恫吓。4月6日,赫德指示赫政说: “你可试作中间人,将事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赫政遵照其兄指示,把升泰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进行中印边界问题(或西藏与锡金边界问题)的谈判时,升泰主张按英方一向所说,以捻纳为界。英方代表却声称,战争前说过的话开仗以后就不再算数,予以拒绝。英方提出以则利拉山口为界,以亚东为商埠。升泰表示要去隆吐山勘察边界,英方阻其前往,并威胁说如不依英方之议,谈判就无法进行,迫于英国的压力,清政府只好同意他们的分界。
当升泰将与英方商议好的“撤兵”、“定界”、“通商”等事项,交给西藏方面讨论时,第穆呼图克图、三大寺及全藏僧俗官员答复说,撤兵之事已遵照谕旨而行;至于定界,既然日纳宗已赏给锡金,不能再算藏地,也可放弃;但隆吐山地方是西藏百姓的游牧草场,不能划归英印所有;与英人通商,对西藏人来讲也实属万难,如果遵谕通商,希望在则利拉以外进行。对于西藏地方政府的这些要求,清政府都没有听取。
升泰以一年的时间,贯彻清廷对内强压西藏民意,对外妥协的旨意,博得皇帝“深明机要”的赞语,清政府并于1890年1月29日委派升泰为全权大臣,与英国订立和约。
3 月 10日,升泰自大吉岭前往加尔各答,会晤印度总督兰士顿,稍有争议,便于1890年3月17日订立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是清廷在西藏问题上与英国进行外交斗争的一次重大失败。从此,锡金完全被英国占领,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根据英国片面提出的藏、锡分界线,使中国丧失了亚东山谷以南包括隆吐山在内的日纳宗地面,并丧失了后藏岗巴宗南端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段,使得从岗巴宗南的甲岗到西藏日喀则之间,道路平坦通畅,已无险可守。
升泰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后,即由加尔各答返藏,将条约文本交由西藏僧俗大会讨论,西藏僧俗人众对《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的丧权辱国的条款极为不满,指责升泰“有心见好英国,办理不公”,媚外卖国。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助长了英国的侵略欲望。为获取更大的权益,英印当局不久便催促清政府继续谈判,讨论《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没有明确解决的通商、游历、官员交涉和文移往来等问题。
赫德要赫政向英方谈判委员保尔献策:
“印度必须虚张声势,多所要索,才能达到目的。无论你要求一点或要求几点,反正中国方面总要辩驳一番,要求得多些,帮助也越大。中国代表想要办得光彩,印度多提一些,再减掉一些,可使中国代表自己和别人都心满意足,而印度则就此获得实际利益。”
由此可见赫氏兄弟操纵谈判、出卖中国主权的险恶用心。
升泰在仁进岗以赫政为中间人和保尔反复商讨上述“完结后三款”的各种问题。虽然在通商和印茶入藏问题上争议颇大,但一些有关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如会审、免税等反而没有什么争执,被升泰视为当然的承认下来。
1892 年9 月24日,升泰在仁进岗病故。同年 11 月 10日,清政府任命奎焕为驻藏办事大臣、延茂为驻藏帮办大臣,令其“查照升泰原议各节,与英使保尔妥为商办”。
1893年11月2日,清政府谕令驻藏大臣奎焕和签字委员何长荣赴大吉岭。同年12月5日,历时近三年的藏印续约三款的谈判,正式在大吉岭达成协议,双方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续约》。
7、深远的影响1890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1893年的《中英会议藏印续约》,是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为加紧瓜分殖民地,利用英属印度与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以野蛮的武装入侵手段,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个条约,英国终于打开了西藏对外封闭的大门,给西藏地方的社会历史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
第一,英国通过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正式吞并了中国的藩属哲孟雄,令其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并派官员常驻哲孟雄,督理其一切内政外交事务。
根据英方提出的藏、哲分界线,中国失去了西藏南部日纳至则利拉山一带大片的领土、牧场和险要地段,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蒙受了严重损害。
第二,根据《中英藏印续约》规定,中国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攫取了在亚东自由通商、派驻官员、租赁房屋、贸易免税五年以及领事裁判等特权。
从此,英国廉价的工业产品通过亚东口岸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西藏及邻近四川、青海等地,加速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半殖民地化过程,严重损害了中国内地与西藏地方传统的经济联系。
第三,清廷不但未给西藏人民以强有力的支持,反而屈服于英国军事和外交压力,处处妥协退让,极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统治权威。
同时,清廷对内又强逼西藏人民顺从于其妥协政策,这就使西藏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西藏地方上层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藏地方上层一部分人见清廷无力对付外国列强的入侵,不能维护其在西藏的统治势力,开始产生离心倾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