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学习,孩子少受罪!
大家好,我是王医生,许多妈妈向我反映,孩子常常出现积食和内热的情况,这使得他们更加容易感冒、遭受呼吸道感染,甚至可能引发扁桃体炎和鼻炎。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存在,还可能导致腺样体肥大。因此,如果不及时清除孩子体内的内热,即便是再好的苗也难长得好。
首先,我希望孩子能够没有以下几种内热的表现,希望孩子一个也没有:
一闻:闻有没有口气,夜间睡眠不安稳,伴有磨牙等,这是胃热食积的表现。
二摸:摸有没有手脚心发热,孩子自身觉得热,睡觉喜欢把手脚露在被子外面,愿意贴着凉的地方睡。
三摸:摸有没有耳朵发热,如果孩子耳朵发热甚至发烫,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就提示有内热了。
四看:看有没有舌苔黄厚腻的情况,正常的舌苔是淡红舌薄白苔,如果舌苔变黄或者厚腻,多半是内热有食火的表现;长期舌尖红和心肺有热有关,如果草莓舌比较明显,要注意清瘀热。
五看:看有没有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拉羊屎蛋的情况,内热积久就会伤津;导致出现大便干等问题。
六看:看有没有小便黄,烦躁易怒,如果有的话,也要小心有内热,另外孩子脾气大,烦躁不安可能和肝火,热扰新心神有关。
七看:看有没有嘴唇和脸颊发红,这也多半是积食内热导致的,脾开窍于口,内热还会有嘴唇干裂起皮的情况。
八看:看有没有流鼻血,有些孩子是因为抠鼻子导致的,有些孩子则是因为内热过重导致流鼻血,颜色深红,比较粘稠,出血量也比较多。
那么孩子腺样体肥大,最常见的一种症型就是积食内热,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儿童脾胃气虚和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会导致内热积聚。我们常说,若无内热则不会有外寒入侵,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痰湿阻滞,从而出现鼻塞、张口呼吸、打鼾及睡眠不安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类孩子,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调理脾胃、消积清热的方法,无论是在预防还是治疗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孩子们减少这种情况,今天王医生教给大家一个日常清内热、消积食的方法,如果把孩子内热清了、睡踏实了,还也不容易生病。
材料做法:取白萝卜约1/4到1/3,山楂5g、陈皮3g,以及雪梨半个。将白萝卜和雪梨去皮后切成小块,山楂与陈皮洗净后一起煮20至30分钟。在快要完成时,可以加入少量冰糖调味。
其中,白萝卜有助于润肺和通便;山楂则主要用于消食,特别适合喜欢吃肉的孩子;雪梨能够滋阴生津,而陈皮则帮助调理中焦脾胃虚弱的儿童。由于中焦运化不良,会导致痰湿浊气的存在,因此陈皮可以起到理气化痰、燥湿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积食,我们只用白萝卜和山楂也可以。
这种饮品口感较好,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喝。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饮用,而2岁以下的不宜使用,每周饮用2至3次可以作为预防,出现积食内热时可以连续喝2-3天。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代茶饮仅有辅助作用,孩子积食内热、腺样体肥大比较严重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一些清热化痰、消积导滞、软坚散结的中药调理,这样才能快速缓解症状,帮助腺样体恢复到生理水平。
我的门诊案例:
门诊一位8岁的小患者,家长说孩子腺样体肥大在5岁时已经手术过了,但在1年多之后出现了复发情况,张口呼吸、打呼噜严重,考虑到不能反复手术,因此近两年没怎么管,时好时坏;随后看到我的科普视频找到我想试一下中医的方法。
刻诊:鼻塞明显,张口呼吸、夜间打鼾、睡眠不安、咳嗽、有痰,饮食尚可,查体咽红,舌红、苔白厚、腺样体面容明显。检查腺样体堵塞后鼻孔3/4。
中医辨证:鼻窒、肺热邪扰症。处于腺样体肥大急性期(腺样体肥大还在加重)!
治法:清肺化痰、散结通窍。
处方:控炎消腺汤辨证加减。
组成:生牡蛎、浙贝母、路路通、防风、焦三仙、连翘、白芷、石菖蒲、土茯苓、紫苏子、黄芩、苦杏仁、前胡、藁本、辛夷、虎杖等中药组成。(颗粒剂)
该患儿主要表现为夜间打鼾和张口呼吸,病程较长,手术后症状又出现反复。每当外感时,夜间打鼾的情况会加重,同时伴随咳嗽和咳痰。这是典型的肺热邪扰证,正处于腺样体肥大的急性阶段。
这个孩子本质为肺脾气虚,但处于急性期,外邪为主要诱因,因此急则治其标。方中防风具有很好的卫外作用;连翘苦,微寒,入肺经,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之功;白芷辛、温,祛风通窍、消肿排,与连翘合用,增强散结之力,且可通窍;路路通通经活络;石菖蒲化痰开窍、醒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 平,可以清热除湿解毒。
加紫苏子、黄芩、苦杏仁、前胡以增清肺化痰之力,浙贝母、生牡蛎以清热化痰散结,藁本、辛夷以宣通鼻窍,虎杖清热活血,焦三仙助运中焦。
治疗两个疗程之后,孩子夜间打鼾、张口呼吸消失,睡眠、咳嗽改善,随即我调方以脾胃入手,用了玉屏风散为底方加减,进行巩固治疗和收尾,目前没有复发。
总之,腺样体作为一种免疫器官,我的治疗思路是首先减小腺样体的肥大,把病理性腺样体肥大变成生理性肥大,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只要症状有所改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调理好孩子的体质,随着孩子免疫系统逐渐成熟,可以促使其达到一个自然萎缩过程,也是遵循腺样体的生成规律。
声明: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育儿,无不良引导,用药需经医嘱。感谢您的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