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羽羽
编辑|t
引言:
1935年2月,中央红军深陷西南夹击,原定北渡长江的战略被敌军围剿打乱。就在这生死关头,毛泽东连出奇招,“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硬是从几十万重兵合围中突围而出,杀得蒋介石调令连连、跳脚不止。
这一连串战术的神来之笔,其实全藏在几封不引人注目的电报里。

1935年2月初,红军在西进途中被挡在了永宁城前,北渡长江受阻,敌人重兵堵口,红军几次强攻未果,连前锋红二师也伤亡惨重。
朱德那头还在调兵遣将,军委却突然变了口风。2月5日凌晨三点,一封电报传来,称“在渡江不可能时,即留川滇边机动”。这话一出,前线顿时心里没底了。
2月6日凌晨一点,中央又发来新电报,说渡江这事“可能不行”,干脆“在川滇黔边境展开游击”,顺便提一句,让部队往扎西方向靠拢。这下前线更乱了,本来是准备“拼命一渡”的,电报突然拐弯儿,谁都不知道接下来要打哪儿去。
电报措辞模糊,却显然传递了一个信号:原计划的北上已被否决,新方向还没定。敌军却早已调动完毕,滇军、川军、黔军、中央军合围之势已成。
局面尴尬,战术犹疑。红军像在棋盘边缘试探着走位,一步没走稳,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就在此时,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方案:不再向北,不再向西,而是掉头向东,打回老地方——黔北。

这个提议一开始并没被重视,甚至遭到否定。可毛泽东坚持认为,西无退路,北无口子,唯有重返黔北,才能打破合围。那么,中央为何最终会支持这个看似“回头路”的建议呢?
但真正的转机,就是从扎西会议开始的。
这个时候毛泽东就显出“顶梁柱”的气质来了。别人还在犹豫“往哪儿走”,他已经看清楚了方向——黔北才是出路。这不是拍脑袋决策,他早就主张放弃渡江,转头打回贵州,建立新根据地。可之前没人听,甚至连朱德、周恩来都不太买账。
那为啥这回毛泽东的主张能被接受了?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电报。
从敌人破译的几份密电中,中央红军发现滇军正全力往北赶,准备从镇雄方向围堵红军。毛泽东看准了这个动向,来了个“虚晃一枪”:装作主力要去打镇雄,结果真主力悄悄调头,往东杀了个回马枪。
可是,这样一来真的就能摆脱困局吗?

要说这场仗最精彩的部分,得从“二渡赤水”讲起。
当时蒋介石已经基本看穿了红军打算“北渡”的图谋,调动薛岳、龙云、王家烈三路重兵,四面包围。他断定红军肯定会从云南往四川泸州方向突围,结果红军玩了个障眼法,佯攻镇雄,实则东返黔北,准备重新拿下遵义。
这一仗的关键,在于“快”和“变”。敌人兵力布得密不透风,但一旦调动,就会留下缝隙。毛泽东抓的就是这个“临时的空”,带着主力从敌人预料之外的路径返回赤水河,再一次跨过这条救命的水线。
而这一次,赤水河成了红军“逆天改命”的舞台。
遵义城曾是红军进贵州的第一站,这次重占,不光是“收复失地”,更是打破了敌人对长征方向的判断。蒋介石都没想到,这群“被围困的溃兵”,居然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掉头杀回来,而且杀得这么漂亮。
就连原本参与围剿的滇军叶天荣,也在这次“调包计”里掉了队,看清了形势,干脆带着队伍投奔红军。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里写道:叶天荣到扎西时,不但没打枪,还让士兵给红军让道。这一转身,给红军补上了一个“地方熟、人马多”的盟友。

其实这种打法,在当时的红军中都算是“破格”的。一般游击战打的就是“灵活”,但像这样调动上万大军、绕敌千里、再重占老地盘的,还真没几次。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一次“回头打遵义”这么关键?胜在哪?
三、打的是仗,更是心理:一封封电报背后的胜算如果只看地图,遵义不是什么咽喉要地,但在当时的战略背景下,它的意义不止是个城市,而是“心脏”。
首先,它让蒋介石的“包围圈”破了口。蒋原本的设想是南有滇军、北有川军、中有中央军,再配上空中侦察,红军插翅难飞。可当红军突然出现在遵义,整个部署就乱了套。你以为人家在跑,其实人家是在布棋。
其次,它给了红军一个喘息地。遵义是红军补给、休整、宣传的好地方,不仅老百姓支持,还能就地组织兵员。这一点在长征路上非常罕见。比起一路跑一路打,这种“打完回来养伤”的节奏,是毛泽东极其擅长的节奏。
但最重要的是,毛泽东借这一仗彻底确立了自己的军事威信。

之前遵义会议虽然确立了他在指挥上的权威,可真要服众,还得靠战果。这一仗就是最好的“宣言”。之前说他“保存实力、不打正面”的人,现在闭嘴了;之前觉得“这人太谨慎”的人,也开始佩服他“敢赌”的气魄。
有人统计,这场“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战役,让蒋介石在不到20天里下了七次军令,每一次都变了调。要知道,蒋介石可不是随便改口的人,一旦定了方针,就希望各路部队按部就班。结果红军这一搅局,他几乎成了“追着红军跑”的人。
这就不是单纯的军事胜利了,而是战略节奏的转换。主动权回到了红军手里,最直接的结果是:敌人开始“按红军的路线打”,而不是红军“按敌人的路线逃”。
这场仗结束之后,长征进入了新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移”才刚刚开始。那么,毛泽东接下来的棋,又怎么走呢?
参考资料:[1]翟昭明.毛泽东扭转乾坤的杰作: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J].湘潮(下半月),2013,(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