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运动,很多人都会想到:跑步、游泳、篮球、羽毛球,又或者是现在大火的滑雪、攀岩运动嘛,那可不得暴汗,上点技巧才有用?要是有运动鄙视链,走路一定是被排在最末位的。
走路怎么能算得上锻炼呀?研究发现:走路甚至是散步,都算得上是运动,且是一项不错的运动!在一些医学杂志中,甚至这样描述它: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好的运动养生方式”。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的一项研究:不论是连续长时间走路还是短暂走路,只要有走路,就能降低死亡风险,并且随着走路步数增加,死亡风险更低。
走路是“天然良药”,慢走与快走,好处各不相同!散步30分钟,约3000~4000步。
保护心血管:比起跑步,走路不会让呼吸心跳变得过于急促,对心肺造成负担,可以平稳地、和缓地锻炼心肺功能。有研究表明,每周正常步行5天,能使冠心病风险降低19%。
预防骨质疏松症:锻炼腿部肌肉和关节,使其变得更强壮以支持体重,能有效将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风险降低40%。如果在白天走路,晒太阳时能够促进产生维生素D,进一步强健骨骼。
散步1小时,约5000~8000步。
降低肠癌风险:根据哈佛大学针对7万人的长期研究,每天饭后散步60分钟,或者每周散步时长达4小时,能使大肠癌的风险减少一半。
缓解焦虑:只要在绿地或公园散步1小时,能减少压力相关脑区杏仁核的激活,从而起到预防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作用。
快走30分钟,约4000~5000步。
改善轻度脂肪肝:快走30分钟能消耗110~130千卡的热量,相当于12~15克的脂肪量,加速了肝脏上堆积脂肪的代谢,从而逆转脂肪肝。
降低糖尿病风险:快走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调节血糖;一周坚持快走3天,可以降低25%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走5天则能降低42%。
正确走路的几个要点1.姿势要挺拔:腰背挺直,颈肩放松,轻轻收腹,下颌微微内收,双眼平视前方,使耳朵、肩膀和臀部保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双臂以肩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自然摆动,最好做到“前不过肩,后不过腰”。轻轻抬腿迈出脚,然后按照“脚跟→脚掌→脚趾”的顺序“滚动”着地,踩实以后再抬另一只脚。
2.装备有讲究:穿一双有支撑性的鞋,鞋底软硬适中,可缓冲散步时脚底的压力,并保护脚踝关节免受伤害。袜子最好是纯棉的,着装选择宽松舒适的运动服装。最好带一瓶水,在运动过程中少次多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
3.时间因人而异:由于早晨和上午的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等等)的发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更高。因此,如患有慢性病,最好不要选择早晨和上午锻炼。对于这类人来说,下午4~5点、两顿饭之间的时间是比较适合锻炼的。但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只要是能够在自己一天的日程里安排出锻炼的时间,无论何时都是值得鼓励的。
4.达到中等强度:低强度是微出汗、有点喘,但不影响说话;中等强度是内衣有些湿的出汗、喘气,说话连贯性受影响;高强度是大汗淋漓、不想讲话。走路时可试着说说话来测试,感觉微喘,但可舒适交谈,表明步速适中,已达到快走强度。
走路作为最容易能增加运动量、活动量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器材或在特定的场地,而且所有年龄层皆适用,若能把握好上述的、小知识,走路可以是很好的方式,让身体保持健康、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事。让身体运动到,给予适当的刺激,特别是“特殊群体”,走路可以作为初始运动,逐步提升自己的身体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