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国购买俄潜艇,问到细节,俄方却拒绝:专利机密不可告知

文史江山 2023-11-18 19:28:27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台海形势紧张,中国海军面临着严重的水下威胁。

自制潜艇无法满足需求,就必须从外国引进更先进的常规潜艇。

因此,中国海军决定采购俄罗斯的“基洛”级,以维持现役舰艇的数量,并吸收其先进技术。

对于正处在经济困境中亟需硬通货的俄罗斯而言,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合作机会。

然而此次引进过程,却并非如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从谈判到运输,都问题重重。

采购背景

中国海军受前苏联海军发展的影响很深,一直非常重视潜艇部队建设,从80年代就开始了第二代潜艇的研制。

80年代初期正值冷战高峰,由于世界形势的改变,我国同欧美国家进行了军备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和西方的“蜜月期”结束以后,又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到了90年代,我国海军服役的大部分潜艇,还是1974年交付使用的035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

035型潜艇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常规潜艇相比,差距很大,基本已经跟不上需求,无法胜任重要任务了。

至于第二代潜艇,也就是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的039“宋”级潜艇,当时还没有下水进行海上试验。

且039潜艇在静音性能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几乎成为了中国潜艇研发的一个瓶颈。

而当时台海两岸的形势变化,又给海军带来了很大压力,在军事装备发展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高。

因此我国海军不得不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化潜艇,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现役潜艇的数量,另一方面也是想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吸收一些先进技术,提高自制潜艇的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受到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冷战结束的影响,俄罗斯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

而且,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俄罗斯,亟需硬通货支持。

因此,他们不得不把许多先进武器摆上货架推向国际市场,而“基洛”级潜艇就是其中之一。

1980年,阿穆尔共青城造船厂,开始建造由红宝石设计局研发设计的新一代潜艇。

该潜艇被命名为B-248号,其正式名称为877型潜艇。

1981年,美国首次拍摄到877型潜艇,将其命名为“基洛”,使其在军事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基洛”级根据其英文名称Kilo的首字母也称为K级,是配备强大火力的多功能柴电动力潜艇,也是前苏联研制的最后一级常规潜艇,更是当时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常规潜艇。

与苏联以往的常规潜艇相比, “基洛”级潜艇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其采用双壳体结构,生存能力极强,储备浮力高达32%,最大潜深达400米。

装备防空导弹系统,作战距离在600到6000米之间,可用于自卫和对抗敌方的舰载和飞行器威胁。

其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适应多种鱼雷型号,采用压缩气体式发射并配备快速装雷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射多枚鱼雷,足够应对反潜和反舰作战等不同的海战任务。

水滴型的艇形可以减少阻力,降低摩擦声音,又用消音瓦和反声呐橡胶涂层包装艇体,吸收噪音。

为了降低噪音,它还改掉了传统的双轴、三轴螺旋桨,以单轴螺旋桨代替,桨叶也由六叶增为七叶,电动机轴速由每分500转降到250转。

这些静音措施使得“基洛”级潜艇,噪音大幅降低,有着“海底黑洞”的称号。

艰难谈判

90年代初,中国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中俄两国一系列的军备引进技术转让等工作。

1991年,中国海军派遣70余人的访问团,赴俄罗斯进行考察。

此时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几乎陷入停滞,整体情况让我国的考察团感到十分震惊。

圣彼得堡造船厂杂草丛生,车间破败不堪,甚至陷入了无法开工的窘境。

按理说,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双方各取所需,正是合作的大好机会。

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交易从1993年的首次谈判开始,就充满了曲折艰辛。

商业本质是平等互利的,而俄罗斯残存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很不适合这样的商业谈判。

俄罗斯摆出一副老大哥援助小弟的态度来谈生意,这是让中方代表无法接受的。

再加上俄罗斯人直截了当,喜欢直奔主题,中方代表则是习惯了委婉迂回的表达,双方在沟通和行事作风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误会和麻烦。

一开始,俄罗斯人极力向中国推销基洛级877型潜艇,但中方也希望能同时引进更为先进的636型潜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财政困难,所以海军一直没能装备上这款潜艇。

而现如今要是出口给中国,那么中国的海军将会比他们更早一步,装备上这款苏联自主研制的最先进的潜艇。

虽然说是俄罗斯人自己将636摆上货架的,但他们显然对此感到不满,因此态度一直有些敷衍。只提供了636潜艇一些总体概况数据,而将更细节的数据视为专利机密,不肯告知。

可是回归商业本质,双方若是想要各取所需平等互利,那么俄罗斯方面理应按照中方的要求,提供一份完整详尽的技术规格书。

当时的636型潜艇在俄罗斯尚未投入使用,还不能登艇参观。

中国海军代表团便提出,希望可以参观一下现役的877型潜艇。

可登艇参观一事被拖了很久。

俄罗斯人似乎有什么难以言说的缘由,一直没有安排这次参观。

好不容易被提上了日程,俄罗斯方面又提出了许多规矩,比如说只许两个人登艇、不许带翻译、不许讨论、不许提问等等。

出口军备与本国使用的相比,一般会有一些差距,在性能方面通常会有所保留,因此亲自登艇参观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尽管要求有些苛刻,但中方还是答应照办了。

而这一次参观,还真的发现了一个“差距”——鱼雷。

虽然是简单的参观,但中方的技术人员,却察觉到有一款与基洛级潜艇配套的新型号鱼雷存在,只不过俄方一直没有向中方介绍展示过。

中方自然是希望这款配套的鱼雷,也能一起加入销售清单。但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出售一款本国自主研制,却因缺乏资金而尚未投入使用的鱼雷,显然是个艰难的决定。

直到最后俄罗斯同意向中方出售鱼雷,也仍有俄方代表团中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无法接受,甚至与团长发生了争吵。

合同正式签署后的宴会上,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在敬酒时眼泛泪光,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心情多么复杂。

只是国家正在艰难的困境之中,军工企业几乎陷入停摆。

对当时的俄罗斯而言,大概没有什么比资金更为重要了。

曲折验收

1994年底,第一艘877型潜艇准备交付。

前往圣彼得堡负责验收转运工作的,是海军装备部舰艇部副部长耿广生。

耿广生

根据中国的验收标准,潜艇上的每个装备,都需要进行3-4个月的系泊测试。

测试潜艇的各项性能后,还要进行6个多月的航行测试。

验收过程虽然复杂繁琐,但是严格遵守详细的验收大纲,反倒可以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提高效率。

即便是中国自己研发的潜艇,国内负责制造的厂家在交付时,也是一个流程都不能少的。

但是,耿广生递交了中国的验收方案后,俄罗斯方面却表示了强烈反对。

因为之前印度海军也订购了“基洛”级潜艇,而验收时他们就只是简单进行了功能性测试,只要启动后能正常允许就算成功,后续也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而且他们对于“基洛”级潜艇的设计制造水平,是非常有自信的。这艘潜艇本身是为俄罗斯海军制造的,只不过是由于苏联解体后经济陷入窘境,俄罗斯才决定出售给中国。

所以既然已经通过了俄罗斯的验收,那么中国海军的二次验收就是多此一举了。

这些理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俄罗斯没有改掉“老大哥”的行事风格和态度。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医疗、工业等各个领域,都提供了很多援助。

包括中国潜艇的生产线,也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

甚至最早的海军潜艇部队,都是在苏军的舰队中接受的训练培养。

当时中国潜艇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远不如苏联,在役的主力潜艇基本都是苏联潜艇的仿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俄罗斯人对中方的验收流程感到不满抵触,似乎也是事出有因的。

毕竟在他们眼中,这就是小弟指点老大哥,学生验收老师了。

但无论是此前的采购谈判,还是如今的协商验收,中方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请求援助的姿态,而是作为这场交易中的甲方,来进行谈判交流的。

如果俄罗斯还一直以“老大哥”身份自居,那么这就不再是一场平等互利的交易了。

不过在耿广生也明白,这艘潜艇既然已经被俄罗斯军方验收过了,那么在品质上确实是有一定保证的。

因此中方没有必要因此与俄方僵持不下,也可以适当地简化计划,只专注于检查重点项目。

可是谈判仍然没有走出僵局,尽管中方已经选择让步,但俄罗斯方面仍然不能接受。

因为俄方只同意,中方进行像印度海军一样的功能性验收。

但中方一直坚持,要对设备性能是否符合规格进行测试。

双方为此僵持不下 ,几次谈判之后才终于选择各退一步,达成一致:对重要设备进行性能测试,而对一般设备只做功能性测试。

合作互利

好不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矛盾又随之而来了——俄方不同意中方进行航海试验。

因为如果中国派验收组的人员登舰,那么就会超过常规潜艇90人的最大载员。

可是航海试验,是验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相比系泊试验,长时间的航海试验,更能暴露一些潜在的问题。

因此不管俄方给出怎样的理由,中方也始终坚持,必须上舰进行测试验收。

最后中俄双方还是达成一致,只派出了国内几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上舰。

由于一般设备不能进行性能测试,所以中方的验收组还特意与圣彼得堡的造船厂联系,列出了性能测试项目,希望工厂能协助填写,确保测试结果合格。

没有想到是,造船厂的工人不仅十分配合,而且非常认真地按照表格来执行。

所以,虽然谈判结果只允许对重要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但验收组还是用这样的替代方案,尽力达到了验收大纲的标准。

首艘877型潜艇在交付给中国时,就已经完成了部分建造,所以没有办法执行建造过程中的验收。

但通过俄方提供的材料和探伤报告、记录等数据和文件来看,中方验收组一致承认俄罗斯的验收程序,是非常严格细致的。

测试结束后的数据显示,这艘877型潜艇所有的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规定标准。

耿广生认为俄方的工艺水平和质量,是非常出色的。

甚至感叹道:“俄罗斯潜艇的高质量在一个方面尤为显著:它们在出海前无需进行任何准备工作,就敢进行深潜。如果不是波罗的海的海水相对浅,它们甚至能够更深地潜水。”

尽管这一次的交易,从前期谈判到后续验收都没有那么的顺利,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中国不但引进了877型和636型潜艇,还有这些潜艇所需的配套装备以及新型鱼雷。

与此同时,最终所用金额也比预期低了十几个百分点。

中俄两国也真正实现了合作互利,因财政困难一度陷入荒废的圣彼得堡造船厂,因中国的采购重新振作,而中国也成为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装备基洛级636型潜艇的国家。

1994年12月,中国代表团在圣彼得堡签下了签收文件。

在交接仪式上,圣彼得堡市的一位领导激动地说:“感谢中国朋友,你们不仅救了一个造船厂,还救了半个圣彼得堡市。”

参考文献

[1]杜朝平.购进[基洛]级潜艇对中国海军的影响[J].舰载武器,2004,(03):34-37.

[1].水下奇兵——记中国潜艇的发展[J].中国地名,2007,(11):50-53.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133
评论列表
  • 2023-11-19 00:55

    潜艇航速7节?怪不得德国潜艇战会失败[捂脸哭]

  • 2023-11-19 06:47

    有头无尾的视频最好不要发[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 2023-11-19 01:52

    我们船厂就造过半潜驳船

  • 2023-11-19 06:38

    哦,原来潜艇也是外资的。

  • 2023-11-19 05:13

    基洛级潜艇是核动力?

  • 2023-11-19 06:22

    国外潜艇几乎都这么干,真是隔行如隔山

  • 2023-11-19 05:06

    美国对此潜艇不屑一顾

  • 2023-11-18 22:58

    兔这次的运输方式,基本上为常规潜艇在全球扩散打开了大门

  • 2023-11-19 04:27

    缺陷那么多真是太先进了

  • 2023-11-19 04:26

    一路潜艇太大了,不好开呀[点赞]

  • 2023-11-18 19:35

    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发展了才有话语权

  • 2023-11-19 06:20

    戒心对中国没用,拿回来就突破技术!

  • 2023-11-19 02:40

    这是买的哪一门的潜艇昂

  • 2023-11-19 05:06

    不错啊点赞支持一下吧[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 2023-11-18 22:06

    分成几节用船运回来再组装上。

  • 2023-11-19 00:16

    七节,你没有搞错吧……?以后整明白后再出来展示。[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 2023-11-19 01:59

    看到谁,笑到最后,狂望知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2023-11-19 05:47

    荷兰工程师提出减震方法,半潜船拖回。

  • 2023-11-18 23:40

    潜水艇,海底行,不绕国,不绕民,安全回国门,。

  • 2023-11-18 22:45

    这种合同不可能在签订时不提到如何交付

  • 2023-11-19 07:28

    核心技术,专利……这很正常唉

  • 2023-11-19 05:44

    完全可以开回来,在内部安装一部噪音发生器迷惑敌人,回来后在拆掉不就完事大吉了吗?[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3-11-19 01:45

    877浮航10节 潜航17节 636浮12 潜19

  • 2023-11-19 02:04

    荷兰还是靠谱啊,价格太良心了[捂脸哭][捂脸哭]

  • 2023-11-18 21:06

    荷兰还可以,这个单都可以接,美国也不干涉荷兰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