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把献出苏州城的太平军降将全部屠杀?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8-02 14:40:46

1863年,太平军将领郜永宽等人杀掉了谭绍光,献出苏州城投降。

郜永宽等人投降,是在与清军谈好条件,并且得到戈登发誓作保后才干的。

然而,李鸿章得了苏州城,却直接把这些降将全部杀掉了!

杀降不祥的道理,李鸿章难道不知道吗?

今天在苏州杀了降将,今后其他地方的太平军动摇分子在考虑投降的时候会更加犹豫,这个道理,李鸿章难道不知道吗?

朝廷已经下晓谕,“果能于城池未下之先诚信归顺者,无论其从贼之久暂,均一律准其投诚···”,李鸿章难道不知道吗?

洋人戈登指天发誓,为这些人作保,今天你直接砍了这些人,不但戈登必然与你翻脸,洋人对你李鸿章的态度也会变化,李鸿章难道不知道吗?

杀降,既是违背了朝廷的谕令,又影响了与“洋大人”的团结,更是不利于今后瓦解敌人工作的开展,其所承受的风险都是不小的。以李鸿章之明,不可能不晓得这些!

既然如此,李鸿章,为何还要杀掉这些人呢?

杀降过程

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和“常胜均”连下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处,11月,开始进攻苏州。

苏州城内的一些太平军将领,知太平军大势已去,遂有降意,开始与李鸿章部接触。

整个接触的过程,是比较清楚的。

1、11月28日,首轮谈判。

康王汪安均等人与戈登、程学启达成一致:在两军对垒时,关闭城门,把苏州主将谭绍光关于城门之外,解决掉谭后,苏州献城。

然而,次日(29日)凌晨2时,李秀成来到苏州,事情被迫推迟。

2、30日夜22时,再次接触。

这次谈判中,大清提出,要把李秀成和谭绍光一起生擒,以此为接受投降的条件。

有记载称:郜永宽等人表示不忍捉拿李秀成,只愿意生擒谭绍光,双方未达成一致。

其实,这样的记载可能臆断的成分比较大。

因为,太平军派去的代表是“天将”,级别和实力都不够,不可能当场答应清军的条件,最多只能把这些带回给郜永宽等领导,最早要次日才能将最终答复给大清。

而情况很快就又变化了!

3、12月1日凌晨3时,李秀成率1万人离开了苏州。

如此,郜永宽等人即便有心,也来不及控制李秀成了,生擒李秀成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4、12月2日-4日,最终谈判,敲定“合作条件”。

12月2日早晨,郜永宽等人亲自参与谈判,与程学启、戈登等人会面,敲定了“合作条件”。

戈登指天发誓,确保郜永宽等人在投降后的安全。

随后,双方商定了投降事宜的细节,约定到时以头裹白巾为标志。

3日早晨,郜永宽派人告诉程学启,称未参与谈判的诸王也同意投降,已经做好了投诚的准备,但谭绍光已经察觉他们的企图。

4日早晨,在明确了郜永宽等人已经做好了投诚准备后,清军内部进行讨论。戈登表示在生擒谭绍光后,要把谭绍光交给他来处理,并要求李鸿章“对于归降诸王务必宽大处理”,而李鸿章原则上同意,但强调:谭绍光,要死的!

于是,大清最后更改条件,将生擒谭绍光改为刺杀谭绍光!

条件达成,开始行动。

4日下午2点,“八王”在会议上刺杀了谭绍光,割其首级,请求清军入城。

5、12月5日。

5日晨,清军入城受降!(但只是程学启部等部队入城,大军仍然没有入城)

李鸿章见到谭绍光首级,起草《克复苏州折》。

当日,清军的入城部队与”八王“,一起解决了苏州城内不愿意投降的两广部队,并继续进行谈判。

一方面,他们敲定,于6日中午举行归降大典;另一方面,郜永宽等人要求程学启转告李鸿章,想要添立20营,并奏保总兵、副将官职,并于当夜全部剃发!

6、12月6日,杀降。

6日中午,投降的“八王”在去参加归降大典的途中,被设伏的士兵所杀!

随后,大队清军入城,开始清剿太平军。

“日过午,一声炮响,回起杀声,大兵汹涌而入,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

投降的太平军一部分被屠杀,一部分被遣散,只有少数人出城西走了。

事后,戈登大怒,要找李鸿章决斗,寻之未果后,叫嚣要李鸿章辞职,否则他就带他的部队再把苏州打下来,交还给太平军···

当然,那些,都是后话了···

这就是整个杀降事件的过程。

李鸿章为何要杀降,原因其实也正在其中!

恶劣影响与“多方盛赞”

杀降一事,带来的影响极为恶劣。

首先,这自然给今后的招降纳叛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后来,李秀成被俘后,在其《自述》中就说:是以至今为头子不敢投者,因此之举。

投降也要被杀,那人家当然不敢投降了。

同时,这也在外交上陷入被动。

前面说到,戈登大怒了!

然而,更严重的压力,不是来自戈登,而是来自英国政府。

英国在野自由党因此攻击保守党,要求英国政府“中止给帝国(清)事业的一切积极援助”。

英国公使也通知清政府,“除非得到他的命令”,戈登不得同李鸿章再有任何往来。

当时,“借师助剿”的合作达成,这一影响,对大清是极为不利的。

然而,奇怪的是,明明影响如此恶劣的事情,却得到了大清上下的“盛赞”。

朝廷表态:李鸿章所办并无不合···

曾国藩则称呼,“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既有如此之多恶劣影响,朝廷及曾国藩等人,却盛赞此行,这又是为何呢?

显然,李鸿章杀降的理由,被认为是恰当的,合理的。

过分解读的理由

后世对李鸿章杀降,给出的理由是很多的。

1、李鸿章厌恶反复无常之辈。

这种看法认为,郜永宽等人反复无常,为李鸿章所恶,遂杀之!

这话说得···

招降纳叛,不就是要招降那些动摇的人吗?难道是要招降意志坚定、誓死不降的人?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要招降纳叛了···

事实上,李鸿章此时重用的程学启等人,正是太平军降将。

因此,这个说法,显然是后人以情绪化地思维,把历史人物也情绪化了···

2、李鸿章打击戈登。

许多学者认为,李鸿章与戈登关系已经不和很久了,彼此存在着严重的竞争关系。

“八王”受戈登作保而归顺,将来必然也是戈登的人,对李鸿章不利。

这种观点还认为:约降一事,戈登功大,因此,李鸿章与之又有争功关系。

因此,李鸿章必欲除“八王”。

这种观点,还联系到当时海军的李泰国阿思本事件,认为此时英国正企图加强对大清海军、陆军的控制力,因此,李鸿章杀“八王”,也是抵制戈登对大清陆上的影响。

这种说法,有点“想多了”。

大英帝国确实要加强对大清的影响力,但是,他求的是财。

控制海关,控制海军,就够了。至于“常胜军”,本质上仍然是外援罢了。他是临时组建起来的,事罢则散,对大英帝国对大清的影响力只是一时的。

李鸿章是大清的官,戈登是英王的臣,二者之间又有多少功可争的呢?

认为李鸿章因为与戈登的关系而杀“八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12月5日,也就是入苏州后,戈登与李鸿章之间就常胜军伤病及退役军官赏赐问题发生了争执,戈登一度威胁要辞职···

然而,难道就因为戈登要求赏赐,李鸿章就要杀了“八王”吗?这个联系也有点脑洞太大呀···

3、程学启力主。

还有说法是,程学启力主杀“八王”。

这个说法,是有多方记载证明的,也是基本属实的。

但是,虽然李鸿章仰仗程学启,但李鸿章总还不至于单纯因为程学启的私下要求而行屠杀之事。

李鸿章认可程学启的说法, 关键还是因为····八王找死!

“八王”找死

杀“八王”后,李鸿章上《骈诛八降酋片》,阐明了其中原委。

李鸿章表示:苏州城内之敌,经察有20万众,精壮者不下十万!这些降将歃血为盟,誓同生死,仍然控制着苏州的四个城门,并仍然在城内据垒而守,仍然保持着防御姿态。同时,他们还继续招纳附近的其他太平军入城,并要求添营!

同时,这些人,还不断提出要求,不但提出要保留自己的军队,还要保留在苏州的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并索要官职。他们不要索要总兵、副将之职,甚至是指明了“何省”、“何任”···

要知道,大清的总兵名额总共才83名,许多立功多的湘军、淮军将领,也就是“记名”罢了,一上来就指明要某个具体职务,这显然是李鸿章所不可能答应的!

如我们前面介绍的,在投诚之前的接触中,双方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八王”解决掉谭绍光,献城,而大清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这样的条件,基本上符合招降的一般情况。你是被围后才投降,能保全安全,并适当给与一定的优待就不错了。今后要再富贵,就好好拼杀立功!

这个时候,人家程学启自己也才是一个总兵,你们刚刚投降,张口就要和人家程学启平起平坐,实在是狂妄自大!

显然,这样的人,李秀成驾驭不了,他李鸿章同样驾驭不了!

“臣思受降如受敌,必审查其强弱轻重能否驾驭”,显然,李鸿章得知的结论是:驾驭不了!

驾驭不了,就只有杀掉,别无他法!

因为,此时,李鸿章要么答应人家,要么···可能被人家干掉!

此时,苏州城内的太平军兵力,有20万之说,10万之说,也有2万说,3万说,差别很大。

但是,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此时,淮军大部队尚未入城!

因此,仍然掌握着多数城门,拥有多数兵力的太平军降军,直接对李鸿章构成了致命威胁!

说白了,他们此时不是在请求索要官职,而是借助时机来要挟李鸿章!

李鸿章能怎么办呢?

答应他们?

如果答应了他们,正如李鸿章所说,苏州仍然掌握在这些人手中,这些人将来既可能继续作乱,又可能自己长期霸占,甚至可能再与不远的李秀成配合···

果真如此,形势将十分危险,甚至比根本就不接受他们投降还要危险得多!

拒绝他们?

在苏州城内的李鸿章,甚至可能直接被八王解决掉!

控制他们?

苏州城内的敌人多,淮军大部在城外,控制他们?到时候谁控制住谁还不好说呢!

只有一条:杀!

先杀了降将,然后大军涌入,解决,或控制城内的太平军!

所谓不利影响,并不那么“不利”

那么,那么多的不利影响,李鸿章就不怕吗?

没有必要太害怕。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引发了外交风波,但是,“借师助剿”依然在稳定地进行,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天国的工作一点也没有耽误。

尽管杀降确实使一些太平军将领对投降有所犹豫,但总体上,太平军依然是土崩瓦解之势,仍然有大量的太平军将领投降。

不利吗?哪里不利了?

究其原因,在于苏州杀降,虽然影响不好,但并没有影响到相关事情的本质。

列强要“借师助剿”,本质是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

对他们来说,尽快解决掉太平天国,使他们在不平等条约中所获得的利益得以真正落实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这个本质不变,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天国的形势就不会变。

而对太平军中的动摇分子来说,此时,太平天国这艘船已经是必然要沉了,赶紧找生路是唯一的选择!

不降大清,你还有别的选择吗?

所以,苏州杀降事件,并不会让他们不再投降,反而是警告他们:收敛一点,不要索要太多!

不利吗?哪里不利了?

八王叛降,虽是背叛,但其实已经比大清更腐化堕落太平天国也并不是那么值得为之尽忠的,早日放下武器,也不必过多指责。

但是,身为降将,不知自忌,仍然贪得无厌,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杀降不祥。

李鸿章杀降,虽不仁,但客观来说,在当时情况下,为了尽快安定苏州,乃至整个东南,这么做,也是不该过分苛责的。

11 阅读:1699
评论列表
  • 2024-09-02 06:00

    孔子的信徒够残忍的

  • 2024-09-02 06:21

    李鸿章杀降,虽不仁,但客观来说,在当时情况下,为了尽快安定苏州,乃至整个东南,这么做,也是不该过分苛责的。……呵呵,鞑子又颠倒黑白了,好在前几年好像是渣打翻出了旧账本,李秀成克江南丝茶出口稳中有升,鞑清反攻断崖式下跌。

    灞桥伤别 回复:
    与南京大屠杀何异?
  • 2024-09-02 14:20

    苏州要是有20万将士,那八个人还会投降才怪呢!

  • 2024-09-04 15:55

    之前有太平军诈降的

    有人 回复:
    不但诈降,还搞死受降的李鸿章堂弟。
  • 2024-09-02 15:14

    杀主将就可以了,太平军普通士兵都是普通底层群众的普通人,不应该杀

  • 2024-09-11 23:50

    李二鬼子杀太平军降将时意气风发,在马关和日本人签约时怎么怂了?

  • 2024-09-11 12:02

    卖主求荣的东西有啥用

  • 2024-09-07 05:22

    杀的好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