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1日,春寒料峭,位于北京郊区的一处写作屋内突然传出了几声凄厉的惨叫,很多邻居听到了当时的声音,因为天色已晚,没有引起注意,也没有人考证声音的出处。
谁也不曾想到,这几声惨叫是王小波生命最后的呐喊,一颗当代文坛的巨星已经在此时告别了人间。
那天,王小波像往常一样去到写作屋里写作,晚饭后散步的时候还和邻居打招呼,但第二天就没见他下楼。
邻居们三五成群地聚在院子里议论晚上的惨叫声,直到11号下午才有人意识到小波可能出事了。
可那时,为时已晚。
人们蜂拥涌到小波的家中,推开门才发现,这个七尺男儿,佝偻着身躯,头顶着墙,已经离开了人间。
这是死神猝不及防的一场“偷袭”,因为王小波的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导致了他心脏发病时没有及时救治,才酿成了惨案。
可一切都晚了,王小波终于还是离开了这个“有趣”世界。
一、妻子李银河王小波的妻子是李银河,两人在1980年结婚,说起李银河,还要从两人的第一次相遇说起。
1973年21岁的王小波是北京牛街仪器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他平时除了工作,没什么正事,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小说,25岁那年,王小波创作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在朋友间流传甚广。
无意间,被当时在《光明日报》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李银河读到,因为作品写得很好,李银河就想见见这位才子作者。
于是,两人就约定了第一次见面,可刚一见面,李银河就被王小波“丑到了”!
“没想到这么丑,不但丑,还带着凶相!”
当时的王小波一副香肠嘴、蒜头鼻,头发半长不长泛着油光,李银河看不上也情有可原,不过王小波却对眼前的女子动心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王小波使出浑身解数追求李银河,终于把她追到了手,而李银河也被这个“有趣”的男人所折服。
二、当了作家太小众相识没几年,王小波和李银河就结婚了,婚后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王小波也随之去了米国留学,不过那时候的王小波还不是作家,留学回国以后也仅仅当了个大学老师。
要不是《黄金时代》在许倬云的推荐下,意外获得《联合报》文学大奖,并奖给了王小波25万台币奖金,王小波兴许也不会辞职当专职作家。
在意大利纪录片导演安德烈采访王小波的影像资料中,王小波聊到当作家这件事时说:“我觉得当作家养活不了自己,40岁的时候才觉得可以试试”。
于是,在妻子李银河的支持下,王小波正式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当作家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王小波的作品里有太多的性描写内容,虽然作品刚刚获奖,却没有出版社敢在内地发行。
很多编辑朋友都说,王小波的小说太露骨了,与时代“三观不合”,写的很好,但现在不好出版。
那几年人们刚刚从旧思想中走出,少有人能读懂王小波式的幽默和内涵,王小波兜兜转转好几年,也只能混迹于书摊,难登大雅之堂。
甚至因为自我定位太小众,无法得到主流作家圈的认可,王小波死后,都没有一个作家界的朋友来给王小波送行。
三、李银河为王小波做的一个决定“我的小说总是追问自己,一些事情的理解,是不是对的”——王小波
王小波的作品最出名的当属《黄金时代》,而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黄金时代》,连王小波自己都没有等到这本书真正被世人接受,就意外离世了。
他死的当天,妻子李银河正在剑桥访问,没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总觉得有些愧疚。于是自作主张,帮王小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跑遍了北京城各式各样的墓地,希望找一处真正适合安葬王小波的地点,可是多数墓制都略显呆板和无趣,一直也找不到合适的地点。
就在李银河最终要放弃的时候,一位朋友热心帮忙,才敲定了位于北京西北山麓下的一处刚开放没几年墓地——佛山陵园。
李银河在山上找了一块山石,山石通体赤红,犹如红色火焰般耀眼,非常符合王小波“独特别致”、“充满艺术气息”的艺术形象。
于是,李银河做主,花了6000块钱购置了这块墓地,一改往常安葬方式,李银河决定在山石上开凿破洞,把王小波的骨灰永久安置在了巨石内部,令其长眠于此。
时至今日,来到佛山陵园,顺着陵园右侧“新八区”小路上行,就会远远望见山顶上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着“王小波之墓”五个青色大字,而“波”字下方安放的就是王小波的骨灰。
四、王小波死后青山旷野,松涛如烟,谁也没有想到王小波之死会成为90年代的标志性文化事件,在他死后,媒体、文学、知识精英圈子炸开了锅,人们开始激烈交锋,围绕王小波的身份和文化定位开展研究。
估计连王小波自己都不曾想到,他第一次“光彩夺目”的亮相文坛,就成了自己的人生的谢幕。
很多人说他是性写作的先驱,也有人说他是浪漫诗人、自由主义代言人,但不管哪一个称号在王小波身上都成了前世的判词。
王小波之死,也为他的作品带来了空前绝后的关注度,特别是《时代三部曲》几经辗转由花城出版社面向全国大量出版,每天都会接到五湖四海各式各样的订书单和问询信,并迅速登上了图书排行榜榜首。
王小波死前和赵洁平(华夏出版社编辑,1994年首次批准发行《黄金时代》)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了3年都没卖完的《黄金时代》,也迅速被哄抢一空。
23年光阴飞逝,王小波已经成了人们的回忆,但他的作品却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关注度,甚至影响了很多名人大咖的一生。
《北青艺评》中有一句话说到,“众多读者的目光已经把王小波送进了民间文学史的深处”。
而知名主持人鲁豫说:“20年前的离世,王小波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凝固在那里,从他的文字当中,我们能够读到一个幽默的、才华横溢的、也是一个很深情的、很纯情的王小波”。
周国平说:”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还满口谐虐,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调侃中带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涵养,这正是我读他的作品的印象”。
而刘瑜、王朔、高晓松、刘心武、麦家等等作家名人,也都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给了王小波很高的评价。
如今,位于佛山陵园的王小波墓前,还时常有人特意前去瞻仰,以此纪念王小波短暂却值得铭记的一生。
或许,王小波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已经成了“文化界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