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李贤妃生下三位皇子一位公主,因无背景且谨慎小心免于殉葬

史海撷英 2024-09-24 11:13:49

贤妃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妃嫔封号之一,始于唐代,位于皇后之下,九嫔之上,相当于正一品。到了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认为后妃就应该守本分,封号不能稀奇古怪,像“贤、淑、庄、敬”这些字就很好。

这里插一句,老有人造谣朱棣的生母是碽妃。碽是什么意思?撞击声,拱形石或者拱形桥,和妇德有什么关系吗?这不是打朱元璋的脸么?

有了太祖皇帝的金口玉言,明朝历代皇帝宫中几乎都有贤妃。比如太祖李贤妃、成祖权贤妃,以及仁宗李贤妃。

太子东宫老班底

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李氏是何籍贯,其父何人,出生年月均不可考,大概率来说是北京附近州县之人。

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朱高炽次子朱瞻埈出生,其生母即李氏。自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在南京皇宫奉天殿登基后,朱棣已经做了一年半的皇帝,然而嫡长子朱高炽的身份却十分尴尬,因为他时至今日还只是燕世子。

朱高煦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面对朝廷大军的围剿,朱棣的对策是由他本人率领精锐出击,世子朱高炽则坚守北平城。然而朱家老二高阳王朱高煦在靖难中的表现,实在是过于耀眼。包括靖难第一公爵淇国公丘福在内的武勋,都倾向于让朱高煦做太子。

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朱棣才决定册立朱高炽为太子。说起来朱瞻埈算是他老爹的小福星,因为就在他出生前几天,朝廷派人召朱高炽去南京的使者刚刚抵达北京:“己巳,遣驸马都尉、永春侯王宁,隆平侯张信赍玺书,诏世子及郡王高煦赴京。”换句话说,李氏一来肯定出生于北京附近,二来给朱高炽带来了好运,这一点十分关键。

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新科太子随即开始折腾李氏,于永乐三年(1405年)三月有了自己的第四子朱瞻垠。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李氏生下太子第七子朱瞻墺。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时候,李氏又生下太子第七女真定公主。

行文至此,做一个总结。在永乐朝初年,李氏在太子身边非常得宠。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第三子朱瞻墉、第五子朱瞻墡都是太子妃张氏所生。而次子朱瞻埈、第四子朱瞻垠、第七子朱瞻墺均为李氏所生。这其中只有第六子朱瞻堈是由贞静顺妃张氏所生。

然而随着太子侧妃郭氏的加入,局面发生了变化。郭氏,凤阳人,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其父郭铭,原辽王府典宝。其母徐氏,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堂妹。郭家在靖难战争中站队建文帝朱允炆,自然把朱棣给得罪了。郭英死后虽然追封为营国公,谥威襄,但武定侯的爵位却就此停袭。为了自救,郭家把族中女子一个送给太子朱高炽,一个送给汉王朱高煦,只求家族能够东山再起。

朱高炽

郭侧妃果然不同凡响,毕竟出自世家大族,把骨子里的文艺胖青年朱高炽给迷得神魂颠倒。太子第八子朱瞻垲、第九子朱瞻垍、第十子朱瞻埏,都是郭侧妃所生。顺便再说一句,朱高炽总共也就十个儿子。

殉葬,又见殉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庙号太宗。当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仁宗。九月十五日,礼部制定了皇后、皇妃的册立仪注。流程上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皇后有皇后之宝,皇妃则只有金册:“惟皇后宫中赞受宝,女宫取宝,跪受皇后之右,立如之。皇妃宫中不赞受宝。皇后受宝,皇妃受册受毕,赞出圭、兴、四拜毕。内官持节由正门出,引礼导皇后、皇妃各送出宫门外。”

十月初八日,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太子少师、礼部尚书吕震出任正副使,持节册封李氏为贤妃。册文中称李贤妃“选嫔春宫,积有年税”,希望她能够“谦善顺敬”,辅佐皇后管理好后宫。

然而仁宗在位一年不到,就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突然暴崩,皇太子朱瞻基匆匆从南京赶回北京继位。张皇后身为后宫之主,按照惯例要组织妃嫔殉葬。

明初殉葬成风,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驾崩之时,整个后宫几乎全部殉葬。但是六月底的时候朝廷给朱高炽上了一个“仁宗”的庙号,这时候再把整个后宫殉葬似乎有些不大妥当。结果张皇后大手一挥,殉葬五人。

恭肃郭贵妃

五人名单很快出炉,分别为:郭贵妃、王淑妃、王丽妃、谭顺妃和黄充妃。从已知仁宗妃嫔数量来看,免于殉葬的有这么几位:李贤妃、张敬妃和赵惠妃。这一进一出,其中大有玄机。

李贤妃生育三子一女,她免于殉葬似乎理所当然。赵惠妃则育有仁宗次女庆都公主。而张敬妃虽无子嗣,但她是当朝太师、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太宗朝昭懿贵妃的侄女,靖难元勋河间忠武王张玉的孙女,身份极为贵重。

相比较而言,王淑妃、王丽妃、谭顺妃和黄充妃既无出身优势,又无子嗣傍身,她们不殉葬谁殉葬?但是既有子嗣,又是勋旧后裔的郭贵妃却难逃一死,后世普遍认为是张皇后出于永绝后患的考虑:“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又上未崩前之两月,曾封张氏为敬妃,为荣国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英国公辅之女,册文中赞美甚备,亦不从殉,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

朱瞻基

郭贵妃之殉葬应该让李贤妃大呼后怕。若非平日里她在宫中低调做人,只怕今日也难逃一劫。等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驾崩之后,李氏又目睹了一次殉葬悲剧。这一次的人数增加到了十人,活下来的只有皇后孙氏、前皇后胡氏、以及生育了宣宗次子朱祁钰的吴贤妃。

那么宫中该如何区别李氏和吴氏这两位贤妃呢?其实也很简单,李氏的标准称呼为“仁庙贤妃”,吴氏则是“宣庙贤妃”。

李贤妃身后事

在历经了太宗永乐朝、仁宗洪熙朝、宣宗宣德朝、英宗正统朝,以及景皇帝景泰朝后,李氏于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十六日薨逝。皇帝为这位庶祖母辍视朝三日,谥曰“恭靖”。从天顺元年(1457年)奉御韦良的上奏来看,朝廷为这位恭靖贤妃设置了坟户六户,算是对其身后事极为重视:“癸未,奉御韦良奏:‘臣奉命管领看坟六户看守仁庙恭靖贤妃坟茔。今增添恭懿惠妃、真静敬妃二坟,坟户数少。请于附近昌平、宛平二县佥拨四户看守为便。’从之。”

天顺六年(1462年)六月,淮王朱祁铨赴京朝觐,还曾特意前往亲祖母的坟园进行拜谒。朱祁铨是朱瞻墺嫡长子,自然是恭靖贤妃李氏的亲孙儿。甚至于到了二十多年后的明宪宗成化年间,李家后人还在吃恭靖贤妃留下的红利:“己亥,命锦衣卫故指挥佥事李谦子溏世袭。初谦父智为府军卫中所百户,以仁庙恭靖贤妃亲属升神策卫指挥佥事。谦卒,有旨李谦子溏既不系军功,令袭百户优给。至是溏祖母赵氏陈乞,且言皇亲承袭俱不以军功,故有是命。”

李智,府军卫中所百户,因为和李贤妃有亲属关系(很可能是兄妹或者姐弟),被恩封为神策卫指挥佥事。李智死后,其子李谦改封锦衣卫指挥佥事。而李溏作为第三代,原本只能降封为锦衣卫百户。

朱见深

但是李溏的祖母赵氏不甘寂寞,以李贤妃大嫂或者弟妹的身份跳出来“陈乞”,朝廷不免有些尴尬。再加上宪宗当年在宫中吃亏之时,不排除李贤妃这位庶曾祖母对他会有照拂之恩,于是顺水推舟给了李家一个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的名额。

朱高炽的太子东宫生涯前期,李氏地位几乎不在当时的太子妃张氏之下,毕竟前面七个儿子之中,这二位就生了六个。但是李氏好就好在她既没有背景,又足够低调,这才能在仁宗驾崩后逃脱殉葬,甚至活得比张氏还长。

正统七年(1442年)张氏病危,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奉旨赴京探望。这对于李贤妃来说算是个意外之喜,毕竟她也见到了分别十三年之久的小儿子朱瞻墺。那么李贤妃子女的结局如何呢?

朱瞻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郑王,宣德四年(1429年)之国陕西凤翔府,正统九年(1444年)改迁河南怀庆府。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薨逝,享年六十三岁,谥曰靖。

朱瞻垠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薨逝,年仅十七岁,追封为静乐王,谥庄献。仁宗即位后,追封为蕲王,谥曰献。

朱瞻墺

朱瞻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淮王,宣德四年(1429年)之国广东韶州府,宣德十年(1435年)改迁江西饶州府。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一月薨逝,享年三十八岁,谥曰靖。

真定公主宣德四年(1429年)下嫁济宁卫指挥佥事王佐之子王谊,景泰元年(1450年)十一月薨逝,享年三十八岁。

0 阅读:11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