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出现过很多次武大郎卖“炊饼”,例如第二十四回,郓哥和武大郎商量捉奸时,就曾说到:明朝便少做些炊饼出来卖,我自在巷口等你。这一回中,先后提到八次“炊饼”。
央视版水浒中,武大郎炊饼是馒头
有人说,这个炊饼是馒头,这种说法源于吕叔湘注解的《癸辛杂识》。
宋亡后,寄居在杭州的癸辛街的周密,因怀念故国,写下《癸辛杂识》,记载了许多杂事及爱国人士,书中曾提到“笼炊”一词。
赵温叔丞相……一日召对便殿,从容问之曰:“闻卿健啖,朕欲作点心相请,如何?”赵悚然起谢。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至六七,皆饮釂。继以金柈捧笼炊百枚,遂食其半。——《癸辛杂识·健啖》
《癸辛杂识》
吕叔湘先生在注解“笼炊”时,说过:即笼饼,又称蒸饼,宋仁宗名(赵)祯,语讹近蒸,故蒸饼改称炊饼,即今之馒头。
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说笼炊以前叫蒸饼,不过宋仁宗叫赵祯,古代得避讳皇帝的名字,所以改称炊饼了,也就是今天(吕叔湘先生是现代人)的馒头。
避讳的说法,宋代的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都说是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改蒸饼为炊饼。
宋仁宗赵祯
这种说法,很多人都认可,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也曾说过“馒头又称炊饼、蒸饼,还有些地方称之为馍馍。”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馒头,除江浙沪部分地区(比如上海),仍把包子管叫馒头外(没馅儿的叫白馒头),其余基本上都是实心的。
但是,炊饼真的是今天的馒头吗?先来看《水浒传》对炊饼的描述。
第二十三回,武松发现潘金莲异样时,曾劝武大郎每天晚出早归: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
央视水浒中的炊饼
这里说了是“扇笼炊饼”,扇笼是蒸笼,笼屉,说明这炊饼是在笼里蒸熟的,可以确认为蒸饼无疑。
后来,何九叔去给武大烧纸钱,说:“小人前日买了大郎一扇笼子母炊饼,不曾还得钱,特地把这陌纸来烧与大郎。”
这里说到武大郎卖的竟然还分子母炊饼,子母炊饼又是什么样的呢?是有大有小,还是大的里包着小的,又或者是大的上面有个小的?
新水浒中的何九叔
北宋初的郑文宝在《江南余载》中有云:“……按陆游《南唐书·杂艺列传》所载,尚有……子母馒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有子母馒头。
要说明的是,宋代的馒头是有馅儿的,和今天的包子一样,所以这里的子母馒头不会是大馒头里包小馒头(估计也没人这么傻),所以只会是一大一小的馒头。这个在《三遂平妖传》里可以证明(《三遂平妖传》的背景是宋代)。
《三遂平妖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瘸师便去怀中取出六文钱来,摊在盘中,道:哥哥!卖个炊饼与我娘吃!……任迁去蒸笼里取一个大、一个小递与瘸师。
《三遂平妖传》
《三遂平妖传》成书时间与《水浒传》大致一样,这里说的“炊饼”就是一大一小,据此可以推测,大为“母”,小为“子”,“子母炊饼”就是一大一小的蒸饼。
《三遂平妖传》还说了炊饼的软硬:左瘸师买了个炊饼说:“我娘八十岁,如何吃得炊饼?换个馒头与我。
前面说了宋代的馒头也是有馅儿的,这里看得出来,馒头比较软,包子嘛,都是发面。炊饼比较硬,可见应该是死面饼,若和今天的馒头一样,就会是蓬松的发面饼了。
以上可以推测,武大郎卖的炊饼,应该是死面饼,而不是像今天一样的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