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相传,远古时期,由于食物的缺乏,加上人们没有经验,所以经常因为误食一些植物而生病甚至中毒而死。
为此,炎帝,也就是神农决心尝遍天下植物,找出能够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他“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说他一天之内,中了72次毒,幸亏靠茶叶解了毒。
神农雕像
当时茶写作“荼”,直到唐代陆羽时,才写作茶,不过仍有“荼”字。
先秦时期,茶基本是做食物用的。《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茗荼而已”;《尔雅》在“苦荼”下注释曰:叶可炙做羹饮。
《诗经·谷风》中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神农本草经》中有云:茶色白可供药用,嫩苗可肖蔬菜。由此可见,茶不仅是菜,还是一种苦药。
到了汉朝,人们才发现,茶可以作为饮品,三国时期,茶甚至能够代替酒。据《三国志》记载,吴国最后一任皇帝孙皓,嗜酒如命,荒淫残暴,经常逼大臣喝酒。大臣韦昭因为不能饮酒,孙皓就让他“以茶代酒”。
孙皓
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饮茶风气很浓。不过,当时的茶和现在区别很大,准确的来说,茶不是喝的,而是吃的。
具体来说是这样:把茶叶和葱、姜、枣、橘皮、薄荷等很多东西放到一起煮。煮的时间很长,就想煮粥一样,最后,也确实煮成像粥一样的东西,然后饮用,这种茶被称作粥茶。北方人很看不起这种饮法,但为了照顾从南方归降来的人,正式的宴会上也会设粥茶招待。
到了唐朝时期,饮茶又变了。唐朝人喜欢把茶叶做成茶饼,然后晒干,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茶饼拿出来,弄一点放到茶碾子里碾碎。煮的时候,要用盐、薄荷、橘皮、红枣等调味,主要是去掉茶的苦味,最后才能喝。
茶碾子
当时,对饮茶非常讲究,煮茶用什么器具,用什么水煮,煮茶的方式,甚至连喝茶的环境和茶叶质量都有讲究,这些在《茶经》中都有说明。
《茶经》是陆羽所写,凭借着他对茶的研究,后人奉他为“茶圣”。
陆羽雕像
饮茶,在唐朝兴起,到宋朝盛行。随着茶的种类增多和煮茶的讲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原味茶,调味料越来越少,终于没有。宋徽宗还常用茶宴招待大臣,并且是亲自下手煎茶。
到元朝时期,人们饮茶就与今天一样了,当时茶的地位很高,搞农业的王桢甚至说“茶,灵草也,王公贵人和下层小民都喜欢喝”,总之一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在元朝时就已经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