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上半年的冰与火

子木说房 2023-09-22 06:21:05

文/子木

1、央行再提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2、多地深挖公积金贷款额度

3、住建部提出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

以上就是6月底楼市政策总结。

网上有人笑谈,大政策没等到,等来两个大逼兜,大家都盼望着让房子给自己养老,结果闹半天还得给房子养老……

脑袋嗡嗡响。

空军趁势以上海学区房大跌为由,以人口、经济、城镇化形势为理,称房地产旦夕之间,但凡是有房子的人,这段时间,悲空到了极致。

很多人后台留言问我怎么看。我的回答是: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我说过很多遍了,万物皆有周期,现在正是低谷期,就看能不能熬住,如果你的资产属性没问题,就要忍到下一个景气周期,不然割肉了是真的亏。

站在逻辑角度讲,只要你所在的城市不错,经济和人口都能跟得上,房价迟早会涨回来,跑赢银行理财和通胀绝对没有问题。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我见过比现在更绝望的处境。

08年金融危机全国楼市尽斩,尤其深圳断供者众,很多人走上天台;2014年横盘大周期尾声,房子都没人要,中介行业陷入瘫痪,开发商含泪离场。但也见证了2009年、2015年后房价的重蹈覆辙。

牛熊交替间,数万亿资金蒸发,但每次重新回到轨道,并不是所谓的房地产指标还有潜力,而是货币+经济下,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心气,以及年轻人想要过更好生活,升腾的愿望。

最近我发现唱空舆论的文章流量非常大,骂得越狠流量越大,下面是清一色多维度讨伐房地产的声音。

这其实是房地产需求的真实表现:

骂的越狠,说明想买房的人越多。当市场上再没有人骂房地产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灾难,说明这个市场真的完蛋了。

就像日本泡沫破裂的前十年,年轻人对房地产的话题提不起半点兴趣,没有任何购房的欲望。

然而日本真的没有需求吗?

低欲望、老龄化、不生育、房地产税等等名词压在头上几十年,但在房价崩盘,阴跌数十年的现在,却又重回上涨通道。

数据显示,东京都23区的新建公寓平均每户价格差不多到了1.15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570万),比去年同期上涨47.9%,房价涨破30年新高,再一次站在了1990年资产泡沫时期的最高点。

为什么东京能出现房价稳步上涨?

这是因为日本人数持续下滑,但东京人口,却连续71年保持正增长,目前东京市内人口1300多万,而带动的周边卫星城加起来,总共有3670万人口。

人口足够,资源高度集中,住房需求出现缺口,这时候只需要经济回暖,便会马上反应到房价层面。

所有地方都是这样的逻辑,一开始,房子是稀缺品,慢慢的,房子不再稀缺,好房子以及背后的资源变成了稀缺品。

无论是数亿年前的原始森林,还是当下的水泥森林,任何时候资源都不会被平均化,甚至在一个城市的不同板块都会出现不均等的趋势,这意味着:

稀缺的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过去我们一直拿城镇化率说事,这是业内评价房地产趋势的一个核心指标,认为城镇化结束,房地产结束,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指标:

住房自有率。

研究东京你会发现,在几十年前城镇化已经接近天花板。但问题是,东京的住房自有率仅有54%。

而对于国内来讲,虽然全国平均住房自有率是72%,但接近50%左右为共有产权、老公房、自建房等非商品住宅,商品住宅占比不足三成。

一二线城市更低,住房自有率大概在60%左右,约五成家庭居住面积不及全国均值。深圳更离谱,住房自有率是23%,有77%的人租房住。

所以还是那句话,分化趋势下,一些城市需求依旧旺盛,想住好房子的需求更旺盛,今年全国挂牌量飙升,但大都是在抛售20年前的产物,从而达到升级置换。

其实当你被悲观情绪笼罩的时候,作为春江水暖里的“鸭”,早已对此下赌预期。

刚刚结束的上半年,北京,触顶+溢价成交成为主旋律;在厦门,144家房企竞拍3宗地块,其中88家房企抢一宗地,创下参拍企业数量新高;在杭州,地块触顶成交率一度高达80%,民企拿地金额占比超六成。

上海、杭州、成都、合肥多宗地块拍卖至地价上限。截至目前,22个重点城市土拍平均溢价率为8.5%,较去年同期提升4.0个百分点。

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风向标。

经过冷市出清+三道红线,被剥了好几层皮的开发商们,今年大概率明白拿地失误,殃及根本。但如此积极的布局,恰恰也在表达他们对后市的看多预期。

当然这种看多依然建立在分化的基础上,从土拍可以看出:

去化周期短,高溢价成交;大库存板块,底价成交。

分化5年前是新词,现在是老词,新老交替之间,其实就是房地产趋势的必然总和。

上半年我们看到了调控端的努力。

首付比例、贷款利率大幅下调,创造历史;超20城加码放松住房限购限售;公积金额度持续上调……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存在最后的一丝坚韧——房住不炒。

所以在最近的央行报告中,再次强调,稳住楼市,支持刚需、改善型住房。

但经过几十年的调教,市场购房者几乎习惯了非涨即跌的意识形态,市场再无纯粹的刚需和改善,只有投资型刚需和改善。

所以我认为最后的坚韧也会成为“消失的它”,最终被迫于第三季度出台政策,对一二线城市做出深度的解绑。

这是因为如果第三季度,再不冲经济,稳住上游钢铁、建材、化工、机械、银行,下游装修、家居、家电、物业等百余行业,7000多万就业的话,今年的目标是很难完成的。

从历史角度讲,每年的GDP增速目标只有超预期与完成,没有完不成一说,否则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断崖性的风险。

当然目前居民部门债务较高,大环境不好,赚钱也不容易了,继续大额消费支出、纯粹靠拉动房地产投资购买力,不太实际也不可持续。

最好的做法就拉动地产的同时,修复居民部门的“表”,拉高整体的经济预期。

关于这个话题最近市场讨论很多。

目前已经证实,通过“央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这条链路已经失效,原因在于企业要么截胡,要么借钱存钱而不选择扩张,居民根本分不到蛋糕。

唯一的方法就是跨过中间环节,直接增收降债。

过去专家们都笑话美国那一套,直升机撒钱,结果发现这才是最公平有效的,直接用补贴的形式,输血生育、医疗、上学、养老,甚至是发钱,提高购买力。

而降债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月供的稀释。

最近我发现北上广深对精英贷的严查又放松了,这是一个信号,因为用低息贷置换高息贷,既可以防风险,又可以直接降低负债压力,直接利好于楼市的稳态。

货币只有流动才能产生价值,不流动就是一张纸而已。

而我呼吁了很久的存量房贷利率,是否在路上还未可知,因为其牵扯着商业银行的利益。

对于银行来说,咬住的肉很难再放开,除非有人以猛烈敲打之,这个人愿不愿意或者舍不舍得,还是另一种说法。

最后想说的是,谁都不能看透历史的水晶球,但鹤总去年再三强调,房地产是国民支柱,未来三十年依然是主唱调,只不过是主角与配角、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尤其今年预期坐了过山车,导致很多城市超跌回到2018年,有的甚至跌回2015年。

资产价格回归正位的同时,无下限刷低持有成本,大家是否思考过,未来利率低一倍,货币大爆发,除房地产外其他的稳妥投资路径尚未形成。那时候该怎么办?

事实上,现在全国存款账户里还躺着130万亿现金,赌徒还未下桌,只要等到经济扭转的信号,或者大利好政策出台,这些人依然会蜂拥入场,抢抄资产。

每到情绪跌到谷底,一定会有人扛不住心里预期,会将优质资产割肉甩卖,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笋盘。

真正的高手,已经开始像猎犬一样闻嗅机会,斩价加仓,对于他们来说,人们越恐慌他们越兴奋,房子并非房子,而是财富的筹码。

资产价格足够低就是价值。

这篇文章并不是告诉大家要去抄底要去买房,没有庄家的能力以及猎狗的嗅觉,不要轻易下场参与角逐,也很难赚到楼市这份钱。

而是想告诉大家,只要“房子与资源绑定”的根本逻辑不变,放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几年并算不了什么,稳住心态,在下一波潮水来临之前,不贱卖自己的资产就行。

全文完,如有所获,右下角点个在看。

0 阅读:0

子木说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