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按照之前在雅尔塔达成的协议,苏联正式对还在顽抗的日本发动了战争。一周后,苏联军队在朝鲜东部的清津一带成功登陆,这一行动让日军大为震惊。与此同时,美国之前投下的原子弹以及我国无数英雄的英勇抗争,使得长期嚣张的日本最终不得不屈服,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二战虽然接近尾声,但战火并未彻底熄灭,尤其是在朝鲜半岛,这里成为了苏联和美国争夺的焦点,局势依然紧张。
美国和苏联商量好了,按照北纬38度线来分配对日本占领区的接管区域。这条线以北的地方归苏联军队负责,而线以南的片区则由美国军队来接管。按照开罗会议的决定,苏联和美国在朝鲜的军队应该帮助朝鲜南北双方尽快成立一个临时政权。不过,美国和苏联在几个关键事项上一直没能谈拢。三年时间一晃而过,朝鲜半岛被三八线一分为二。南边建起了大韩民国,北边则诞生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国家体制完全不同。关于统一问题,两边争得越来越凶,眼看就要打起来,谁都想把对方纳入自己的版图。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向南方发动进攻,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从而引发了朝鲜战争。一开打,韩国军队就扛不住了,接连败退。美国一看这情况,担心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不保,赶紧派兵介入,帮着韩国一起对付朝鲜。
美国不光是想着帮韩国一把,更是想借这个机会给刚成立的新中国一个下马威。就在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毛主席毫不退缩,果断拍板:出兵朝鲜,保卫祖国。新中国面临的这场战斗,必须取得胜利,绝不允许失败。众多年轻战士听从国家召唤,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也在其中。他在前往朝鲜之前,是否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会为国捐躯?毛岸英是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的大儿子,192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他从小就和父母一起东奔西走,因为父母始终在为实现理想、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奋斗。杨开慧被地方军阀抓捕时,毛岸英也和她一起关进了监狱。后来毛岸英被救了出来,可杨开慧却永远留在了那座冰冷的牢房里。
小时候,毛岸英跟着外婆到了上海,把他交给了毛泽民照顾,之后又被送进了地下党办的大同幼稚园。由于顾顺章叛变导致党组织受损,幼儿园的孩子们不得不紧急撤离。毛岸英兄弟俩被牧师董健吾收留在家中。后来党的经济支持停止,董健吾的妻子对毛岸英兄弟态度恶劣,两人一度流落街头,过着漂泊的日子。之后,董健吾找到了那对兄弟,并联系了地下党组织。他请东北将领李杜帮忙,把兄弟俩送到了欧洲。后来,他们又被送到了莫斯科的国际儿童院。
毛岸英在苏联读书时特别用功,苏联打卫国战争那会儿,他也跟着上了前线,学到了不少现代打仗的本事。之后他又去军校继续学习,等到毕业时,已经当上了中尉。1946年1月,毛岸英申请返回祖国,斯大林在他离开前特意会见他,并赠予他一把手枪。然而,无人预料到,这把枪后来竟成了确认他身份的关键证据。毛主席回国时身体不适,仍亲自到机场接他。父子俩共处了两天,随后毛岸英被派去机关食堂用餐,并安排他学习务农,接受劳动教育。毛岸英始终勤奋踏实,他从不以身份自居。新中国刚成立,他就主动申请到一线去历练。可惜抗美援朝的爆发,让他原本计划在工厂坚持干满十年的想法落了空。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民众发出号召,呼吁大家紧密团结,共同应对美帝国主义的各种挑衅行为,坚决予以反击。毛主席一声令下,全国掀起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国的热潮。大批解放军战士踊跃报名参战,毛岸英也毅然加入了这支英勇的队伍。作为领袖之子,毛岸英始终将自己视为祖国的一份子。当战火燃起之时,他毫不犹豫地向父亲毛泽东提出了奔赴战场的请求。战火无情,总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谁都不愿看到自家孩子奔赴前线。但从一国之首的立场出发,必须把百姓和整个国家的安危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毛主席认为毛岸英既经历过现代战争,又精通俄语,在战场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批准了儿子的申请,安排他跟随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前往前线。彭德怀曾经这样评价毛岸英,说他是志愿军中最早主动报名的战士。毛岸英和刘思齐新婚不久,却马上要分开。他并没有告诉妻子自己要去朝鲜打仗,只是简单地说要去一个偏远的地方,那里通讯不便。然而在分别之际,他交代的三件事显得格外特别,尤其是对刘思齐的叮嘱,仿佛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回不来了。
他首先叮嘱刘思齐,不管碰到什么难题,都要咬牙把书念完。其次,他叮嘱刘思齐每周六都要到中南海探望毛主席。第三个请求,他期盼刘思齐能多关心照顾弟弟毛岸青。刘思齐当时听到这三句话没太在意,直到两年后才真正理解了丈夫的用心,而那时毛岸英早已英勇捐躯。毛岸英的这番话,未必是他预料到自己会战死沙场,只是他深知战争难免会有伤亡。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早已下定决心,随时准备献出生命。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新婚之际,特意向妻子留下这样的嘱托。1950年11月25日早上,毛岸英在朝鲜大榆洞的志愿军指挥所里忙碌着。突然间,四架美国军机对大榆洞发动了空袭,投下了近百枚燃烧弹,整个区域被火海吞没。爆炸声震天动地,作战室瞬间陷入一片烈焰之中。毛岸英和高瑞欣没能及时躲进防空洞,不幸被大火吞噬,英勇献出了生命。
敌机飞走后,毛岸英的遗体已经面目全非,只有他随身携带的东西能证明他是谁。得知毛岸英不幸遇难的消息,彭德怀心情沉重,久久难以平静。他强忍悲痛,花费一个多钟头,才勉强拟好一份简短的报告,向中央军委汇报这一噩耗。周总理收到电报后,马上找刘少奇和朱德商量。考虑到毛主席当时正全神贯注地指挥第二次战役,三人决定暂时不把这件事告诉主席。几个月过去,战局逐渐转好,周总理这才把那份简短的电报递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低头凝视良久,当他再次抬头时,只见他面色发白,眼中噙满泪水。
那可是他心尖上的宝贝儿子!毛主席心里明白,现在不是难过的时候。他更清楚,在战场上,像毛岸英这样献出生命的战士太多了,他们也是父母疼爱的儿女。于是,他跟身边的人讲:战争难免会有伤亡,志愿军将士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离去是值得尊敬的。岸英只是个普通的士兵,别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就特别看待。毛岸英始终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子感到骄傲,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要求格外严格。他经常在日记中反思:我这个主席的儿子,当得够格吗?
毛岸英出发去朝鲜之前,也曾向毛主席提出过这个疑问。毛主席告诉他,等他从朝鲜平安归来,自己会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他始终没能得到回应。多年之后,刘思齐再次向毛主席提起了毛岸英牺牲的事。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他是我的自豪,表现相当出色。毛岸英不仅是毛主席引以为豪的儿子,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事迹和精神,早已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投身抗美援朝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牺牲,不仅彰显了革命烈士的崇高品格,更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毛岸英的光辉形象,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毛岸英的英名,将永远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主要文献来源包括《朝鲜战争》、《国家记忆》以及《见证毛岸英》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