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国家铁道部部长,却因一件事引咎辞职,晚年位居副国级

安琪小世界 2025-02-21 04:22:55

1988年1月24日,一列自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在贵昆铁路邓家村路段突然脱轨,巨大的冲击力让车厢倾覆在崎岖的山地间,现场一片狼藉。

这起重大铁路翻车事故震惊全国,短短几个小时内,媒体已开始滚动报道,而高层的紧急电话从未停下。88人不幸遇难,62人重伤,交通中断超过40个小时。

事故后,中外舆论哗然,而丁关根的一个决定更是让所有人震惊——他向中央提交辞职报告。这位以改革和担当著称的部长为何选择辞职?

从基层磨砺开始

1946年,丁关根带着一颗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忱之心,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

彼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但作为一个资源匮乏、交通落后的农业大国,铁路、航运等交通基建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

丁关根看重这一点,因此非常用功。

在校期间,运输管理系的课程涵盖了运输规划、线路设计、货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知识面庞杂且超前。

这些内容在丁关根看来并非枯燥,相反,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后还跑去图书馆翻阅更多资料。

1951年,丁关根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交通部录用,成为了一名普通实习生。

从交通部到铁道部,从运输局的技术员到货运局的工程师,丁关根始终在第一线工作。

这些年,他参与了多条铁路干线以及运输方案的优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56年,丁关根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横贯成都与昆明的铁路干线,以打通大西南交通命脉。

这条铁路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整条线路需穿越横断山脉,地形崎岖不平,沿线不仅有落石、泥浆,还有面积广大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复杂无比。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经济条件有限,工程屡次因经费问题和技术难点被迫中断。

面对这一局势,丁关根主动向组织递交申请,要求加入项目组。

他的理由很简单:“国家需要这条线路,既然有人要去,我愿意担起这份责任。”他被分配到前期勘测组,工作内容是实地测量沿线地形,评估线路可行性并制定初步图纸。

丁关根和勘测队员们整天在大山深处跋涉,为了一段几公里线路的选址,他们可能需要一连数日徒步穿越未开发的原始地带。

大雨时,泥泞的山路让人寸步难行;烈日下,又难以找到遮阳的地方歇息。

食物更是稀缺,每人每天只能携带少量炒面和冷水,以减轻负担。

经过无数次反复推敲,丁关根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拿出了合理的线路设计方案。

1962年,成昆铁路项目终于重新启动,初期线路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成昆铁路的开工建设被誉为中国交通史上一座里程碑,而丁关根的努力也成为了这一奇迹背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吕正操身边成长

成昆铁路初步勘测完成后,丁关根的能力开始被更多人注意到。

1962年,他被任命为吕正操部长的秘书,时年43岁的吕正操是一名传奇人物,从早年的抗战将领到国家交通建设的核心领导者。

担任秘书的工作并不轻松。

丁关根每天需协助吕正操处理大量事务,铁路规划会议记录、政策草案的整理,乃至对各种工程审核文件的预览,他统统抓得一丝不苟。

面对铁道事业的复杂性,吕正操给予了丁关根充分的指导。

在吕正操身边的几年,丁关根深刻体会到了铁路建设的战略性和系统性。

吕正操不仅带给他技术上的启发,还身体力行地教会了他如何在复杂局势下统筹大局。

作为秘书,丁关根通过无数次会议和调研耳濡目染,也通过草拟文件、处理事务培养了全局思维。

1969年,特殊运动席卷全国,丁关根也无法置身事外。

因受到某些不公正的批评与冲击,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迫使他离开了钟爱的技术岗位,暂且搁置了为国家交通事业奋斗的初心。

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异常艰苦,丁关根和其他被下放的干部一样,需要每日参与繁重的体力劳作。

种地、砍柴、修水利……这段经历让一向与图纸和数据为伴的丁关根有些措手不及。身体的疲惫未能击垮他的意志。

他坚持利用劳作间隙,继续思考铁路规划的问题。一块平整的土地、一根粗糙的树枝,便成了他进行演算和构图的工具。耳边可能是铁锹翻地的声音,但丁关根脑海中依然构建着各式铁路网的走向。

1972年1月,随着形势的变化,丁关根重新被任命为铁道部外事局的工程师。这个岗位重回了他熟悉的轨道,让他可以再次投身于铁路建设的具体业务。

复出后,他迅速以专业能力和敬业态度赢得了铁道部高层的认可。

铁道部长时期的改革

1985年,丁关根出任铁道部长。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特别是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大动脉”,既要满足快速增长的物资运输需求,又要提升客运能力以应对流动人口的增加。

长期以来,中国铁路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运能不足、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问题,甚至部分干线由于超负荷运转频频陷入“瓶颈”。

丁关根深知,铁路改革和扩建迫在眉睫,目标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

他提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三线建设”:北部的“大秦铁路”,中部的“华东铁路”,南部的“衡广铁路”。

丁关根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概括了这项战略:“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

北线的大秦铁路是承载中国煤炭运输的重中之重,建设的关键在于大规模运输,同时降低长距离运输成本;南部的衡广铁路则意在增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间的通道,提升货物和旅客运输的便捷性;而中部华东铁路的优化,将进一步加速东中部工业与农业物资的流通。

在推动这些重点项目的过程中,丁关根并没有停留在纸面规划上,而是亲自深入一线监工。

以衡广铁路为例,这条线路途经湘南和粤北多山地带,自然条件复杂且工程难度极大。

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丁关根几次亲赴工地考察。

在推进现代化铁路建设的同时,丁关根还积极改革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推出了“以路建路”的经济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将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利益与铁路建设挂钩,通过“收益反哺”的方式促进铁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丁关根在技术革新上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

他鼓励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加强本土技术团队的研发能力。

例如,他在衡广铁路推广了进口大功率电力机车,并推动电气化铁路覆盖范围的扩大。

正是这些技术突破的积累,为日后中国铁路的快速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事故与辞职

1988年1月24日,由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在贵昆铁路邓家村路段发生了严重翻车事故。

这是一起罕见的铁路重大事故,造成88人死亡、62人重伤,铁路运输中断超过40小时。

作为铁道部长,丁关根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他没有选择留在办公室指挥,而是亲自前往事发地指挥救援。

当他抵达现场时,映入眼帘的是惨烈的景象:一列脱轨的车厢侧翻在崎岖的山间地带,车体变形严重,部分区域还冒着轻烟。

铁路沿线的医务人员和救援队正在紧张地运送受伤乘客,尽管大批志愿者和地方力量也已加入,但救援压力巨大。

丁关根走进受损最严重的路段,与前线指挥人员商议救援计划。他强调要先救人、再排障,并立刻调配更多医疗和设备资源紧急驰援。

在事故处理中,丁关根保持冷静,却无法掩饰自身的内疚和责任感。

事后,他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全面调查事故原因。

根据调查,这起事故的成因十分复杂,包括贵昆铁路部分路段的线路老化、日常维护不足,以及动态管理上的多个漏洞。

尽管贵昆铁路当时已经超负荷运载多年,相关基础设施急需升级,但他仍认为管理上的失误不可推卸。作为铁路系统的最高负责人,丁关根承担了全部责任。

1988年3月,丁关根怀着深深的自责向中央递交了辞呈。

他在报告中写道:“我在铁路工作多年,对人民安全交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故发生,痛心之余,深感惭愧。”

他的辞职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不少同事对他的离开感到惋惜。

一些人认为事故责任是多方面的,不应完全由丁关根承担,但他坚定认为自己理应站在最前端为此负责。

重新为国出力

1989年,丁关根在经历人生低谷后再次迎来新的转机。

他被重新召回工作岗位,履新中央统战部部长这一重要职务,同时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这一时期,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与经济改革相互交织,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丁关根迅速投入到了全新的角色中,他以其长期在铁道系统积累的务实作风,深入地方调研社会问题,并多次参与研究如何通过统战力量团结社会各界,为改革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经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推荐,丁关根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此步入国家副国级领导人的行列。

在这一新岗位上,他的职责涵盖更宏观的经济决策与全局性的统筹工作。

他所涉足的领域从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延伸至资源分配、区域经济动态调整等,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进入2000年代后,随着年岁的增长,丁关根逐渐退出了一线领导岗位,但他对国家事务依然关注。

他时常与老同事和学术界人士交流有关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的想法。

2012年7月22日,这位一生致力于国家发展的老干部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参考资料:[1]曹伟.丁关根:从铁路技术工人到中宣部部长[J].小康,2012(8):34-37

0 阅读:21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