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阐释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反映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与评价的议论性文章。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选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选题”宜小,“评论”贵透。
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细读作品,先置身于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地评价作品。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先“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再“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最后“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准确判断。
二、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作文学短评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阐释自己的看法。写作时,首先要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写好文学短评,除了须注意议论文的写作要素之外,关键是要选好评论角度,评价视角要新颖独特,并且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例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一联,既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心思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意蕴,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无尽的哀愁。
三、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有些同学在写作文学短评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与“议”的关系。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一般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或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以小见大,深入挖掘,这样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片段示例
片段一:白居易写音乐,不仅善于用美好的声音来形容:珠玉之声,莺鸟之语,花底之泉之类,均是如此,白居易的突破在于,第一,从“冷涩”这样看来不美的声音中发现了诗意,当然又是为主人公和诗人的感情特点找到了共同载体;第二,从“凝绝不通”的旋律中断中发现了音乐美。这是声音渐渐停息的境界。从音乐来说是停顿,是音符的空白,但并不是情绪的空档,相反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是外部世界的声音的渐细渐微,同时又是主体心理的凝神专注。——孙绍振《〈琵琶行〉:长调中的停顿之美》
赏析 孙绍振评论《琵琶行》选取了一个小巧且新颖的角度——停顿之美。常规评论中,《琵琶行》的精彩之处无非就是音乐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表现的是音乐的连贯性之美。孙绍振细腻地读出了另一种停顿之美,一种既无声音,又无图画,恰恰又超越了旋律的抑扬顿挫的美。
片段二:《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赏析文本对叠词的分析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论证也很有条理性和逻辑感。另外,论证方式多样,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使得论述由浅入深,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训练实践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请选择一首你熟悉的古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佳作展示
琵琶动人在何处一个是天涯歌女,一个是落魄文人,是怎样的一则故事,能够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产生?又是怎样一曲琵琶,能够让“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且听我慢慢为大家“弹奏”一曲《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主曲之前,如此轻描淡写,已然让琵琶女之高超技艺现形。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时,琵琶声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这些具体的、可感的、动态的喻体中呈现出来,让不能亲耳倾听的读者也能揣测琵琶声之一二。酣畅淋漓的弹奏之后,亦有凝滞而顿挫的乐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且看“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其“间关”“幽咽”都在琵琶弦上弹出,以声摹声,听众一会儿置身花林,一会儿身临冰流,如此跳跃的意象也让音符得以在听众心弦上跳动。此刻或许你万千心事涌上心头,亦飘至弦上,正与你沉浸在千思万绪中一样,琵琶声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何种幽愁?又是何种暗恨?撩拨的琴弦是否能完全传达琵琶女的情感?待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之后,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的“悄无言”也是无声胜有声,所有能够听闻到琵琶声的船只都被这音乐感染了,就连那轮月亮也静默地照射在秋江之上。琵琶有魂,弦有灵,皆为弹奏者所赋予;琵琶有情,弦有思,全是听琴人所附着。一曲琵琶终了,却弹不尽琵琶女的幽怨。琵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悄无言”之后,琵琶女的身世水到渠成抖落出来,这样起伏的人生何尝不像这起伏的音乐?又何尝不照射出诗人宦海的沉浮?或许,在这样详细描摹的琵琶声背后,诗人是让我们侧耳倾听、驻足沉思,去体察静坐听琴的他是如何随音乐而喜怒哀乐,是如何“如听仙乐耳暂明”,又是怎样“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动人在何处?在用心弹奏和用心倾听处,在共情彼此人生起伏的心灵沟通处。赏析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论证有力。文章从多样的比喻、跳跃的意象和环境的衬托等多方面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读者体察到了贯穿其中的琵琶女及诗人的情感。另外,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反问,使得观点愈发突出;几处合理想象,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感知这曲琵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