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课文里,有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把课文的作者都标注在左下角,这充分展示了教材对作者权益的尊重,同时也便于读者能够根据作者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与写作技巧。
不过,也有漏网之鱼。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仍有8篇课文没有标明作者。
这其中就有两篇经典的课文,这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与《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两篇课文很有意思,犹如双胞胎,形影不离,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都是放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学期的教科书中,置于同一教学板块。
但是这两篇文章,从出现的时候起,就没人知道作者。
目前的教科书中,按照整个教材的编写体例,必须把作者姓名署在课文的下面,但这两篇课文的作者署名情况,却有一点怪异,在题注中,仅注明了选自之前出版的教科书。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的下面,有着如下的注明: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课文下面,则注明如下: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6册》。
注意一下,这两篇课文引述的源头教材是不是一样的?
不一样。《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标注下,多了三个字“全日制”。
这意味着什么?
教材的版本太过复杂,如果没有一点耐心,真的分不清这些教材的版本差异情况。现在的教科书就这么敷衍了事地标注一下,如果不是认真地回溯到原课本,根本不知道,两篇课文各自引自那一本前教材。
其实,我们经过笨鸟先飞的逐一甄别,才知道两篇课文的源头并不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本课本。
《富饶的西沙群岛》来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6册》,出版于1961年。
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出处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则是1979年6月版。
奇怪的是,我们能找到的1979年11月印刷的课本里,这一课却叫《美丽的大兴安岭》。之后,重印的版本,都把标题给改成了《美丽的小兴安岭》。
1979年11月印刷的版本中41课是大兴安岭
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1979年11月份之后的印刷版本都是小兴安岭
总之,看似波平浪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背后,却暗流涌动,波诡云谲。
当然,如果不去仔细观望教材下的微妙暗流,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大多数有过学生生活的成人,都不会去关注他们所学的教材,在经过他们的课桌的前与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悄然的变化。
我们罗列的这些教材课本的微妙的变化,可能已经让读者头晕目眩了。
但我们这里可以预先地点明一句,之所以《美丽的小兴安岭》在进入课文的时候,最先叫《美丽的大兴安岭》,是因为这篇课文的本来的来源,就是叫《美丽的大兴安岭》。
至于为何改成《美丽的小兴安岭》,能够猜测的原因,不得不聚焦于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制造混乱的迷障,让那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找不到这篇课文的真正出处。
因此,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成功地设置了一个谜,让作者的寻访线索,在引到之前的一个课本之后,便中断了探访的可能。
所以看到目前的教科书将课文的来源,标注为之前的某一个版本的教材,总让人觉得如骨梗喉,似虫沾睛。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看似一篇很短的文章,其背后都有着作者的滚烫的热血,丰盛的情怀,复杂的冲动。
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杯水,在它的背后,必须有一桶水的蓄积。
所以,一篇文章,如果不知它是如何形成的,根本无法感知到它的真实意蕴,不明白它的真实指向。
由此可见,找到一篇文章的作者,根本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这是关涉到文字学习的必备的要素与前提。
像《美丽的小兴安岭》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课文,究竟是由谁幕后操刀的?难道不至于引起人们的好奇吗?
这两篇课文,一个描写北方风情,一个对准南海奇景,一南一北,宣示着领土的博大,反差着风景的殊异,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问一下,这个作者,究竟是一名当地的作者,还是一个外来作者写的?这两个作者写的时候,究竟是以“我”这第一人称的角度还是以“他者”这第三者角度写的?
难道没有必要问一下吗?
但是,没有任何人有这个好奇之心去探访一下这两篇文章湮灭了名姓的作者。
大家都心安理得,蒙着头过,只顾热火朝天地读这篇课本,却根本不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与用意。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类教材体的课文,是教材编写组写的。
那是做大梦。
如果教材编写组里真的有才高八斗的作者,早就坐不住编写组的冷板凳了。
编写组即使写文章,也是从别人的文章里东拼西凑地洗稿来的。
洗来了稿子,然后把原作者的名字给丢了,天长日久,编写组的档案丢了,人凉政息,后来者也搞不清这些课文的真正来源,便“糊涂僧乱判糊涂案”,把找不到作者名字的课文,爽利地标注成选自第一版出现的教科书,便完美地把作者追查的责任,推到了首次出现课文的教科书。于是斩断箭头,创口愈合,皆大欢喜,功德圆满。
所以教材里留下了一笔糊涂账,编的糊涂,学的糊涂,导致了目前教科书体系充塞着令人反感的混乱不堪的现状。
就像《美丽的小兴安岭》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课文,只要花费一点时间,并不难找到它们的真正作者。
笔者经过一番爬梳,把这两篇文章洗稿前的文本作者给找出来了,也算是廓清了教科书稀里糊涂秉承多年的迷障。
于是笔者写了两篇文章,把这一个秘密的披露,投书给报刊。
不久之后,回音来了。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回音里,竟然叫笔者缴纳版面费3300元。
回音如下:
………同志:
您撰写的《小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真正作者探秘》(文章编号:AX202303079) 经审查评议,拟被《新课程教学》2023年第4月公开发表,按国家科委(科协学发039号)文件规定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您的文章将收取文案处理及版面费:您的文章经编审,本刊予以采用,文章经排版3个版面,版面费为3300元,请尽快汇款以便及时安排稿件。
《新课程教学》创刊于 2013 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 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主办的中央级教育类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1-9320/G4,国际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5-5081。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万方应用全文收录。
请将款汇至:
账户名:北京****期刊发行有限公司
账 号:(略)
开户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西四支行
另:作者汇款后请务必将以下内容发送到此邮箱、作者姓名\文章编号\汇入的银行\汇款数额\汇款时间\样刊收取者地址和邮编\电话等联系方式(如有变动请及时联系本刊),以便本刊寄发录用通知、发票、样刊,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由作者承担.
********************************************************************
查稿电话: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655-03**
责任编辑手机: 150401040**(微信同号)
网址:www.xkcjx.cn
《新课程教学》采编部
2023-03-20
原谅笔者的孤陋寡闻,笔者之前也曾经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各大报刊发表多篇文章,从来没有听说过写文还要交版面费,今日收到此刊物的通知,真是大开眼界。
笔者多事,发现了一个教科书的秘密,忍不住要揭开谜底,希望借助正规的刊物,能够广布天下,没有想到,公开一个秘密,还要自己交钱,那意味着,揭秘者破解了江湖的规矩,必须交钱才能让你的秘密打破教科书里连绵数十年的糊涂疑云。
疑云就该以疑云的方式存在着,你好奇害死猫,打破了规矩,那么你交钱来出卖你的秘密吧。
真是贱啊。就像手里拿着一个和氏壁,试图公布天下,但是还要被砍一刀,才能让你的秘密宝藏被世界接受。
幸好笔者不是一个教育从业者,用不着这些论文的发表,来为自己评选职称添砖加瓦。
但反过来想,那些发表在教育刊物上的文章,都必须得交版面费么?
如果以版面费来决定教学论文的发表,那么这不是如同过去的文章里所说那样,只有拥有金喇叭才能有发声的机会。现在要发出秘密的揭示声音,那么,先必须花钱买来金喇叭才有机会发声。
这样的用金钱买来的版面费,还有多少含金量?
是以不解,对学术刊物如此设下的金钱门槛,还能够留下多少有价值的学术真谛与真相呢?